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ICP的英文全称为Iterative Closest Point,即为迭代最近点。它在激光雷达应用频率很高,主要是在点云配准领域。ICP算法在是是视觉SLAM中应用也非常多,这个算法还是很重要。我们下面的讨论还是基于视觉SLAM,好了我们开始吧!ICP算法流程ICP算法顾名思义,就是找最近点。算法流程如下:step1:预处理点云step2:寻找对应点(最近点)step3:根据对应点,计算R和t
转载 2024-05-28 21:55:56
96阅读
ICP是什么?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即最近点迭代算法,是最为经典的数据配准算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求取源点云和目标点云之间的对应点对,基于对应点对构造旋转平移矩阵,并利用所求矩阵,将源点云变换到目标点云的坐标系下,估计变换后源点云与目标点云的误差函数,若误差函数值大于阀值,则迭代进行上述运算直到满足给定的误差要求.ICP算法采用最小二乘估计计算变换矩阵,原理简单且
转载 2024-08-11 18:51:45
177阅读
ICP原理ICP(Iterative closet point method)迭代最近点法,用于两组数据之间的配准,其实现的具体步骤如下对于两组点云:P、Qstep1:选择控制点pi→∈P、设置T的初始值T0=T0step2:重复执行以下步骤,直至满足收敛条件 step2-1:对各控制点,pi→在Q中求其最近点qj→,并将其作为pi→的假想对应点 step2-2:对于确定的对应的关系,求解Tk,对
转载 2024-01-13 07:07:15
819阅读
   ICP即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用于求解一组匹配好的3D点之间的运动。3D点可由RGB-D或双目相机得来,然后将关键点进行匹配。ICP的求解分为两种方式:利用线性代数的求解(SVD),以及利用非线性优化方式的求解(Bundle Adjustment)。 SVD求解   &nbs
转载 2024-06-14 22:03:05
804阅读
ICP算法主要用于点云精配准,精度很高,但是相应的缺点就是迭代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具体的ICP算法推导过程很多书上都有,就不再详述了,此次仿真用的是SVD分解的方法。%%% icp.m clear; close all; clc; data_source=load('satellite.txt'); data_source=data_source'; theta=4; %旋转角度(此处
文章目录根本思想经典流程Efficient Variants of the ICPalgorithm一般流程资源流程中的细节问题1. 筛选:点集或曲面的筛选(滤波)比较2. 匹配:两个点集之间的点进行配对3.权重:给每个匹配的点对分配权重4.去除:去除不符合条件的点对5.误差度量和最小化:基于以上点对,给出每个点对的误差计算方法参考 根本思想ICP算法由Besl等人于1992年提出,文献可以参考
ICP算法主要用于点云精配准,精度很高,但是相应的缺点就是迭代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具体的ICP算法推导过程很多书上都有,就不再详述了,此次仿真用的是SVD分解的方法。直接贴代码:clear; close all; clc; data_source=load('satellite.txt'); data_source=data_source'; theta=4; %旋转角度(此处只有绕z轴旋
转载 2023-12-11 10:15:28
0阅读
注意:如下实验是针对里程计任务而进行的,默认是帧间匹配,而对于帧到局部地图匹配情况下的长时间下的轨迹精度对比,请参考我的这篇博客:【附优化方法的ICP源码】ICP与NDT匹配算法精度对比,以及手动实现的ICP和基于优化方法的ICP精度对比1.实验条件前提:以下ICP与NDT算法均使用的是PCL 1.8库中提供的实现方法,它们可以设置的参数较多,这里只探讨那些最常用的参数。数据:杭州海创园区的室外点
https://github.com/tttamaki/ICP-test https://github.com/tttamaki/SICP-test
转载 2018-04-10 17:30:00
222阅读
2评论
迭代最近点算法ICP)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学者开始对点集数据的配准进行了大量研究。1987年,Horn[1]、Arun[2]等人用四元数法提出点集对点集配准方法。这种点集与点集坐标系匹配算法通过实践证明是一个解决复杂配准问题的关键方法。1992年,计算机视觉研究者Besl和Mckay[3]介绍了一种高层次的基于自由形态曲面的配准方法,也称为迭代最近点法ICP(Iterative
转载 2023-12-22 19:49:12
58阅读
