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以太分析实验目的:掌握以太首部格式,理解其功能与含义。原理概述: 在有线局域中,目前只有一种,即以太。下图是以太格式。实验内容步骤: IP地址用于标识因特网上每台主机,而端口号则用于区别在同一台主机上运行的不同网络应用程序。在链路层,有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在局域中,每个网络设备必须有唯一的MAC地址。设备监听共享通信介
转载 2024-06-16 21:06:13
424阅读
一、IEEE802.3和Ethernet II的区别 概念: 1、以太网上使用两种标准格式。第一种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DIX v2格式,即Ethernet II格式。第二种是1983年提出的IEEE 802.3格式。2、两种格式得区别在于Ethernet 格式种包含一个Type字段,标识以太处理完之后将被发送到哪个上层协议进行处理,IEEE 802.3格式种,同样位置是长度字段。3、Et
以太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具有不同的格式和MTU值。但在同种物理媒体上都可同时存在。以太第二版[note 3] Novell的非标准IEEE 802.3变种。 IEEE 802.2 逻辑链路控制 (LLC) 子网接入协议(SNAP) 所有四种以太类型都可包含一个IEEE 802.1Q选项来确定它属于哪个VLAN以及他的IEEE 802.1p优先级(QoS)。
Wireshark 实验数据链路层1)实作一(熟悉 Ethernet 结构)思考题2)实作二(了解子网内/外通信时的 MAC 地址)思考题3)实作三(掌握 ARP 解析过程)思考题网络层实作一(熟悉 IP 包结构)思考题实作二(IP 包的分段与重组)思考题实作三(考察 TTL 事件)思考题传输层实作一(熟悉 TCP 和 UDP 段结构)思考题实作二(分析 TCP 建立和释放连接)思考题应用层实
 使用wireshark抓包注意事项:由于网卡默认的一包数据比较小,应该手动设置成巨包格式。步骤:1.点击配置2.高级->巨帧数据包->选择4096字节。抓包数据显示如下:可见收到的万兆UDP包,源地址为192.168.1.10,目的地址为192.168.1.5,源即fpga板卡,目的即主机的万兆卡。数据分析:以太格式:Ethernet II类型以太的最小长度为6
常见以太结构详解1 以太相关背景以太这个术语通常是指由DEC,Intel和Xerox公司在1982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它是当今TCP/IP采用的主要的局域网技术,它采用一种称作CSMA/CD的媒体接入方法。几年后,IEEE802委员会公布了一个稍有不同的标准集,其中802.3针对整个CSMA/CD网络,802.4针对令牌总线网络,802.5针对令牌环网络;此三种的通用部分由802.2标准来定义,也就是我们熟悉的802络共有的逻辑链路控制(LLC)。由于目前CSMA/CD的媒体接入方式占主流,因此本文仅对以太和IEEE 802.3的格式作详细的分析。在TCP/IP世界中,以太
转载 2021-08-23 11:07:21
688阅读
常见以太结构详解 1         以太相关背景 以太这个术语通常是指由DEC,Intel和Xerox公司在1982年联合公布的一个标准,它是当今TCP/IP采用的主要的局域网技术,它采用一种 称作CSMA/CD的媒体接入方法。几年后,IEEE802委员会公布了一个稍有不同的标准集,其中802.3针对整个
转载 精选 2009-10-28 15:57:25
503阅读
以太的结构网络通信协议分层模型-OSIOSI模型-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络协议数据封装帧格式Etehernet_II格式:IEEE 802.3格式:以太的MAC地址 网络通信协议OSI、TCP/IP、IPX/SPX、SNA         OSI七层模型是标准,其他网络协议需要基于
转载 6月前
108阅读
一、什么是UDP协议        前面已经介绍了以太协议、ARP协议和ICMP协议),下面我们介绍一下UDP协议。        UD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同ICMP一样,UDP协议也是基于IP协议的一种协议。&nbsp
一、实验目的捕获以太数据并进行分析,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二、实验学时及环境实验学时:2操作系统:Windows实验软件:WireShark、Packet Tracer实验设备:PC机、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三、实验内容和要求:设置做实验的PC机,使局域工作正常使用WireShark在网络中捕获以太并进行分析。用交换机连接各主机,查看MAC地址学习过程及MAC转发过程。四、实验步骤任务
