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掌握ARP协议的格式、工作原理和过程、功能,arp命令主要参数等Arp协议被称为地址解析协议,功能是在同一局域网中,进行mac寻址完成ip到mac的映射,因为局域网中,信息的交流要通过mac地址确定,在同一局域网内,发送方如果自身mac表里没有接收方mac地址缓存,则会发送一个arp广播,用于寻找接收方的mac地址,接收方收到后,将自己的mac地址通过单播的形式返回(发送方不会验证,这也是ar
OSI模型将网络分为了七层,而IP地址为第三层(网络层),Mac地址为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在通过以太网发送IP数据包时,要首先封装第三层与第二层的报头,由于在发送时只知道目标IP地址,不知道Mac地址,又不能直接跨越二、三层,所以需要地址的解析协议ARP的功能就是将已知的IP地址解析成为Mac地址。主机A在给主机B发送数据时,主机A会在自己的本地ARP缓存表中检查与主机B相匹配的Mac地址,如
转载 2024-04-29 11:12:40
150阅读
目录Ethernet以太网以太网硬件以太网帧以太网服务ARP地址解析协议子网外的地址解析捕获和分析以太网帧实验步骤问题解答地址解析协议实验操作问题解答抓取 ARP 消息实验操作问题解答参考资料Ethernet以太网以太网是个好东西哦,在现在的有线局域网中有着支配者的地位,就像是因特网使得全球互联那样。其实局域网技术还有令牌环、FDDI 和 ATM 等,但是以太网仍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使其保持着广
转载 2024-06-18 21:29:18
147阅读
地址解析协议,即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主机发送信息时将包含目标IP地址的ARP请求广播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并接收返回消息,以此确定目标的物理地址;收到返回消息后将该IP地址和物理地址存入本机ARP缓存中并保留一定时间,下次请求时直接查询ARP缓存以节约资源。 OSI模型把网络工作分为七层,IP地
一、实验需求1.在本地电脑搭建环境进行ARP实验,要求能实现查看ARP请求与回应、ARP代理; 2.分析ARP请求与回应的报文结构;分析免费ARP的报文结构特征 3.实现ARP代理的配置。二、拓扑搭建实验环境:GNS3抓包工具:Wireshark配置:PC1:ip 172.16.0.1/24            PC2:ip 172.1
前言:    一阶段没有进行博客输出了,确实是懈怠了。    工作是一方面,带娃更是辛苦活。    以后还是要稳定输出博客,看到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关注,点赞,还是比较激动的。    看了大神们的博客,差距还是很大的,希望以后向大神们靠拢。加油。 知识点储备:    ARP协议,不像TCP/I
目录 ?一、IP数据报简介?二、Wireshark抓包分析一、IP数据报简介版本:占4比特,表示IP协议的版本。通信双发使用的IP版本必须一致首部长度:占4比特,表示IP数据报首部的长度。该字段的取值以4字节为单位。最小十进制取值为5,表示IP数据报首部只有20字节固定部分最大十进制取值为15,表示IP数据报首部包含20字节固定部分和最大40字节可变部分可选字段:增加了IP数据报的功能,
Character is the ability to carry out a good resolution long after the excitement of moment has passed.--------毅力是兴奋的片刻久久过后,继续执行优秀决策的能力。 文章目录1, ARP协议2, ARP报文格式2.1 ARP部分2.2 以太网帧头2.3 ARP映射表3, 使用wireshar
转载 2024-05-11 09:29:51
105阅读
想了解USB OTG的工作原理,需要知道三个协议:ADP:Attach Detection ProtocolHNP:Host Negotiation ProtocolSRP:Session Request Protocol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612/329123.htmADPUSB主从设备或USB OTG设备,如何知道USB总线上有没有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TCP面向连接理论知识,详细讲述了TCP报文各个字段含义,并从Wireshark俘获分组中选取TCP连接建立相关报文段进行分析。一、概述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两个进程互发数据之前需要建立连接,这里的连接只不过是端系统中分配的一些缓存和状态变量,中间的分组交换机不维护任何连接状态信息。连接建立整个过程如下(即三次握手协议):首先,客户机发送一个特殊的TCP报文段;其次,
转载 2024-06-05 13:38:16
738阅读
