区域分裂合并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先确定一个分裂合并的准则,即区域特征一致性的测度,当图像中某个区域的特征不一致时就将该区域分裂成4 个相等的子区域,当相邻的子区域满足一致性特征时则将它们合成一个大区域,直至所有区域不再满足分裂合并的条件为止.   当分裂到不能再分的情况时,分裂结束,然后它将查找相邻区域有没有相似的特征,如果有就将相似区域进行合并,最后达到分割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区域生长和区域
转载 2023-12-17 18:14:20
208阅读
# Python区域分割 ## 引言 在实际开发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一个整体分割成多个区域的情况,这就需要使用到区域分割的技术。Python作为一门强大的编程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库和工具来帮助开发者实现区域分割任务。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实现区域分割,并帮助刚入行的开发者快速上手。 ## 步骤概览 在开始编写代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整个实现过程的步骤。下面的表格展示了实现区域分割
原创 2024-01-23 04:22:18
140阅读
字符串定义字符串是 Python中最常用的数据类型。字符串的意思就是"一串字符",比如"Hello,Charlie"是一个字符串,"How are you?"也是一个字符串。Python要求字符串必须使用引号括起来,使用单引号也行,使用双引号也行,当然三引号(一对连续的单引号或者双引号 :"""字符串""" , '''字符串''')也可以,只要两边的引号能配对即可。Python中三引号可以将复杂的
Python 初学者必须掌握的技巧: 区间分割Python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编程语言,其灵活性和易于学习的特点使它成为了许多编程爱好者和专业工程师的心头好。本文将向您介绍 Python 编程语言中的区间分割技巧,这是一项非常实用且广泛应用的技能。如果您还不熟悉这个概念,那么本文将会为你详细解析。什么是区间分割Python中,区间指的是某个范围内的数字或元素集合。区间分割则是将该区间平均分割为多个子
综述我们在进行人脸属性识别深度学习算法研究过程中除了使用开源带标签的数据以外,都会根据具体使用场景与需求用到大量自收集的图像数据(开源/爬虫/自拍等),然这些数据一般是没有人脸对应属性标注标签的。而我们在研究人脸各种检测算法时最终训练需要的数据就是图像+标签,所以如何快速标注这些特定数据便是数据收集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讲一下如何通过python工具辅助标注人脸姿态数据,在此做一个分享。标注目标确定
记录一下区域生长法的学习过程,区域生长法是基于区域分割方法,通过算法自动选取或者交互式选取种子点(即单个像素点),并规定所应用的谓词逻辑,将8邻接或4邻接并满足谓词逻辑的点进行合并,不断迭代,直至不满足谓词逻辑时,完成分割。最开始在实现这个功能的时候,在网上看了一些别人的代码,发现和自己理解的区域生长法有些出入,再此写下自己所理解的算法代码,仅代表个人意见。代码如下:/* * function:
今天来说说,Python 中的任务切分。以爬虫为例,从一个存 url 的 txt 文件中,读取其内容,我们会获取一个 url 列表。我们把这一个 url 列表称为大任务。列表切分在不考虑内存占用的情况下,我们对上面的大任务进行一个切分。比如我们将大任务切分成的小任务是每秒最多只访问5个URL。import os import time CURRENT_DIR = os.path.dirname(
引言本文章将带大家实现灾害监测中一种常用的图像分类方法,即区域生长算法。与前面介绍的几种图像分割方法不同,区域生长算法可直接对高于Uint8灰级的数据直接进行处理,所以保持了原数据的结构形式。另外,区域生长算法涉及到的参数较多,分类的结果与参数关联度较高,所以笔者也添加了阈值参量的调试程序。代码实现流程多波段TIF图像转jpg图像输入jpg图像,查询目标种子坐标区域生长算法最优阈值调
我并不喜欢 Python 的作用域的设计,但这门语言是如此流行,以至于很多时候你不得不去了解它. 本文试图比较全面地总结 Python 的作用域的相关规则.本文基于 Python 3.6.8.1、作用域划分Python 中作用域的划分大致以“块”为单位. 什么是“块”呢?主要是模块、函数体、类定义(还有一些其他情况,例如函数 eval() 和 exec() 的字符串参数等). 所以,在 if /
1.基于区域生长的分割 算法的输出是一个聚类集合,每个聚类集合被认为是同一光滑表面的一部分。首先依据点的曲率值对点进行排序,区域生长算法是从曲率最小的点开始生长的,这个点就是初始种子点,初始种子点所在区域就是最平滑的区域,一般场景中平面区域较大,这样从最平滑的区域开始生长可减少分割区域的总数,提高效率。 算法流程: 2.代码#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l
