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物理层第二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网络层第四层:传输层第五层:应用层 一。物理层一般用于接网卡,网线,物理设备,实现两台机器组网。 二。数据链路层用以太网协议(Ethernet),消息头有18位。消息头分成3部分,原地址,内容描述和目的地址,都是6位。(原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mac地址)mac地址:每块网卡出厂时都被烧制上一个世界唯一mac地址,长度为48位2进制,
网络通信协议 一般地,关注于逻辑数据关系协议通常被称为上层协议,而关注于物理数据流协议通常被称为低层协议。IEEE802就是一套用来管理物理数据流在局域中传输标准,包括在局域中传输物理数据802.3以太网标准。还有一些用来管理物理数据流在使用串行介质广域中传输标准,如帧中继FR(FrameRelay),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High-LevelDataLinkCon
转载 2024-01-18 15:04:02
129阅读
科技不断发展,汽车行业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汽车开始应用以太网技术,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升级。一、汽车以太网技术简介以太网技术是一种常见局域网技术,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在汽车领域中,以太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车载电子系统之间通信和数据传输,例如车载娱乐系统、车载导航系统、车载安全系统等。汽车以太网技术相较于传统汽车通信技术优势在于:1.高速通信:以太网技术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满
转载 2023-07-18 10:50:27
0阅读
嵌入式以太网趋势最理想是嵌入式web服务器以太网进攻工业控制成为必然趋势传统以太网直接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以太网是为办公自动化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工业应用要求。首先以太网媒体访问方式 CSDA/CD 不能保证网络传输的确定性,也就是说以太网不具有实时性。其次以太网所用接插件、集线器、交换机和传输介质等设备不能满足工业现场恶劣环境要求。再次,以太网还不具备
1.以太网以太网( Ethernet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局域网通讯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议。以太网协议定义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标准,从而将不同计算机设备连接在一起。以太网( Ethernet )设备组网基本元素有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光纤和普通网线以及以太网协议和通讯规则。以太网中网络数据连接端口就是以太网接口。以太网头部:源MAC地址、目标MAC地址、帧数据协议类型。2.PPP:①传统
转载 2023-12-29 14:17:03
136阅读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不是一种具体网络,是一种技术规范。以太网是当今现有局域采用最通用通信协议标准。该标准定义了在局域(LAN)中采用电缆类型和信号处理方法。以太网络是建立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上一种广播型网络。CSMA/CD工作原理可简单总结为: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发,随机延迟后重发。以太网协议定义了数据帧在以太网传输标准,了解以太网协议是充分理解
转载 2023-12-10 18:12:10
222阅读
         基于TI公司最新DSP芯片TMS320C6455.设计并实现了以太网通信软硬件接口。采用TMS320C6455片内以太网接口模块EMAC/MDIO,结合片外AR8031 PHY芯片,在嵌入式操作系统DSP/BIOS架构上,运用TI官方网络开发包NDK提供协议栈,实现了底层硬件驱动程序编制及其协议栈
1、cd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如果安装正常会有:ifcfg-lo、ifcfg-eth0,其中ifcfg-eth0就表示第一个网卡;如果没有ifcfg-eth0这个一般表示没有网卡或者网卡驱动程序没有安装之类问题.2、查看网卡硬件识别信息:lspci | grep 'Eth' //表示搜索局域PCI插槽硬件情况,有这个硬件不代表安装了驱动;
转载 2011-12-22 13:52:00
278阅读
制作一款车载以太网转换设备前言一、原理及制作 前言…随着车载以太网兴起,却来越多车型开始上车载以太网通信。尤其是IVI,TBOX,V2X,ADAS,网关,相机激光雷达等设备。 …车载以太网是一种用以太网连接车内电子单元新型局域网技术,与传统以太网使用4对非屏蔽双绞线电缆不同,车载以太网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上可实现100Mbit/s,甚至1Gbit/s传输速率,同时还满足汽车行业对高可靠性、
8.1 二层交换技术 局域(Local Area Network, LAN)指的是在一个局部地理范围内,将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网路打印机等各种电子设备连接起来通信网路。现在以太网(Ethernet)逐渐占据了局域网技术主导地位,现在基本所有的局域都是采用以太网技术实现。 在使用以太网技术实现局域中,以太网二层交换机是非常重要及基础网络设备。以太网交换
1.定义:以太网协议用于实现链路层数据传输和地址封装(MAC),由DIX联盟(Digital,Intel,Xerox)开发。2.封装/原理 由Ethenet II 封装。三个字段:Destination/目的字段:标识目的通信方MAC地址Source/源字段:标识发送端MAC地址Type/类型值:标志上层协议目前应用最广泛局域就是以太网以太网属于广播网络,采用总线型网络拓扑结
转载 2024-07-15 06:47:59
76阅读
一、OSI模型OSI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种概念模型,其目的是视图将各类计算机在世界各地互联为网络标准化。定义在ISO/IEC 7498-1,因为改模型将通信系统中数据流划分为七层,该模型也常被称为OSI七层模型。如图1,OSI将计算机网络系统自上而下划分为7层,分别为应用层应用层(Applica
转载 2024-10-22 07:45:06
24阅读
以太网局域网主要使用就是广播信道,局域有三类,星型,环形,总线网,以太网就是最为著名总线网。共享信道具有两种技术方法,静态划分信道,动态媒体解入控制(随机接入,受控接入),以太网就是采用随机接入总线网。由于商业竞争关系而未能形成统一局域标准,所以鉴于此将局域数据链路层划分为了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和媒体接入控制层MAC层,**MAC层用来解决媒体输入相关问题。1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网络划分:网络划分类型一般是我们下面常见几种:互联网:独立自主计算机互联体。形象点说,互联网并不是单一计算机网络它是一组互联 网络集合,即由许多网络互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因此被人们称为“互联网”。广域:一种覆盖范围在数十千米以上,跨越大地域性计算机网络局域:是处于同一建筑或方圆几千米远地域内专用计算机网络。以太网:应用最广泛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网络设备。它可以为接入交换机任意两个网络节点提供独享电信号通路。最常见交换机是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内容。 路由器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硬件设备,在网络间起网关作用,是读取每一个数据包
转载 2023-12-17 05:07:46
248阅读
文章目录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IEEE 802.3标,但目前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拓扑结构
转载 2022-06-14 20:20:57
748阅读
本文要点引言以太网接口leintr函数leread函数ether_input函数ether_output函数lestart函数ioctl系统调用ifioctl函数ifconf函数通用接口ioctl命令if_down和if_up函数以太网、SLIP和环回 引言    上篇文章概说《TCP/IP详解 卷2》第3章 接口层讨论了所有接口要用到数据结构以及对其初始化。本文将
转载 2024-07-31 11:21:10
193阅读
以太网 (英语: Ethernet )是一种计算机 局域 技术。.ethernet是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技术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①令牌环 令牌环网络是1984年由IBM开发出,很长一段时间是IBM
1.网络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如图所示。协议:传输层则包含UDP协议,TCP协议,网络层有arp协议和IP协议,数据链路层封装MAC帧,通过物理层PHY物理收发芯片传输数据。用户数据在不同设备中传输需要经过层层封装,形成一帧数据,如下图所示:识别:mac帧以mac地址识别(不同设备),IP帧以IP地址识别(不同网络),UDP帧以端口号识别(不同软件)。2.以太网以太网包括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
转载 2023-05-26 09:08:13
0阅读
结构从硬件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但是,在实际设计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独立分开。 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全数字器件。考虑到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原因,通常,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更灵活、密度更高
转载 2023-10-18 23:23:52
293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