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乱飞、灰犀牛狂奔的2020年终于过去了。

 

在我看来,这一年是世界发展的拐点,许多年之后才会发生的变化,如果追溯原因,可能都是源于2020。

 

所以在2021年的第一天,写下这篇文章,留待以后重温。

 

【政治经济:从轨道模式转向多极化】

 

把政治和经济放成一个话题,是因为现在这两个问题必须合在一起才能看清。

 

从二战之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我们越来越适应"地球是一个大家庭"的新时代。那么把这个全球化的状态打开,里面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几十年来,尤其是冷战之后,全球化遵循的是以西方世界,尤其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轨道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基于美国主导的商业规则和金融体系,金融资本、技术和人才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了我们熟知的全球化的世界。

 

在全球化的背后,支撑上述轨道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美国的军事力量、美元体系、领先科技和普世观念。在这四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美国掌控着全球话语权,带动世界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最大的赢家。

 

上世纪末开始,尤其进入到21世纪之后,中国也借助全球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吃苦耐劳的本性加上历史性机遇,让中国迅速崛起成长为世界第二强国。

 

尤其是中国吸取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在军事、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实力,成为美国不敢小觑的对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迟早会对美国世界第一的地位发起挑战。

 

如果没有2020,也许挑战的时间点还会向后延续好多年。但是,在2020年里,疫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西方的普世观念在新冠病毒面前暴露出太多的双标,特朗普的一系列乖张行为以及美国大选的肥皂剧熄灭了不少人心中的灯塔,原以为最有力的支柱,却成为坍塌最快的核心要素。

 

别人犯了错误,不等于我们就能做对。认清目标才能找到合理路径,稳健地走下去。虽然中国自己的市场空间很大,但只做好自己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如果紧盯着世界第一的目标狂奔,就容易忽略地球上其他玩家的作用,导致自己被孤立在世界大家庭之外,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个人以为,2020改变的不仅是中国和美国,而是全世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老大"是不现实也不合理的目标,多极化的世界格局相对合理。也就是说,世界同时存在几个大佬,这些大佬各自建立自己主导的跨国合作机制,而大佬们之间则是微妙的竞合关系,时而是对手,时而是朋友。所以我们的策略和动作应该是有弹性的,保护好与其他玩家合作的空间,在共赢中持续壮大自己。

 

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平衡好自身发展以及与全球其他国家共同发展的关系,既要当好带头大哥又不能总当冤大头。看到未来的变化趋势,机会青睐于做好准备的人。

 

【科学技术:从全球共享转向自主可控】

 

前面介绍了,多年以来美国是高科技的龙头,技术革命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科技受益于全球化,尤其是人才、资本的跨境流动;而为了提高效率,各个国家基于自身特点,基于全球一致的商业规则、科技标准,仅需要提供产业链的一部分,就可以享受全球科技大发展的红利。

 

这是美好的时代,但可惜,这个时代即将结束。

 

个人以为,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是分水岭,这一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美国实体清单政策中立性。其实现在回头看,也会觉得这一政策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为什么多年来这一政策并有听到太多反对声音?还是背后西方普世观念的支撑。对这一问题,就不细分析了。

 

如今在美国实体清单上罗列的企业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时候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拿不出来,这让不少国家担心,将来也许有一天美国的大棒也会打在自己头上。而华为2019年出色的业绩也让世人意识到,美国的科技垄断地位并非牢不可破,于是另一方面的想法又出现了:如果被打击,还是可以活下来的。

 

无论是已经明朗化的中国"自主可控"战略,还是一些国家为了生存寻求美国之外的第二产业链,实际的科技发展已经不再是美国完全主导的状态。客观来说,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优的,随着技术的差异化和复杂度的不断上升,其效率会表现得非常差——但这总比任人宰割强啊。

 

实际上不仅是国家强调"自主可控",由于传统规则的瓦解以及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也在逐渐衰减。2020年,大家都过得很艰难,然而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高期望远大于企业健康成长的实际值,对外拓展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就开始琢磨合作伙伴的生存空间了。

 

以往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是可以达成共赢的;但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而且都有非常强烈的增长冲动,因此在边界地带的冲突也会愈演愈烈。

 

当冲突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能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样的场景:企业决策者把合作伙伴的业务纳入到自研范畴,哪怕用更高的成本去做,也要"自主可控"。对于大企业来说,新做一个产品并非难事,干掉一个小伙伴也没什么;但这种事情多了,其合作伙伴必定忧心忡忡,还会全力以赴地支持你的发展么?

