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
在精益创业出现之前,硅谷流行一种叫做GBF(Get Big Fast)的创业思维。依赖于天才人物的天才设想,所有的赌注都集中在发布那一刻。所以GBF又被形象地称为“火箭发射式创业思维”。
在这种思维模式中,用户需求和痛点被认为是已知的,依赖于完美的计划和执行。而之后出现的精益创业思维认为用户需求和痛点是未知的,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和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差别。
想象的用户痛点 ≠ 真实的用户痛点
想象的解决方案 ≠ 有效的解决方案
精益创业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用户的准确需求,不断尝试去逼近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简而言之,就是低成本地快速试错,这也就是精益思想的价值。
理论基石
杰弗里·摩尔在《跨越鸿沟》一书出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 找到痛点:找到用户使用产品的关键痛点,挖掘出细分市场,通过单点突破的思维跨越鸿沟。
- 以点带面:以单个细分市场来撕开整个市场。
- 聚焦与快速决策:在单点突破之前,不需要考虑后续的动作和市场布局。
冯·希波尔在《大众创新》中提出,在心产品或新技术的采用者中有一类人能对创新做出贡献,称作“领先用户”。他们对技术敏感,有创新的欲望,不仅局限于自己使用,还会积极为使用场景中的痛点找到解决方案。领先用户理论让用户从最初就融入创业过程,这一点与精益创业理论完全相同。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阐述了初创公司如何在用户痛点与产品解决方案的把握上,创造差异性,从市场的边缘切入,最终进入市场主流,颠覆行业巨头。
什么是不精益创业?
创业最大的损失是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出来的东西没人用。
需求找错
痛点不痛,刚需不刚。
刚需: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高用户体验。
解决方案做错
并不是每一种方案都有效且合理
闭门造车
- 害怕别人把黄金点子偷走。
- 只有想法就担心BAT抄袭,藏着掖着,闭门造车一年。
- 不和用户接触,做一个东西完全没人要。
过早优化、过早扩张
核心需求还没有验证,就开始补充周边功能,就开始规模化。
精益创业的三部曲
需求探索
- 找到用户痛点
- 用常识来排除90%的风险,去伪存真。
- 头脑风暴,领导要少说多听,不要轻易定调。
- 寻找核心用户
- 一对一访谈
- 做出总结,判断想象中的用户痛点与实际调研的结果是否一致。
用户验证
- 找出最需要验证的问题。
- 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出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MVP,推给核心用户体验。
- 收集数据、亲自体验,然后再次访谈。
- 验证假设。
- 效果不佳,果断改变问题。
- 效果佳,进入推广阶段。
- 中间状态,逐步改进产品。
推广
- 黏着式
- 要求新客户的增长大于老客户的流失
- 付费式
- 要求用户的终生价值大于获取新用户的成本。
- 病毒式
- 要求病毒指数大于1,是toC领域最高效的推广方法。
警惕精益的六个局限性
精益只是战术,战术再好也弥补不了战略错误。
- 我们不可能为每一个要验证的东西都去做MVP。 因为时间成本太高,所以只会选择风险最大、最需要验证的部分去做MVP,其他的就用常识进行判断和筛选。
- 有时做MVP会错失一些机会,特别是在竞争积累的时段,做MVP可能会让你失去先机。
- 产品的实体性越强,开发中的“精益性”就越少。 一般来说,互联网产品的实体性较弱,精益的空间很大,你想验证什么,就可以有很多非常简单、轻便的方法去验证,可能三天时间就做完。
- 在某些时候,向用户寻求建议的价值不大,很多颠覆性的产品不需要“精益”。
- 精益会给创业者造成一些感知上的误区,比如认为只要专注于产品就够了,产品做的好,销售就会随之而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 精益还会带来一个副作用,那就是“习惯性放弃”。
参考资料
[1] 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
[2] 程浩.《精益商业思维》
[3] 龚焱.《精益创业方法论》
[4] 杰弗里·摩尔.《跨越鸿沟》
[5] 冯·希波尔.《大众创新》
[6] 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
[7] 肖恩·埃利斯.《增长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