首先应该明白,封装以太的位于OSI七层模型的第二层,也就是数据链路层,wireshark可以把完整的以太抓起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打开wireshark找到自己ip对应的网卡,点开,随便点一个协议,这里以UDP协议为例子,截图如下 上面: Frame, Ethernet II,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User Datagram Protocol。
转载 2024-05-30 09:35:28
1104阅读
文章目录前言一、以太头二、以太数据最短长三、以太数据最长长四、抓包为什么只能抓到1514,而不是1518? 前言这里讨论的以太的数据格式为Ethernet ||一、以太头 严格来说红色圈起来的才是以太头,后面的FCS不是头二、以太数据最短长以太数据最短长涉及到CSMA/CD机制最短64字节的由来(即中的数据不得少于46个字节——即是MTU不得少
解析以太数据的关键是获取类型字段,然后根据类型字段将数据字段的数据交给上层协议进行处理,同时保存下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以供后续其他使用。以太帧数据格式:1.前同步码前7B都是10101010,最后1B是10101011。用于将发送方与接收方的时钟进行同步,由网卡适配器接收时同步时钟使用,不会在接收方显示。由于有不同的以太类型和不完全精确的发送、接收速率,因此在传输前需要进行时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计算机网络实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与ARP协议计算机网络实验-使用Wireshark分析以太与ARP协议甲 方:___________________乙 方:___________________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
最近生产上出现一个性能问题,表现为:行情延时5s左右。从log一路追查下去,发现是我们自己写的一个行情网关(部署在xx.xx.xx.132)<->第三方的中转网关(部署在xx.xx.xx.133)之间的通信产生的。Who to blame? 这是个问题,是我们的行情网关、网络、还是第三方的中转网关。所以想到用WireShark抓包进行分析。抓到的包在这里:CaptureData-201
转载 2024-03-23 12:32:52
407阅读
一.实验名称  以太链路层格式分析实验二.环境  Windows7操作系统的电脑两台,IP地址分别为172.22.10.33和172.22.10.30。三.实验目的  了解EthernetV2 标准规定的MAC结构,初步了解TCP/IP的主要协议的层析结构。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试验过程中的网络拓补图如下。PC1的IP地址为172.22.10.33,子网掩码为255.255.225.0;PC
sock_raw编辑 理解一下SOCK_RAW的原理, 比如网卡收到了一个 14+20+8+100+4(以太头+ip头+udp头+数据+crc) 的udp的以太 数据. (注意一定要在root下使用)原始 套接字 编程可以接收到本机网卡上的 数据或者数据包,对与监听网络的流量和分析是很有作用的.一共可以有3种方式创建这种socket
以太(Ethernet frame),是符合以太标准的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在使用物理层进行传输之前,最后一个处理的数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上的数据类型,就是安照下面的以太格式进行组织数据,不管什么协议到这儿,都是 以太+以太数据。 以太里面的负载数据是什么并不和本层次的传输造成什么影响。以太格式:前导码(7 Bytes)、起始定界符(1 Bytes)、目的地址(
  为了标识以太网上的每台主机,需要给每台主机上的网络适配器(网络接口卡)分配一个唯一的通信地址,即Ethernet负责为网络适配器制造厂商分配Ethernet地址就已被烧录到网络适配器中。所以,有时我们也将此地址称为烧录地址(Burned-In-Address地址长度为48所示。其中,前3字节为网络适配器编号。 地址 的OSI(Logic Line Control(Media Acce
转载 精选 2008-09-20 02:38:53
1364阅读
现在主要用的是Ethernet II(以太2)的格式目标地址(6字节)源地址(6字节)类型(2字节)数据(46~1500字节)校验位(4字节)类型说明该帧封装的是什么格式的数据数据段,存放本次传输的数据大小fcs:数据校验位问题:为什么数据是从46开始?因为以太需要有46位的填充位,当实际数据为空的时候就使用46个无意义的数据填充到数据段上。所以从此可以得到以太最大传输的数据量为:6+
原创 2022-09-04 14:27:17
590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