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eaky ReLUReLU是将所有的负值设置为0,造成神经元节点死亡的情况。相反,Leaky ReLU是给所有负值赋予一个非零的斜率。优点:(1)神经元不会出现死亡的情况。(2)对于所有的输入,不管是大于等于0还是小于0,神经元不会饱和(3)由于Leaky ReLU线性、非饱和的形式,在SGD中能够快速收敛。(4)计算速度要快很多。Leaky ReLU函数只有线性关系,不需要指数计算,不管
转载 2024-03-18 17:44:02
1030阅读
LSTM简介LSTM是RNN的一种变体,引入了门控单元,旨在减缓RNN中的梯度消失现象,使得模型能够建模长距离的依赖关系。LSTM的结构图如下:对比原始的RNN,LSTM中存在两种在不同时刻间传递的状态,分别为单元状态\(c_t\)以及隐藏状态\(h_t\),其中\(c_t\)被用于保存长期记忆。LSTM中存在三个门控结构,分别为遗忘门、输入门和输出门,遗忘门决定丢弃哪些信息,输入门表示要保存的信
转载 2024-01-30 14:05:49
196阅读
写在之前Shader变体、Shader属性定义技巧、自定义材质面板,这三个知识点任何一个单拿出来都是一套知识体系,不能一概而论,本文章目的在于将学习和实际工作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总结,类似于网络笔记之用,方便后续回顾查看,如有以偏概全、不祥不尽之处,还望海涵。1、Shader变体先看一段代码...... Properties{ [KeywordEnum(on,off)] USL_USE_COL("I
转载 2024-07-12 22:06:25
260阅读
正则表达式正则表达式为高级的文本模式匹配,抽取,与/或文本形式的搜索和替换功能提供了基础。正则表达式是一些由字符和特殊符号组成的字符串,它们描述了模式的重复或者表述多个字符。转义符\在正则表达式中,有很多有特殊意义的是元字符,比如\n和\s等,如果要在正则中匹配正常的"\n"而不是"换行符"就需要对""进行转义,变成’\’。在python中,无论是正则表达式,还是待匹配的内容,都是以字符串的形式出
前言论文地址: https://arxiv.org/pdf/1505.00853.pdf.论文贡献:这篇论文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激活函数,而是对现有的非常火的几个非饱和激活函数作了一个系统性的介绍以及对他们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最后发现,在较小的数据集中(大数据集未必),Leaky ReLU及其变体(PReLU、RReLU)的性能都要优于ReLU激活函数;而RReLU由于具有良好的训练随机性,可以很好的
转载 2024-04-25 14:05:54
0阅读
其实一直在做论文阅读心得方面的工作,只是一直没有分享出来,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这个前沿论文解读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希望能坚持下来。简介论文提出了动态线性修正单元(Dynamic Relu,下文简称 DY-ReLU),它能够依据输入动态调整对应分段函数,与 ReLU 及其静态变种相比,仅仅需要增加一些可以忽略不计的参数就可以带来大幅的性能提升,它可以无缝嵌入已有的主流模型中,在轻量级模型(如 Mobile
变体数组 var Arr: array[0..3] of Variant; begin Arr[0] := 123; Arr[1] := 'wy'; Arr[2] := True; Arr[3] := VarArrayOf([1,'wanyi',1.5]); //变体数组的元素也可以
原创 2021-04-30 15:30:07
358阅读
最近在阅读 Airbnb 的论文 Applying Deep Learning to Airbnb Search。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谈及特征归一化的必要性时,有如下表述:Feeding values that are outside the usual range of features can cause large gradients to back propagate. T
转载 2024-08-01 21:01:57
14阅读
#***文章大纲***# 1. Sigmoid 和梯度消失(Vanishing Gradients) 1.1 梯度消失是如何发生的? 1.2 饱和神经元(Saturated Neurons) 2. ReLU 和神经元“死亡”(dying ReLU problem) 2.1 ReLU可以解决梯度消失问题 2.2 单侧饱和 2.3 神经元“死亡”(dying
1、神经网络为什么引入激活函数?如果不引入激活函数,神经网络的每一层输出都是上层输入的线性函数,无论神经网络有多少层,输出都是输入的线性组合,与没有隐藏层的效果相当,这种情况就是最原始的感知机(Perceptron)。因此,引入非线性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这样深层神经网络就有意义了(不再是输入的线性组合,可以逼近任意函数)。激活函数的作用就是为了增加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2、Sigmoid函数缺点:*
