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机制与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简介计算步骤运行可视化详解两种版本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Multi-Head AttentionTransformerModel Architecture(模型结构)Encoder and Decoder Stacks(编码器栈和解码器栈)EncoderDecoder:模型可视化详解 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机制        注意机制最早由Bahdanau等人于2014年提出(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对齐过程[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LY LEARNING TO ALIGN AND TRANSLATE, Bahdanau D et al. 2014]),该机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RNN中只支持固定长度输入
GRU 由 Cho 等人于 2014 年提出,优化 LSTM 结构。 Kyunghyun Cho,Bart vanMerrienboer,Caglar Gulcehre,Dzmitry Bahdanau,Fethi Bougares,HolgerSchwenk,Yoshua Bengio.Learn
转载 2020-08-27 15:28:00
738阅读
2评论
点击下方标题,迅速定位到你感兴趣的内容前言Bahdanau AttentionLuong AttentionSelf-Attention、Multi-Head AttentionLocation Sensitive AttentionAttention形式Soft attention、global attention、动态attentionHard attentionLocal Attentio
文章目录一、动机二、Bahdanau 注意力模型1. 定义Attention解码器2. 训练3. 使用BLEU评估4. 可视化权重总结 一、动机机器翻译时,每个生成的词可能相关于源句子中不同的词二、Bahdanau 注意力  我们在seq2seq中研究了机器翻译问题,在那里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两个循环神经网络的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用于顺序到序列的学习。具体来说,循环神经网络编码器将可变长度序列转换为
作者:哈工大SCIR 顾宇轩参考来源NAACL 2019《Attention is Not Explanation》ACL 2019《Is Attention Interpretable?》EMNLP 2019《Attention is Not Not Explanation》本文将与您探讨注意力机制的可解释性问题。序言自2014年Bahdanau将Attention作为软对齐引入神经机器翻译以来
      Attention机制最早是在视觉图像领域提出来的,应该是在九几年思想就提出来了,但是真正火起来应该算是2014年 Google Mind团队的这篇论文《Recurrent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他们在RNN模型上使用了attention机制来进行图像分类。随后,Bahdanau等人在论文《Neural Machine T
一、注意力机制的发展Attention机制最早是在视觉图像领域提出来的,应该是在九几年思想就提出来了,但是真正火起来应该算是google mind团队的这篇《Recurrent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他们在RNN模型上使用了attention机制来进行图像分类。随后,Bahdanau等人在论文《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by Joint
PyTorch实现各种注意力机制。注意力(Attention)机制最早在计算机视觉中应用,后来又在 NLP 领域发扬光大,该机制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信息上,从而节省资源,快速获得最有效的信息。2014 年,Google  DeepMind 发表《Recurrent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使注意力机制流行起来;2015 年,Bahdanau 等人在论文
1 背景知识Attention机制最早是在视觉图像领域提出来的,应该是在九几年思想就提出来了,但是真正火起来应该算是2014年google mind团队的这篇论文《Recurrent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他们在RNN模型上使用了attention机制来进行图像分类。随后,Bahdanau等人在论文《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目录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1:Encoder- Decoder架构2:LSTM模型原理3:Attention机制基于Loung Attention+LSTM的机器翻译模型模型数据训练基于Bahdanau Attention+LSTM的机器翻译模型模型数据训练 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1:Encoder- Decoder架构Encoder又称编码器,但我更喜欢叫他通用的特征提取器。直观的理解就是Encode
文章目录一 Seq2Seq + Attention1.Encoder Decoder模型2.Bahdanau Attention3.Luong Attention二.聊天机器人1.聊天机器人构架2.主要component3.Dialogue数据集三 代码实战1.有Attention的版本2.没有Attention的版本3.构建seq2seq模型3.1 Encoder3.2 Luong Atten
转载 2024-01-18 14:45:08
44阅读
引言最近想要学习一下注意力机制,发现这又是一个大系列,得慢慢啃。大部分人接触注意力机制是因为 transformer,但在 NLP 领域,该机制早就被 Bahdanau et al., 2014,Luong et al., 2015 等人提出,对应模型称为 seq2seq with attentionSeq2seq with Attentionsequence to sequence(seq2se
RNN与RNN的变种结构4.6.5 門控循環單元(gated recurrent unit, GRU)4.6.5节我们了解了LSTM的原理,但大家会觉得LSTM门控网络结构过于复杂与冗余。为此,Cho、van Merrienboer、 Bahdanau和Bengio[1]在2014年提出了GRU门控循环单元,这个结构如图 4.53所示,是对LSTM的一种改进。它将遗忘门和输入门合并成更新门,同时
深度学习网络中的 Attention 机制 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让我们见证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其中,Attention 机制在自然语言处理 (NLP) 和计算机视觉 (CV) 领域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Attention 机制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14年,它帮助模型更好地关注输入数据中的重要部分,从而提高了性能。 ### 背景描述 1. **2014年**:Bahdanau等人提出了基于At
原创 5月前
46阅读
# 理解与实现NLP中的Attention机制 ## 引言 在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NLP)中,Attention机制是一种强大的技术,用于让模型在处理输入数据时,能够自适应地关注输入的不同部分。《注意力机制》最初由 Bahdanau et al. 在2015年提出,极大地提高了机器翻译和其他NLP任务的性能。本文章将带你逐步了解并实现Attention机制,特别针对刚入行的小白。 ##
原创 7月前
24阅读
写在前面: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专栏了,哈哈,先吐槽下自己的龟速更新。 Attention机制基本已成为NLP的居家旅行必备技能,同时也是我一直关注的技术点,希望本篇内容能带给大家些许思考。如有描述不对的地方,欢迎拍砖。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1. Attention机制attention机制最初是由Bahdanau等人通过“Neural Machine Transl
详解自注意力机制及其在LSTM中的应用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应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2014年,谷歌Mnih V等人[1] 在图像分类中将注意力机制融合至RNN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后注意力机制也开始在深度学习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Bahdanau等人[2] 将注意力机制融合至编码-解码器中,在翻译任务取得不错的效果。而真
转载 2023-08-14 14:10:19
1432阅读
2014 年,Bahdanau 等人针对机器翻译任务提出了注意模型,现在它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神经网络方法。近日,谷歌大脑在 arXiv 上公布了一篇新论文,提出使用注意机制增强卷积以加强获取全局相关性的能力。在图像分类和目标检测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大量计算机视觉应用中取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图像分类。卷积层的设计需要通过受限的感受野来确保局部性(loc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