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一生都不会创业,而是给别人打工。而打工的人的自然本能是:“这也不是我的公司,犯不上投入太多。”结果推论就是:90%的人将以不投入的方式度过一生,实在可怕。当然实际上在公司里边会发现各种人:有的人好像干活比老板还着急,甚至天天和老板吵架,直到气得离职;有的人把公司当作挣钱的地方,挖空心思看看还能怎么多赚点钱;有的人与世无争,既不替公司想也不替自己想,过一天是一天……那么,这个不是自己的又身在其中的公司,打工者应该如何看待呢?

以下观点是从本人经历过的公司提炼出来的,理论部分来自各处(已标出),某些时候可能不适用。

首先做好本职工作
一次调查(应该就是CSDN转载的)大致数据是大学生毕业后有30%在半年内从第一家企业离职,而离职原因第一位且占到50%的居然是:缺少发展空间。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有什么公司是放不下他的呢?不是,是他放不下公司。
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不关注自己的技术和本职工作,而很喜欢钻研高深问题。总感觉老板天天看着盈利表,对技术和管理漠不关心,很想找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其实所有老板都不排斥和员工交流想法,唯一的问题是:所有员工的想法各不相同,又很难判断谁的正确,不知道听谁的好。而员工的角度看到的则是:老板不采纳我的看法,我走。
那到底怎么办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证明自己是对的。×××是一个典型,在长征的时候他不是顶层领导,但是他也没天天琢磨着去夺权,而是在几次需要自己指挥的时候证明了自己的正确性,事情就会自然地发生。这个事情不是远在天边的事情,我个人也深有体会不过不在这里说了,估计大家也见过。事实就是当我们总是做正确的事的时候,大家包括领导就会听我们的;但如果我们总是“说正确的话”但什么也不做,只会被认为是一个喜欢指手画脚的人。
所谓本职工作就是那些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那些除了说还可以做的事情。多数人在抱怨周围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时候,其实可以控制的事情同时也多得做不完,却被视而不见。
凡事多看积极的一面
这个在冬吴相对论的一集里边有很深刻的一段描述,就是凡事要多看积极的一面。并非是说当我们两眼不见时消极的一面会自动消失,而是说当我们多看积极面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积极的事可做,做完之后就能消除消极面。
很久以前Ken Shweber在到一家公司的时候发现大家正停工,因为客户需求不明,测试服务器也没到位。他问有没有一些需求是明确的而且不需要那台测试服务器,大家回答有,但是只够1个月开发的。他说好,那就先干一个月,然后给客户看看再说……项目于是就开工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种方法就是Scrum。
做好本职工作的本质,就是找寻那些积极面上还可以推动的工作。
“共振”
有很多说法和这个词有关:“要想引导谁,就要服务谁(圣经语)”“仆人伦理(吴伯凡语)”等等,在公司的语境中原理就是:当我们帮助了同事或领导时,他们就会帮助我们,而我们就会获得更大能量帮助更多更高的人,从而获得更多帮助……而我们帮助他们的方式,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如果我们真诚地帮助了某人,而他却不回报,怎么办?”正如面包师做出可口的面包不是为了让我们吃得香而是为了自己能赚钱,他们即使不会因为我们的真诚而回报,也会因为想获得下次帮助而回报。所以共振会持续下去的。
Scrum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与客户共振的过程,同样也可以用于公司内部。每次关注别人的价值,一点点地帮助别人,从而获得别人的支持,而不是追求一次无法预测结果的大革命。
火星高度看待问题
“我是公司里的谁?”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有人说自己是公司的开发人员,有人说自己是项目经理,有人说自己是公司研发部门的经理……坐在自己的椅子高度上看问题,就会出问题。
比如"为什么咱们公司的研发管理这么完善,但是研发总监一直得不到提拔?"兴许研发管理的确很到位,但是研发总监经常“替开发人员说话,把和市场/销售的关系闹得很僵”,而公司的大领导考虑到不想让一个人去管理两个和自己关系很僵的人,又不想换掉资历深厚的市场和销售两位总监。所以研发总监若想得到提拔,应该做的事情是,站在三个部门以上的高度看问题,把研发部门变成一个能帮助市场和销售完成成绩的部门,才可能被提升为三个部门的总领导。当然这不意味着非得牺牲研发部门的利益,从来没见过市场/销售部门的业绩提升的时候,研发部门的业绩反而下滑的,因为钱就是从那里来的。
这个例子举得有点大了,但向下看,会出现开发vs测试,小组1vs小组2,开发组vsEPG,产品部门vs研发中心……解决思路是一样的。想做谁的领导,就要有替谁考虑的用心,和能包容他们的胸怀。而且这件事必须真诚地去做,好像是冬吴相对论里边提到的:“一个三岁小孩都能知道谁真的对自己好,谁是假的”,所以不能寄希望于假惺惺的帮助。
如果站的高度有限,被提拔的高度就有限。就很容易发现在一个明明巨大无比的公司,居然没有自己的出路,不得不选择离开。
可不可以谋私利?
这个咱们开发人员可能很少遇到,不过属于“员工的公司观”的一部分,所以也写一点。
当我们脑海中出现一位自己公司接近最高管理者职位的人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事事为自己着想,终于到达这个位置”吗?不会,肯定会觉得此人为公司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才导致于此。多数时候,一个人从公司能获得的收入(包括公利和私利),都是与对公司做出的贡献成正比的,私利能让收入乘二,但不能让收入乘十。而即使这个公司不知回报,导致此人离职,他能在下家公司获得的薪水,也是与对上家公司的贡献成正比的。
因此“贡献”这个词听起来很伟大,其实和我们的收入息息相关。
可不可以与世无争?
可能算是一种人生的活法,不过考虑到我们一生的1/3的时间和90%的成就是在公司完成的,很不推荐这种活法。
什么时候我该离开?
“我们公司的前景不好,又缺少战略,所以我想离开。”这句话从高管口中说出来情有所原,但却经常从基层程序员口中说出,就很奇怪了。
什么时候离开这家公司呢?取决于来公司的目的。对程序员/项目经理或市场/销售部门但同级别的打工者而言,吸引自己的无外乎几样东西:
1. 在这家公司能学到很多东西
2.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舞台,能让我做成一些事情
3. 在这家公司我能认为很多外面的人,为未来铺垫
4. 这个项目/产品知名度很高,我愿意参与其中
5. 这个公司现在给我机会能做出成绩,日后在职场会更有竞争力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而离开前就应该想想是否这些东西还在,而不要为“公司的前景和战略”这种和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东西费心。
这是个真实的经历,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后,有几个本来很想辞职的人重新留了下来,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成绩相当好。他们甚至在我走后还留在那里,因为既然每个人来公司的目的不同,走的原因也不会相同。
 
这个话题有点邪门,因为困扰了自己很久,所以不得不思考透彻。每个人面对这个话题的时候可能想法差别都很大,争议也很大,不求统一认识,只能说是我自己在5~15年前很想看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