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协议,定义了“流”的秩序在音视频流传输的世界中,编解码决定“如何压缩数据”,而协议则决定“如何传输和流动”。编解码技术关注如何高效地压缩数据、如何使得数据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上尽可能快速地传输,而协议则控制着数据如何从源头到达目的地,确保传输的完整性、可靠性与时效性。如果说编解码是“空间”的艺术,它优化了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方式,那么协议则是“时间”的掌控者,它规定了数据如何流动,如
一、狂飙年代的另一面:热度背后是结构性焦虑2025年,中国的机器人赛道正在经历一场罕见的“资本风暴”。短短一年内,数十家机器人企业密集奔赴IPO,从仓储、酒店、家居,到农业、医疗、巡检,无一不在讲述自己的“具身智能故事”。表面上,这是一场繁荣:政策红利、产业基金、港股“18C通道”,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资窗口;技术层面,AI感知、动力学控制、语义理解的突破,也为“机器人革命”提
一、从“造机器”到“造生态”:时代正在换挡在过去十年里,全球机器人产业几乎陷入了一场“机械主义狂热”。工程师们争夺的是转速、扭矩、步态稳定性,是谁能让机器模仿人类行走、奔跑、跳跃。工业设计的极限被一次次刷新,算法和材料的边界不断被逼近。然而,这场长跑的终点并非更强的马达,而是更深的系统认知。到了 2025 年,行业的逻辑正在彻底反转。硬件不再是终局,而是生态的入口。宇树科技发布的“人形
一、背景:低空经济的技术浪潮与系统化机遇2024 年开始,“低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最热的关键词之一。这不仅是一个产业概念,更是一场以“空域开放 + 技术融合 + 场景重构”为核心的系统性变革。它涵盖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航小型机等低空飞行器,涉及交通运输、应急救援、能源巡检、城市安防、物流配送、文旅观光等多个领域,其目标是让空域成为可使用、可管理、可运营的新
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自主感知”等词汇频繁刷屏的当下,一个令人反思的现实正在浮现:最强的技术团队,往往活得最艰难。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行业,已经在控制算法、动力学设计、传感融合等方面达到全球领先水准,但能真正实现规模化落地、形成持续现金流的企业屈指可数。这是一种典型的时代悖论:性能领先,却被市场边缘化;技术卓越,却陷于生态孤岛。这种“技术孤岛现象”并非机器人行业独有,在
当“低空经济”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人机不再只是“飞行器”,而是安防体系的“新感官”。 而要让“空中视角”真正成为城市安全的神经网络,视频流的实时性、可靠性与可控性,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一、产业背景:从“地面监控”到“空地一体化感知”过去十年,中国安防体系经历了从“看得见”到“看得懂”的演进。 传统的地面监控网络已趋饱和,而无人机正在成为智能安防体系的“第三只眼”——让安防从二维走
跨平台、超低延迟、强鲁棒的工程实践适用平台:Windows / Linux(x86_64, aarch64)/ Android / iOS1. 背景与定位:从“能播”到“播得稳、播得快”在安防、教育、单兵指挥、工业 IoT 等场景中,IP 摄像机与网关设备长期采用 RTSP作为事实标准:它与硬件生态结合紧、延迟低、互通性好、对专网/局域网友好。相比 HLS/HTTP-FLV 的“强分发
下面以“大牛直播SDK 的 RTSP 播放器遇到 RTP 不带 Marker 位(M bit)”为切入点,结合 RTP/RTCP 基础 与 H.264/H.265/AAC 的负载规范,说明发送端如何规范打包,以及接收端如何稳健容错(即使对端未按规范设置 Marker)。windows平台rtsp播放器延迟测试一、先厘清 Marker 位在各规范里的语义RTP 基础(RFC 3550):M 位的语义
一、引言:爆发前夜的人形机器人赛道2025 年,被业内称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政策与资本的合力,让这条原本还带着科幻色彩的产业赛道,骤然进入现实加速期。国家层面,《“机器人+”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地方层面,江苏、广东等地纷纷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从资金、产业链到应用场景,全面加码人形机器人发展。资本市场与产业界的信号同样强烈。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在二级市场估值大幅攀升,整
一、引言:热闹的订单与冷静的现实2025 年,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为“人形机器人元年”。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速度正在加快,资本和产业的热情让这条赛道仿佛重演了当年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爆发场景。数亿元的大单频频出现:地方国资推动产业集聚,产业巨头为未来劳动力缺口提前布局,上市公司则借此讲述新的增长故事。短短几个月间,人形机器人“爆单”的新闻轮番占据头条,行业似乎被推到了一个临界点。然而,真正冷
在音视频传输协议中,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传输协议)被广泛用于点播、直播、监控等场景。开发者在实际部署或调试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一路 RTSP 流到底占用多少个端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和传输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 TCP 与 UDP 两种情况,为你做一个详细梳理。一、RTSP流的基础端口无论采用 TCP 还是 UDP 模式,RTSP 的