文章目录轮廓周围绘制矩形和圆形框相关API使用方法Code效果 轮廓周围绘制矩形和圆形框1、API介绍; 2、代码演示;相关API1、轮廓线拟合API: approxPolyDP(): curve : 输入多边形;curve : 曲线 approxCurve : 输出拟合后的多边形(轮廓点数减少) epsion : 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closed : 形成的多边形是否封闭; 基于RDP算法原
转载 2024-10-11 16:29:48
22阅读
基于区域分割方法主要有区域生长、区域分离聚合、分水岭法等。 区域生长指的是根据同一区域内像素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 (灰度值、纹路、颜色) 来聚集像素点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个像素或者是一块很小的区域开始,将周围具有相同性质的像素或者区域划入到目前的区域当中,直到没有其他的像素或者是区域能够划入到当前区域为止,以此来实现区域不断增长的过程。 区域分离与聚合将图像看成是一组不相交的区域分割指的是将
# Opencv Python 重点区域分割实现教程 ## 1. 整体流程 在实现Opencv Python重点区域分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mermaid classDiagram class 小白 class 经验丰富的开发者 小白 --|> 经验丰富的开发者 ``` 1. 读取图像 2. 灰度转换 3. 边缘检测 4. 重点区域分割
原创 2024-02-20 04:19:24
113阅读
# 使用 OpenCV 实现连通区域分割Python入门 连通区域分割(Connected Component Labeling)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技术,主要用于识别图像中的独立区域。这项技术的应用广泛,如物体识别、图像分析等。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 Python 和 OpenCV 库实现简单的连通区域分割。 ## 基本概念 在图像中,连通区域指的是由一系列相邻像素组成的区域。在灰度或二
原创 11月前
133阅读
目录前言课题背景和意义实现技术思路一、数字病理相关学科研究二、病理图像特点与分割挑战三、深度学习病例图像分割方法四、基于深度学习的病理图像分割实现效果图样例最后前言     ?大四是整个大学期间最忙碌的时光,一边要忙着备考或实习为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升学做准备,一边要为毕业设计耗费大量精力。近几年各个学校要求的毕设项目越来越难,有不少课题是研究生级别难度的,对本科同学来说是充满挑战
目录一、概述二、代码三、结果 一、概述  区域生长简单使用案例二、代码region_growing_segmentation.cpp#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pcl/point_types.h> #include <pcl/io/pcd_io.h> #include <pc
转载 2023-07-01 12:14:58
337阅读
1 K-means算法实际上,无论是从算法思想,还是具体实现上,K-means算法是一种很简单的算法。它属于无监督分类,通过按照一定的方式度量样本之间的相似度,通过迭代更新聚类中心,当聚类中心不再移动或移动差值小于阈值时,则就样本分为不同的类别。1.1 算法思路随机选取聚类中心根据当前聚类中心,利用选定的度量方式,分类所有样本点计算当前每一类的样本点的均值,作为下一次迭代的聚类中心计算下一次迭代的
作者丨nihate导读作为ncnn推理框架里唯一一款做实例分割的模型,yolact也展现出了它的魅力,实现端到端一阶段完成实例分割且运行速度快。本文为作者上手编写的一套使用opencv部署YOLACT做实例分割的程序,程序包含C++和Python两种版本,附相关代码地址。YOLACT,全称为:You Only Look At CoefficienTs,从标题可以看出这个模型的名称有些致敬YOLO的
1、区域生长分割算法:区域生长分割算法的输出是一个聚类集合,每个聚类集合被认为是同一光滑表面的一部分。该算法思想:首先依据点的曲率值对点进行排序,之所以排序,是因为区域生长算法是从曲率最小的点开始生长的,这个点就是初始种子点,初始种子点所在的区域即为最平滑的区域,一般场景中平面区域较大,这样从最平滑的区域开始生长可减少分割区域的总数,提高效率。    算法的流程:设置一空的种子
目录一、定义二、分类三、分割难点四、常用算法五、相关论文研读六、参考所用到的文献和博客等 一、定义文字图像识别近年来应用广泛 包括传统OCR和自然场景下的文字识别图1 印刷文档中的文本图像图2 自然场景中的文本图像常见的文字图像识别应用基本上是遵循下面的流程: 字符定位 → 字符分割 → 字符识别例如车牌识别 车牌识别一般分为车牌检测、字符分割和字符识别三个主要步骤。其中,字符分割是指将原始图像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