最优化问题可大致分为两类,可导的与不可导的可导的最优化问题 (e.g., 特征加权分类) 通常可使用梯度下降法解决,但不可导的最优化问题 (e.g., 神经网络超参数调整) 则只能使用遗传算法解决但遗传算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即搜索方向过于随机、搜索效率低下,在更多的情况下粒子群算法会是更优的选择在参照主流的粒子群算法流程后,本算法的复现思路如下:根据用户所设置的各个坐标的取值范围生成指定规模的粒子
今天推荐一个Python学习的干货。几个印度小哥,在GitHub上建了一个各种Python算法的新手入门大全,现在标星已经超过2.6万。这个项目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各种算法的基本原理讲解,二是各种算法的代码实现。传送门在此:简单介绍下。算法的基本原理讲解部分,包括排序算法、搜索算法、插值算法、跳跃搜索算法、快速选择算法、禁忌搜索算法、加密算法等。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各种不同算法的原理,其中不少
ICP问题匹配未考虑形状,会陷入局部最小值,受形状影响大,鲁棒性不够好。换言之精度会失效。马氏距离引入将点云和位姿矩阵看做概率量(随机变量),引入马氏距离评定(ICP为欧式距离评定),由于协方差矩阵可以度量多个维度上的信息(公式0-1、公式0-2、公式0-3),故可以刻画多维信息,从理论上我们就可以消除ICP无形状考虑的问题(鲁棒性不够好、精度失效)(公式0-1) 一维只有方差.(公式0-2) 二
原理+python–code原理+python–code原理+C++、PCL–code算法思想百度文库ICP算法配准元素的选择、配准策略的确定、误差函数的求解配准元素的选择就是找到需要的点集配准元素的选择,即对匹配点集进行采样 采样方法有很多,目的是减少配准点的数目,用最少的点来表征原始点集的全部特征信息配准策略的确定配准策略的选择,包括特征度量的选择和搜索策略的选择特征度量的选择利用特征度
介绍PLICP相比较于普通ICP算法,使用点线之间的距离作为度量,最终找到一个最小化该度量的闭式解(解析解)。 最优结果以平方的速度收敛。相比较于ICP,IDC,MBICP。PLICP更加准确,且需要更少的迭代次数。缺点是对于大的初始化误差无法给出很好的结果。对于传统的ICP算法,其原理见公式(1),即求解一个位姿使得当前帧通过该位姿变换到参考帧与参考帧间的误差最小化。普通算法无法找到闭式解,由于
作者:天啦噜论文标题:3D Registration of the Point Cloud Data Using ICP Algorithm in Medical Image Analysis1.摘要在本文中,我们结合了ICP算法(一种基于3D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的方法),对3D自由形式闭合的曲面(人类头骨的3D模型)进行配准。不同于点和表面的配准,我们提出的基于ICP算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捕获数据的整
转载 2024-01-28 00:37:37
238阅读
列表的特点:1、**有序**的集合 2、通过**偏移**来索引,从而读取数据(偏移可以为负,即从右到左,最右为-1) 3、支持嵌套 4、**可变**的类型1、切片:a = [1,2,3,4,5,6,7] 正向索引(a[1:5:2]) 反向索引 (a[-1:-5:2])从有到左索引 默认索引(a[0,])默认到最后一个数,间隔为12、添加操作:1、"+"(生成一个新的列表) 2、extend 接受
直接保存一下code/* 本段代码主要实现的功能: 1.去除平面 2.去除其他杂乱点云 3.对目标进行有向包围盒计算 4.计算目标重心点;计算旋转矩阵;计算欧拉角ZYX;即先绕Z轴旋转角度,再绕新的Y轴旋转角度,最后绕新的X轴旋转角度 */ #include "ros/ros.h" #include "std_msgs/String.h" #include &l
1.定义: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细化是一种点云配准算法,用于将两个或多个点云数据集对齐,以便进行后续的三维重建、拓扑分析等操作。在ICP细化中,通过迭代计算最小化两个点云之间的距离,来优化一个点云到另一个点云的转换矩阵(旋转矩阵和平移向量)。通过反复迭代,ICP细化算法可以逐步地将两个点云对齐,使它们的误差越来越小,最终达到一个较好的配准效果。ICP细化算法常用于
目录简介PCL中的PointT类型1. PointXYZ2. PointXYZI3. PointXYZRGBA4. PointXYZRGB5. PointXY6. InterestPoint7. Normal8.PointNormal9. PointXYZRGBNormal10. PointXYZINormal11. PointWithRange12. PointWithViewpoint13.
转载 6月前
45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