引言:从人口红利到智能红利随着《“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正式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新高度。这份政策文件不仅是一次科技领域的顶层设计,更是对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性转型的回应: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智能红利”构建新的增长引擎,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人工智能不再是单纯的科研热点,而被赋予了重塑生产力体系、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塑造国际竞争力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宏大
引言2025 年,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全球资本追逐的“风口赛道”。从人形机器人、无人配送,到低空经济和智能驾驶,几乎所有与物理世界深度结合的领域,都被纳入具身智能的广义范畴。不同于过去互联网时代的 “流量红利”与“赢家通吃”逻辑,具身智能的商业化价值更依赖于 技术成熟度、场景适配度、产业链协同能力 以及 政策环境的长期引导。这种复杂性既意味着巨大的
引言进入 2025 年下半年,中国科技产业的主旋律已经从“探索可能”转向“加速落地”。AI 大模型与算力基础设施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迈入量产阶段,智能驾驶和固态电池加快商业化,量子计算与前沿技术逐渐实现工程化,消费电子也迎来新一轮交互升级。纵观这些赛道,它们的共同核心在于:实时感知与高效交互能力的全面提升。而支撑这一切的,是隐形但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视频链路。作为跨平台、模
引言:低空经济的新蓝海低空经济正在成为继新能源、人工智能之后,又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不仅是“无人机+物流”“直升机+旅游”这样单点业务的叠加,而是一个覆盖空域管理、产业链协同、数据服务和安全监管的综合性生态。根据多方研究预测,其市场规模将在未来数年内迈向万亿级别,并对交通运输、农业、能源、文旅和公共安全产生系统性重塑。然而,若从工程与系统的角度去审视,会发现决定低空经济能否
引言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物流、巡检运维以及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场景的兴起,低空空域正迅速从“概念探索”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的阶段。低空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体现在飞行器本身的性能突破,更在于能否建立起安全可控、实时高效、跨区域协同的技术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通信、导航、监视、气象被视为保障飞行安全与业务落地的“四大基石”。然而,若进一步拆解这四大体系的运行逻辑,会
引言低空经济正在成为继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之后的又一战略制高点。它不仅意味着无人机物流、空中通勤、应急救援、文旅体验等新业态的兴起,更代表着 城市治理、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全面进入空域数字化时代。从政策引导到产业投资,从技术突破到应用创新,各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力求在这一新兴产业中占据主动。在这场竞逐中,飞行器制造和空域开放只是表层条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底层基础设
一、风口之下的挑战:人形机器人为什么需要低延迟?近几个月,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关注。从产业巨头宣布量产计划,到专业赛事和行业大会的火热进行,市场对这一领域的预期正在不断攀升。机构预测,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一个规模可比汽车产业的超级赛道。但要支撑这场“技术竞赛”,不仅需要强大的AI算法和精密的机械结构,更需要一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实时感知与响应。视觉感知:机器人通过摄
引言:智能化时代的技术交叉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入进人类社会:从火车站刷脸进站的便捷体验,到智能语音伴护机器人带来的情感陪伴,再到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逐渐成为现实,人们对智能化的接受度与依赖度日益提高。支撑这些场景的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多个学科与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嵌入式控制系统保证设备能稳定运转,机器视觉让机器能够“看懂世界”,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模型赋予其理解与推理能力,ROS 操
