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a-Jones人脸检测算法的伟大之处不不仅仅在于其算法的实时效果,更重要的是其提出了解决目标检测这一类问题的一种通用思路。该算法有两个亮点,一个是积分图技术,一个是Cascade训练模型,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极大关注,在很多优秀的论文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如TLD算法中Detector部分,以及BING objectness训练时的两层SVM模型等,很难说这没有受到Viola-Jones算法的
Viola-Jones人脸检测算法是第一个实时的人脸检测算法。其影响力就不用多说了,即便是现在,该算法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众所周知,Viola-Jones算法分为三个部分,Harr特征和积分图,特征选择的AdaptBoost以及用于训练的Cascade模型。对于Cascade模型,它更多的表示的是一种Strategy,这可以当作一个另外的类别了,这个类别可以看作算法的一种“细节”处理,不同的人对其
时间过得真快啊,深度学习已经火的快十年了,不过目前,仍有人继续观望,也有些观望者“忍不住”陆续加入了这个逐渐庞大的研究团体,开始相信“深度”的power了。这不,前些日子Duke大学的副校长Lawrence Carin就过来介绍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谈了谈他对深度学习的理解,并且开始相信这种深层结构的有效性。 &nbs
最近在一些机器视觉群中的一些小伙伴们多次问到opencv是否集成了LBP算法,据我了解opencv没有单独的LBP特征描述算法实现,都是和一些应用结合,如人脸识别,检测等,这些都是一些论文的研究成果,针对于特定的应用,这对于想将LBP特征描述用到自己的应用中的伙伴来说,或许不太方便。opencv也没有一个单独的特征描述这样的一个module,这或许限制了使用opencv的灵活性,而且个人体会视觉问
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个数字识别的小系统,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用MFC做的交互。在实现过程中也试着去找一些源码,总体上来讲,这些源码的可移植性都不好,多数将交互部分和核心算法代码杂糅在一起,这样不仅代码阅读困难,而且重要的是核心算法不具备可移植性。设计模式,设计模式的重要性啊!于是自己将BP神经网络的核心算法用标准C++实现,这样可移植性就有保证的,然后在核心算法上实现基于不同GUI库的交互(MFC
聚类主要有两个准则和一个思想。两个准则是:类内距离最小,类间距离最大;一个思想是:EM(Estimation andMaximization)思想。类内距离最小准则表现在如K-均值法、模糊C-均值法(fussy c-means,FCM)等算法中;类间距离最大准则则表现在分层聚类算法中。
Copyright © 2005-2025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