转载 2024-09-01 19:01:29
41阅读
在该文章的两大创新点:一个是PReLU,一个是权值初始化的方法。下面我们分别一一来看。  PReLU(paramter ReLU)所谓的PRelu,即在 ReLU激活函数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参数,看一个图就明白了:右边的图上多了一个参数吧,在负半轴上不再为0,而是一个可以学习的斜率。  很容易明白。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提高识别率。权值初始化的方法: 对于文中
转载 2024-03-01 12:42:36
157阅读
为什么要引入激活函数?如果不用激活函数(其实相当于激励函数是f(x)=x),在这种情况下你每一层输出都是上层输入的线性函数,很容易验证,无论你神经网络有多少层,输出都是输入的线性组合,与没有隐藏层效果相当,这种情况就是最原始的感知机了。正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们决定引入非线性函数作为激励函数,这样深层神经网络就有意义了(不再是是输入的线性组合,可以逼近任意函数)。最早的想法是sigmoid函数或者ta
写在前面:此文只记录了下本人感觉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全且不一定准确。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文中帖的链接,比较好!!!常用激活函数(激励函数)理解与总结激活函数的区别与优点梯度消失与爆炸1. 激活函数是什么?在多层神经网络中,上层节点的输出和下层节点的输入之间具有一个函数关系,这个函数称为激活函数(又称激励函数)。2. 激活函数的用途如果不用激活函数,每一层的输入都是上一层输出的线性函数,而多层线性函数与一
Shader变体收集与打包https://zhuanlan.zhihu.com/p/68888831Shader变体收集与打包作者:小明Shader变体收集与打包基础知识什么是ShaderVariantMaterial ShaderKeywords与ShaderVariantmulti_compile与shader_feature1. 定义方式2. 宏的适用范围3. 变体的生成4. 默认定义的宏&
具体来说,在门控注意力单元中,会有一个额外的投影产生输出,该输出是在输出投影之前通过逐元素的乘法组合得到的。注意力是 t
原创 2024-08-08 10:19:21
98阅读
无论在深度学习还是在机器学习中,激活函数是必不可少的,这里做下总结。修正线性单元 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深度学习用的最多的3个激活函数之一,为什么说他在深度学习中用的多呢?因为简单,速度快。。下面给出图与公式。输出值范围[0,1)。·特点:计算量小;很多x的左侧都为提高网络的稀疏性,降低过拟合的发生;降低出现梯度为0的机会,从上图不难看出,ReLU函数其实是分段线性函
目录:深度学习中常见的几种激活函数一、前言二、ReLU函数三、sigmoid函数四、tanh函数 一、前言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通过计算加权和并加上偏置来确定神经元是否应该被激活, 它们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的可微运算。 大多数激活函数都是非线性的。 由于激活函数是深度学习的基础,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激活函数。二、ReLU函数最受欢迎的激活函数是修正线性单元(Rect
MVC的变体 通过采用MVC模式,我们可以将可视化UI元素的呈现、UI处理逻辑和业务逻辑分别定义在View、Controller和Model中,但是对于三者之间的交互,MVC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限制。最为典型的就是允许View和Model绕开Controller进行直接交互,View可以通过调用Model获取需要呈现给用户的数据,Model也可以直接通知View让其感知到状态的变化。当我们将MVC应
转载 2013-02-26 18:26:00
86阅读
2评论
Section 1: Non-hierarchical Transforms(Basic)LocalToWorld(float4X4)表示从本地到世界空间的变换。这是一种经典的表示方式,也是系统中唯一用来访问本地空间的组件。一些DOTS特性,只有存在LocalToWorld时才能执行。例如,RenderMesh组件依赖LocalToWorld来渲染实例。如果只有一个LocalToWorld组件,那
今天在Twitter看到Codepen上的一个示例,感觉很神奇。刚开始以为是用了什么黑科技,但仔细一看是纯CSS实现的一个效果。示例中最关键的是使用了font-variation-settings属性。那么这个属性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容当后述。在详细介绍font-variation-settings属性之前,先把Demo效果给大家看看: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可以把其称为字体变体(Font var
转载 2月前
388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