一、引言:RTMP 的延续与进化在实时音视频技术的生态版图中,RTMP(Real-Time Messaging Protocol) 曾是最重要的直播协议。自 2002 年发布以来,它凭借 稳定的长连接、成熟的推流链路和广泛的设备兼容性,成为 OBS、各类硬件编码器、CDN 厂商默认支持的标准接口。即使在 WebRTC、HLS、DASH 等新一代协议逐渐普及后,RTMP 依旧在整个实时视频系统中扮演
引言:H.266与实时视频的交汇点视频编解码的发展历程,始终是 带宽效率与视觉体验的博弈。从 H.264 的普及,到 H.265/HEVC 的深化应用,每一次标准迭代,都在推动视频向更高分辨率、更高帧率、更复杂场景的应用迈进。而 H.266(VVC,Versatile Video Coding)的出现,则被认为是 面向未来十年的关键拐点:它在相同画质下相较 H.265 可节省 30–5
引言:视频编码进入“新世代”视频编解码技术的演进,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 带宽成本与画质体验之间的一场长期博弈。 回顾过去十余年,从 H.264 的全面普及,到 H.265(HEVC) 在超高清时代的逐渐落地,行业在有限的网络资源下实现了大规模的高清视频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流媒体、安防、教育、娱乐等应用的发展。然而,随着 4K/8K 超高清、XR/VR 虚拟现实、低空经济与无人机
引言:视频编解码进入「双轨制」时代视频编解码的发展史,本质上是一场围绕 带宽成本 与 画质体验 的长期博弈。早期的 MPEG-2 与 H.264 解决了「能播起来」的问题,使视频从光盘、广播走向互联网,成为在线视频和直播的基础。随后,H.265(HEVC) 在高清与超高清场景中普及,带动了 4K/8K 视频的商用落地,也成为过去十年的主流标准。如今,随着 H.266(VVC) 与 AV
引言在音视频开发中,文件大小往往是最直观的性能指标之一。开发者在评估 网络带宽、存储空间、内存占用、缓存延迟 时,都需要准确计算音视频的 原始数据大小。尤其在使用 大牛直播SDK 进行推流、拉流、录像、截图等功能时,如果对 PCM 音频、YUV/RGB 视频 的原始体量没有清晰概念,就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缓存设计不足,导致播放器掉帧或推流端积压。存储规划不合理,录像文件空间不足。带宽估
引言“看起来像人”,并不等于“能把事做好”。当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会走路、会做表情、皮肤逼真的“人形”外观时,真正决定机器人价值上限的,是它能否稳定感知、理性决策、可靠执行。纵观技术史,人类的飞行与深潜从未靠模仿鸟类与鱼类的形态取胜,而是靠对原理与效率的精准把握——空气动力学、材料与压力控制、工程与系统设计。 在机器人领域,答案也并不神秘:功能优先才是硬道理。要让机器人在工厂、医院、园区
引言2025 年 8 月 8 日,北京再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科技焦点——世界机器人大会盛大开幕。来自全球的 200 余家顶尖企业齐聚一堂,带来超过 1500 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突破 100 款,涵盖了从工业制造、医疗康复到服务陪伴、特种作业的方方面面。外骨骼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冰壶竞技机器人等轮番亮相,不仅展示了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也勾勒出未来社会中“人机共生”的图景。
引言:机器人从舞台走向现实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频频登上舞台,从马拉松式的步态演示到竞技擂台上的“对打”,一次次制造着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热度。然而,炫技过后留下的核心问题是:机器人能否真正走出实验室与秀场,进入工厂车间、医疗手术室、家庭客厅,承担起生产与生活中的真实任务?当机器人迈出“行走”的第一步之后,挑战才真正开始:它必须能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完成复杂操作,能在动态场景下实时感知和
✳️ 引言:从单兵到集群,未来智能平台的协同演进从传统的单兵执行任务到如今的“群体智能平台编组”,现代感知系统正经历一场由 AI、机器人与智能计算平台驱动的深度变革。过去,履带式无人平台在平坦地形中承担支援任务,而今,具备复杂地形通行能力、自主决策与任务执行能力的四足智能地面终端,正逐步成为未来任务体系中的关键节点。2025 年“八一”节日前夕,央视发布的《攻坚——矢志强军向一流》宣传片中,一段罕
一、? 爆发式增长的 AI 与视频数据:智能时代的“数据燃料革命”随着生成式 AI、大模型推理、多模态理解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数据从“记录工具”转变为“感知基础设施”,其在现代智能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1️⃣ 视频数据,正在成为 AI 的“主食”图像识别、行为分析、场景理解、物体追踪、视频生成等核心 AI 能力,均依赖高质量视频作为输入。相比传统静态图像或结构化数据,视频具有如下特点:连续性
一、? 背景:移动端视频播放的新需求近年来,随着 5G 网络普及与高性能移动芯片的发展,实时视频 在移动端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从内容分发到行业应用,RTMP 等经典流媒体协议依然是移动端低延迟视频传输的中坚力量,尤其在以下几类场景中扮演关键角色:? 1. 移动直播与监控系统执法记录仪、无人机视频回传等行业监控场景,对移动端播放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秒开、不卡、低延迟、弱网不断
Copyright © 2005-2025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