 

【信息化:从2C的移动互联网转向2B的企业数字化】

 

前面谈的是宏观话题,接下来看看相对微观的信息产业。

 

信息化从2C向2B转移,这个说法已经出现好久了,所以接下来的分析重点是:为什么拐点是2020。

 

一个关键迹象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在2020年3月份正式提出来的,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这七大领域。从诞生之日起,"新基建"就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政商两界都大做文章,关注的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资源。

 

新基建的领域,无一不是企业数字化、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即便是和个人消费者关系最紧密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其基建内容也是与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充电桩"。那么新基建和企业数字化是什么关系呢?

 

企业做数字化,先要将底层的连接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化,将其进行初始化处理和存储,之后才是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各种应用。这其中难度最大、投资最多的动作,是最初的数字化转化,企业各自为战地做低层改造,往往投入产出比不高,同时还要考虑新增加的算力和存储成本因素,因此往往对数字化望而却步,或者雷声大雨点小。

 

2020年里,新基建的热潮和导向完全不受疫情影响,突飞猛进地发展,给后续的企业数字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如今国家层面的政策思路非常清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大规模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在为企业的数字化打基础,ICT从业者没必要继续观望等待,现在可以进场了。

 

另一个关键迹象是年底的热点话题:"互联网反垄断"。

 

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血肉模糊的身心。

 

互联网企业已经很努力了,但无奈个人客户的规模已经见顶,流量能维持已属不易,更难奢求增量空间。但为了持续满足资本市场对成长性的诉求,不得不一次次地打着擦边球,甚至要去做刀头舔血的生意。

 

我们看官方报道里是怎么说的:"长期以来,尽管平台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滥用支配地位行为尽人皆知,但还是坚持包容审慎的态度。"这说明整体态度正在转变,那么后续的政策和动作还会远么?

 

此前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一篇谈互联网企业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篇谈互联网公司要小心收割人口红利,其实本质都是说,互联网公司要持续发展,就需要和国家的整体政策保持一致,而不是寄希望于用自己的想法引导政策。

 

那么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什么?企业数字化嘛,很明确了。

 

【组织运作:从精英化大企业转向大规模碎片化协同】

 

长期以来,做大做强是不少企业的成长目标。那么未来的赢家,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呢?

 

个人以为,在未来的商业布局中,小企业甚至个体户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个观点被很多人反对,会举例说:老大和老二打架 ,结果老三消失了。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会依托入口优势挤占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轻松地把小玩家干掉。

 

案例很多,但都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的领域,或者说这是2C的产业特征。

 

因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商业形态,是先做好产品,然后向海量客户进行规模化复制。所以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优秀的产品,这样才有资格谈后面的发展问题。

 

ICT产品的复制成本很低,这导致只有拥有海量客户的大企业才能生存。即便是拥有好的产品,如果你是小企业,成功只有两种模式:一是被大企业收购,成为大企业的一部分,这样可以利用他的客户规模达成良好的商业目标;或者成长为大企业,把海量客户聚集在自己周围。

 

也就是说,虽然企业规模越大,内部的组织运作成本越高,但是ICT产品的复制成本低;而且互联网公司的高收入吸引精英加盟,他们自身的努力以及公司不断优化组织和流程,都使得互联网企业在规模超大的情况下,仍呈现出相对高效的状态。

 

然而当ICT的产业重心从个人消费者转向企业客户的时候,情况变了。

 

由于企业客户对定制化的要求比较高,标准化的产品并不能解决客户的所有问题,这就意味着企业客户的解决方案是个性化的,很难呈现出规模效益。缺乏规模效益将导致大企业不再具备超强的竞争力,相反,其组织成本高、反应速度慢等劣势会在企业客户面前暴露无遗。

 

于是,大企业会去发展自己的生态合作伙伴,以协作方式来做业务。

 

这样看下来,擅长规模化运作的大企业,和擅长个性化创新的低成本运作小企业,就能共存了。

 

2020年,疫情迫使居家办公的模式成为主流,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好用的平台,能够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一起开会和办公。我们惊喜地发现:远程协同办公并不是天方夜谭,无意中建立起来的全新工作模式,打破了企业的物理边界和虚拟边界。

 

也许过不了多久,这种2020年开始出现的碎片化协作模式会被广泛采用,企业数字化的最佳组织运作就成为:大企业、小企业甚至个体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为企业客户打造量身定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本文作者宁宇,前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部经理、华为业务软件部专家,现独立咨询顾问。

 

感谢阅读,欢迎扩散传播!感谢!边缘计算社区:促进边缘计算领域知识传播,中立,客观,如果您关注边缘计算、5G、物联网、云原生等领域请关注我们。

2020,拐点之年_边缘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