最近很多人发现了,我写了好几篇协议解析文章,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怎么熟悉以太网点对点协议之pppoe协议讲解、PPTP协议详解及报文解析的协议,从事网络安全开发的,可能常见!今天主要研究ARP协议。什么是ARP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即地址解析协议, 用于实现从 IP 地址到 MAC 地址的映射,即询问目标IP对应的MAC地址。一般情况下,上层应用程序更多关
转载 3月前
563阅读
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将计算机的网络地址(IP地址32位)转化为物理地址(MAC地址48位)[RFC826]。ARP协议是属于链路层的协议,在以太网中的数据帧从一个主机到达网内的另一台主机是根据48位的以太网地址(硬件地址)来确定接口的,而不是根据32位的IP地址。内核(如驱动)必须知道目的端的硬件地址才能发送数据。当然,点对点的连接是不需要A
转载 精选 2010-06-29 08:30:33
303阅读
前言:ARP协议的作用:1. 什么是ARP?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是个地址解析协议。最直白的说法是:在IP以太网中,当一个上层协议要发包时,有了该节点的IP地址,ARP就能提供该节点的MAC地址。  2为什么要有ARP?OSI 模式把网络工作分为七层,彼此不直接打交道,只通过接口(layre interface). IP地址在第三层, MAC地址
原创 2012-03-14 10:51:00
406阅读
前言:ARP协议的作用:什么是ARP?  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是个地址解析协议。最直白的说法是:在IP以太网中,当一个上层协议要发包时,有了该节点的IP地址,ARP就能提供该节点的MAC地址。 2为什么要有ARP?OSI模式把网络工作分为七层,彼此不直接打交道,只通过接口(layreinterface).IP地址在第三层,MAC地址在第二层。协议在发生数据包
转载 2018-01-14 17:52:34
1722阅读
6点赞
一:引入当网络设备要发送数据给另一台设备时,必须要知道对方的网络层地址(即IP地址)。IP地址由网络层来提供,但是仅有IP地址是不够的,IP数据报文必须封装成帧才能通过数据链路进行发送。数据帧必须包含目的MAC地址,因此发送端还必须获取到目的MAC地址。通过目的IP地址而获取目的MAC地址的过程是由ARP协议来实现的。 ARP协议是TCP/IP协议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RP能够通过目的IP地址发现
转载 2024-06-28 14:16:13
64阅读
wireshark抓包分析TCP协议的三次握手连接、四次握手断开一.TCP三次握手图解二.TCP得四次挥手过程三.Fiddler抓包,分析验证一个HTTPS网站的TCP连接过程 一.TCP三次握手图解1.图解如下 2.通过wireshark抓包分析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到服务器,其中包含客户端的初始序号Seq=x。(其中,SYN=1,ACK=0,表示这是一个TCP连接请
转载 2024-05-23 20:11:09
317阅读
建立TCP需要三次握手才能建立,而断开连接则需要四次握手。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先来看看如何建立连接的。 首先Client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erver段接受连接后回复ACK报文,并为这次连接分配资源。Client端接收到ACK报文后也向Server段发生ACK报文,并分配资源,这样TCP连接就建立了。 那如何断开连接呢?简单的过程如下: 【注意】中断连接端可以是Client端,也可以是
转载 2024-07-06 09:13:22
167阅读
ARP请求报文格式ARP回应报文格式ARP数据包ARP请求包ARP回应包
原创 2018-06-06 05:30:49
5471阅读
4点赞
ARP的功能是在32bit的IP地址和采用不同网络技术的硬件地址之间提供动态映射,为上层将底层的物理地址差异屏蔽起来,这样上层的因特网协议就可以灵活地使用IP地址进行通信了。ARP协议的基本功能是使用目标主机的IP地址,查询其对应的MAC地址,以保证底层链路上数据包通信的进行。为了实现在网络接口物理地址与IP地址间的转换,ARP协议中引入了ARP缓存表的概念。ARP缓存表中记录了一条一条的<
我们先来看张图,从上往下对应的是OSI七层模型。 可以看出,传输层给上层数据添加了TCP头部,IP层给TCP层的数据添加了IP头部,数据链路层给数据添加了MAC头部。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wireshark抓到的http报文,实地分解下http原始报文的长度,以及最终在物理层传递的Frame的长度,中间经过了多少变动。我们实战探究下。我拿出一个祖传的wireshark报文,如下图所示,我们http层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