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人工智能是“有用”的人工智能

 

第一次浪潮在50年代的达特茅斯会议确立了人工智能(AI)这一术语,人们陆续发明了第一款感知神经网络软件和聊天软件,证明了数学定理。

 

第二次浪潮80年代Hopfield神经网络和BT训练算法的提出,使得人工智能再次兴起,出现了语音识别、语音翻译计划,以及日本提出的第五代计算机。但这些设想迟迟未能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第二次浪潮又破灭了。

 

 

达特茅斯会议

和前两次AI热潮相比,这一次人工智能复兴的最大特点,就是AI在多个相关领域表现出可以被普通人认可的性能或效率,并因此被成熟的商业模式接受,开始在产业界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心理学上说,人们接受一件新事物,就像人们感受一种外界刺激一样,是有一个心理值的。外界刺激(比如声、光、电)的强度太小的话,人们根本不会有任何感觉;只有外界刺激的强度超过了一个人能够感知的最小刺激量,人们才有“听到了声音”“看见了东西”之类的明确感受。这个能引起人们感知反应的最小刺激量,心理学上叫“绝对阈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是如此。

 

 

图像识别

以图像识别技术来说,在人工智能发展早期,如果一个计算机程序宣称可以识别图片中的人脸,但它的识别准确率只有五成左右,那普通人只会将这个程序看作一个玩具,绝不会认为它拥有智慧。随着技术进步,当人脸识别算法的识别准确率提高到80%甚至接近90%的时候,研究者们当然知道,取得这样的进步十分不易,但这一结果其实还是很难被普通人接受,因为每五个人脸就认错一个,这明显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使用。

 

人们也许会说这个程序挺聪明,但绝对不会认为这个程序已经聪明到可以替代人类的眼睛。只有计算机在人脸识别上的准确率非常接近甚至超过普通人的水平、安防系统才会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保安完成身份识别工作。也就是说,对于人脸识别这个应用,接近或超过普通人的水平才是我们关心的“绝对阈值”。

 

 

人工智能

 

 

这次,我们说“人工智能来了”,其实是说,人工智能或深度学习直的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了。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接连突破了人们可以接受的心理阈值,并第一次在产业层面“落地”,发挥并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人工智能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深度学习技术居功至伟。谷歌杰出的工程师杰夫・迪思说:“我认为在过去5年,最重大的突破应该是对于深度学习的使用。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成功地被应用到许许多多的场景中,从语音识别到图像识别,再到语言理解。而且有意思的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是深度学习做不了的。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技术。

 

前两次人工智能是学术研究主导的,这次人工智能是现实商业需求主导的。

前两次人工智能是市场宣传层面的,这次人工智能是商业模式层面的。

前两次人工智能是学术界在劝说政府、投资人投钱,这次人工智能是投资人、政府主动创业投资和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