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度共生矩阵生成原理

  灰度共生矩阵(GLDM)的统计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R.Haralick等人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图像中各像素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包含了图像纹理信息的前提下,提出的具有广泛性的纹理分析方法。

灰度共生矩阵被定义为从灰度为i的像素点出发,离开某个固定位置(相隔距离为d,方位为)的点上灰度值为的概率,即,所有估计的值可以表示成一个矩阵的形式,以此被称为灰度共生矩阵。对于纹理变化缓慢的图像,其灰度共生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值较大;而对于纹理变化较快的图像,其灰度共生矩阵对角线上的数值较小,对角线两侧的值较大。由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数据量较大,一般不直接作为区分纹理的特征,而是基于它构建的一些统计量作为纹理分类特征。Haralick曾提出了14种基于灰度共生矩阵计算出来的统计量:即:能量、熵、对比度、均匀性、相关性、方差、和平均、和方差、和熵、差方差、差平均、差熵、相关信息测度以及最大相关系数。

在网上看了很多灰度共生矩阵生成的例子感觉都没有说明白,要不就直接上结果要不就给一堆看不懂的代码和公式,后来看了matlab中的介绍就明白了,其实很简单,仔细把下面的看三遍就理解怎么来的了!(我是第三篇看明白的,当时很紧张,相信你们没问题)

  下图显示了如何求解灰度共生矩阵,以(1,1)点为例,GLCM(1,1)值为1说明只有一对灰度为1的像素水平相邻。GLCM(1,2)值为2,是因为有两对灰度为1和2的像素水平相邻。(MatLab说明文档)

灰度共生矩阵生成原理_矩阵

这里写图片描述

GLCM表其实就是所有像素可能的组合,比如,GLCM(1,1)就是I中像素值为1和1的组合,GLCM(4,5)就是I中像素4和像素5的组合,GLCM(i,j)的值呢就是I中像素为i,像素为j的有有多少和相邻的成对点。这个相邻有个规则:就是f(x,y),f(x+a,y+b)相邻,就是只有x相隔a的单位,y相隔b个单位,我们认为是相邻的。

平时我们说相邻:B点在A点右边,其实就是这里的a=1,b=0,也就是f(x,y)和f(x+1,y+0)相邻。

于是就有了:

a=1,b=0 时我们就说水平相邻:也就是0度的时候

a=1,b=1 时我们就说对角相邻,也就是45度的时候

a=-1,b=1时 即135度

其他角度类似。

在a=1,b=0时:GLCM(1,1)=1;其实就是I中有几个1和1相邻(1个)(按上面的规则)GLCM(1,2)=2,几个1和2相邻(2个)。ok!

后面好多的性质,都是在把这个矩阵计算出来之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运算的,那些就不难了!

附加理解2:

共生矩阵用两个位置的像素的联合概率密度来定义,它不仅反映亮度的分布特征,也反映具有同样亮度或者接近亮度的像素之间的位置分布特性,是有关图像亮度变化的二阶统计特征。它是定义一组纹理特征的基础。

由于纹理是由灰度在空间位置上反复出现而形成的,因而在图像空间中像个某距离的两像素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灰度关系,即图像中灰度的空间相关特性。灰度共生矩阵就是一种通过研究灰度的空间相关特性来描述纹理的常用方法。

灰度直方图是对图像上单个像素具有某个灰度进行统计的结果,

而灰度共生矩阵是对图像上保持某距离的两像素分别具有某灰度的状况进行统计得到的。

取图像(N×N)中任意一点 (x,y)及偏离它的另一点 (x+a,y+b),设该点对的灰度值为(g1,g2)。令点(x,y) 在整个画面上移动,则会得到各种 (g1,g2)值,设灰度值的级数为 k,则(g1,g2) 的组合共有 k^2;种。对于整个画面,统计出每一种(g1,g2)值出现的次数,然后排列成一个方阵,在用(g1,g2) 出现的总次数将它们归一化为出现的概率P(g1,g2),这样的方阵称为灰度共生矩阵。距离差分值(a,b) 取不同的数值组合,可以得到不同情况下的联合概率矩阵。(a,b)取值要根据纹理周期分布的特性来选择,对于较细的纹理,选取(1,0)、(1,1)、(2,0)等小的差分值。  当 a=1,b=0时,像素对是水平的,即0度扫描;当a=0,b=1 时,像素对是垂直的,即90度扫描;当 a=1,b=1时,像素对是右对角线的,即45度扫描;当 a=-1,b=-1时,像素对是左对角线,即135度扫描。

这样,两个象素灰度级同时发生的概率,就将 (x,y)的空间坐标转化为“灰度对” (g1,g2)的描述,形成了灰度共生矩阵。(百度百科)

一幅图象的灰度共生矩阵能反映出图象灰度关于方向、相邻间隔、变化幅度的综合信息,它是分析图象的局部模式和它们排列规则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