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潜在狄利克雷分布,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它认为一篇文档是有多个主题的,而每个主题又对应着不同的词。一篇文档的构造过程,首先是以一定的概率选择某个主题,然后再在这个主题下以一定的概率选出某一个词,这样就生成了这篇文档的第一个词。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生成了整篇文章(当然这里假定词与词之间是没有顺序的,即所有词无序的堆放在一个大袋子中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是一种文档主题生成模型,最近看了点资料,准备使用python实现一下。至于数学模型相关知识,某度一大堆,这里也给出之前参考过的一个挺详细的文档lda算法漫游指南这篇博文只讲算法的sampling方法python实现。完整实现项目开源python-LDA lda模型变量申请及初始化# #伪代码 # 输入:文章集合(分词处理后)
转载 2023-05-28 19:47:08
97阅读
# LDA对MNIST分类 ## 引言 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线性分类算法。该算法的目标是在降低数据维度的同时,最大化类间的距离,最小化类内的距离,从而实现更好的分类效果。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LDA算法对MNIST手写数字数据集进行分类。 ## 数据集介绍 MNIST是一个经典的手写数字数据集,包含了60000个训练样本和10000个测
原创 2023-07-24 11:43:02
145阅读
LDA整体流程先定义一些字母的含义:文档集合D,topic集合TD中每个文档d看作一个单词序列< w1,w2,…,wn >,wi表示第i个单词,设d有n个单词。(LDA里面称之为word bag,实际上每个单词的出现位置对LDA算法无影响)D中涉及的所有不同单词组成一个大集合VOCABULARY(简称VOC)LDA以文档集合D作为输入(会有切词,去停用词,取词干等常见的预处理,略去不表
不同于PCA方差最大化理论,LDA算法的思想是将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之后,使得同一类数据尽可能的紧凑,不同类的数据尽可能分散。它的数据集的每个样本是有类别输出的,投影后类间方差最大,类内方差最小LDA需要数据满足如下两个假设:原始数据根据样本均值进行分类不同类的数据拥有相同的协方差矩阵一般来说第2条很难满足,所以在实际使用中如果原始数据主要是根据均值来划分的,此时LDA降维效果很好,但是PCA效果就
转载 2024-07-05 21:39:12
78阅读
在本博文中,我将详细探讨“Python LDA分类斜率”这一技术挑战,涵盖提炼与分析过程中涉及的各类结构与方法。通过逻辑清晰的步骤和详尽的示例,实现LDA分类模型的建立与有效利用。 ## 协议背景 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LDA(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经典的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文本分类、模式识别等任务。LDA试图最大化类别间的距离,并最小化同类样本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对分类斜率的优化。下图展示
原创 6月前
23阅读
文本主题模型提取如下程序将句子主题提取后,将权重值存入dataframe. #!/usr/bin/python # -*- coding:utf-8 -*-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 as mpl import math import warnings import jieba from gensim imp
转载 2023-11-07 01:07:22
64阅读
(一)LDA作用         传统判断两个文档相似性的方法是通过查看两个文档共同出现的单词的多少,如TF-IDF等,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文字背后的语义关联,可能在两个文档共同出现的单词很少甚至没有,但两个文档是相似的。         举个例子,有两个句子分别如下: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模型主要解决文档处理领域的问题,比如文章主题分类、文章检测、相似度分析、文本分段和文档检索等问题。LDA主题模型是一个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包含词、主题、文档三层结构,文档到主题服从Dirichlet分布,主题到词服从多项式分布。它采用了词袋(Bag of Words)的方法,将每一篇文章视为一个词频向量,每一篇文档代表了一些主
文章目录1 前言1.1 K近邻的介绍1.2 K近邻的应用2 二维数据集演示2.1 导入函数2.2 导入数据2.3 训练模型及可视化3 莺尾花数据集全数据演示3.1 导入函数3.2 导入数据3.3 训练模型及预测4 模拟数据集演示4.1 导入函数4.2 模拟数据集4.3 建模比较5 马绞痛数据+pipeline演示5.1 下载数据集5.2 导入函数5.3 填充空值5.4 建模计算6 讨论 1 前言
提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和推导了LDA和PCA,参考了这篇博客 LDALDA的原理是,将带上标签的数据(点),通过投影的方法,投影到维度更低的空间中,使得投影后的点,会形成按类别区分,一簇一簇的情况,相同类别的点,将会在投影后的空间中更接近。要说明白LDA,首先得弄明白线性分类器(Linear Classifier):因为LDA是一种线性分类器。对于K-分类的一个分类问题,会有K个线性函数:
#-*- coding:utf-8 -*- import logging import logging.config import ConfigParse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random import codecs import os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获取当前路径 path = os.getcwd() #
1.1 配置ldap认证  官网地址:https://pypi.org/project/django-auth-ldap/1.3.0/  1、django使用ldap认证需要安装下面两个模块(这里是在linux下测试的)      1.安装Python-LDAP(python_ldap-2.4.25-cp27-none-win_amd64.whl)pip install python_ldap-2
转载 2023-11-29 14:48:10
67阅读
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实现Author:louwillMachine Learning Lab         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一种经典的线性分类方法。注意机器学习中还有一种用于NLP主题模型建模的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也简称为L
个性化推荐引擎:采用一种高效的算法来估计贝叶斯模型中的参数 问题定义: LDA是一个三层次的贝叶斯模型,没一个item可以通过一组topic来表示,而每个topic又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本文的LDA算法应用比较广泛,可应用于文本建模,文本分类和电影推荐,并且本文采用了一种高效的算法来估计贝叶斯模型中的参数。 方法: (1)LDA算法 首先是几个常见的术语:v=1,否则wv=0; 12.
线性判别法则(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是一种监督学习。也称为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LDA的原理是,将带上标签的数据(点),通过投影的方法,投影到维度更低的空间中,使得投影后的点,会形成按类别区分,一簇一簇的情况,相同类别的点,将会在投影后的空间中更接近。要说明白LDA,首先得弄明白线性分类器 因为LDA是一种线性分类器。对
转载 2024-04-01 12:03:11
167阅读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线性判别分类器)是对费舍尔的线性鉴别方法(FLD)的归纳,属于监督学习的方法。LDA的基本思想是将高维的模式样本投影到最佳鉴别矢量空间,以达到抽取分类信息和压缩特征空间维数的效果,投影后保证模式样本在新的子空间有最大的类间距离和最小的类内距离,即模式在该空间中有最佳的可分离性。因此,它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抽取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投影后模式样
LDA:     LDA的全称是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supervised learning。有些资料上也称为是Fisher’s Linear Discriminant,因为它被Ronald Fisher发明自1936年,Discriminant这次词我个人的理解是,一个模型,
转载 2024-05-21 11:22:46
83阅读
LDA LDA 是一种经典的线性学习方法。在二分类问题上,其目标是找到一个投影方向,使得按照此投影方向投影后,同类样例的投影点尽可能近,而非同类样例的样本点尽可能远。在多分类问题上(设类别数为 C),同样可以按照上述思想进行推导。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分类问题上,投影后的样本点的维度为 1, 而在多分类问题上,至多可以找到 C-1 个正交的投影方向,即投影后的样本点的维度可以为 [1,C-1],这可能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是一种常用的主题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文本挖掘与文档分类。Gensim 是一个流行的 Python 库,提供了对 LDA 及其他主题模型的支持。本文将从多个方向探讨如何使用 Gensim 实现文档分类,涵盖版本对比、迁移指南、兼容性处理、实战案例、排错指南与性能优化,以便为开发者提供全面的参考。 ### 版本对比 在使用 Gensim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