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开始甚是热爱羽毛球运动。在公司和部门的组织下,每周进行两次运动,每次大概2小时,有时候也可能有第三次。最近对羽毛球运动也开始有所感觉,于是不自然地和我的本职软件开发做了类比。 羽毛球的学习过程,非常类似我们做软件的过程。 刚开始,是哪儿有人往哪儿打。对于这点,我妈妈是有说法的。打球嘛,就是娱乐,如果老是调动人,那多没意思啊。嗯,这是典型没有技术的人爱说的话。做软件开发的早期,不也正
自从Martin Fowler先生将Refactoring这个概念带到了中国,许多程序员都如同获得了一个通行金牌似的,随时可能提起"Bad Smell"和"重构"。 从我的心里来讲,我并不反对重构。但我反对不考虑项目情况的盲目重构。 回想一下,当我们在考虑系统需要重构的时候,我们都考虑了那些因素?特别是大范围的系统级别的重构。由于小型重构涉及面较小,
领导说我计划上存在一个问题。他认为,我的问题关键在于,我将整个事情,当作论文在分析。各个方面都有道理。可是看上去就是和实际情况没有联系起来。 我要做的计划是规划公共资源(什么是公共资源?你可以认为公共资源是研发的公共控件,更可以理解为是公司技术的核心所在。因此他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生产力)的管理。由于这是公司的财产,我不方便公布细节。我只是说一下我的方法。 思考系统的方法很多,我也是在一点点
IT界一直有一个悖论:到底是软件带动了硬件提升,还是软件吞噬了硬件性能。每一次硬件升级,你都会发现操作系统和软件还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了同样的事。 当AMD和Intel竞争到64位的时候,已经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到来。64位CPU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小型机上早就有了。但对于PC用户来讲,这次普及必然是革命性的。对于那些依赖于PC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商们,这也将是一个不小的革命。 在
最近项目进行年底总结的时候,讨论到大家一年之中都看什么书了。大家说的时候,有人提到其实看书不是个好选择。为什么呢?因为首先能深入理解技术的人,本来就不多。而这当中,能将理解写出来,并发版成书的人又更是少之又少。加上,能有深入了解的都是成熟技术。否则只能是入门级别的书目了。 后来有人提到,可以考虑用讲座的形式,多交流交流流行的技术。不过大家并不完全赞同,只是学习新技术,并没有什么动力。在讨论之
Copyright © 2005-2025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