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ernate inverse 可以看到: 1. 当维护权在 一的 一方时我们不设置多的一方的外键, 提交到数据库时多的一方是持有一的一方的 外键的 2. 当一的一方放弃了维护关系: 多的一方又不维护关系, 提交到数据库的数据为: NULL...
原创 2021-09-14 16:08:01
104阅读
hibernate中描述集合属性时有时候会用到inverse属性,为true时。表示该对象放弃对集合属性的维护,但是对于那些有顺序的集合,比如list 和 array 则不能使用inverse属性,因为他们需要自己来维护对象的关系。
原创 2012-02-16 22:55:01
363阅读
4.1.4 “inverse与cascade没有什么关系,互无牵扯。”commit后,这两个属性发挥作用的时机不同,hibernate会根据对pojo对象的改动,及cascade属性的设置,生成一系列的Action,比如UpdateAction,DeleteAction,InsertAction等,每个Action都有execute方法以执行对应的sql语句。待所有这些Action都生
转载 2021-05-12 12:34:47
146阅读
4.1.4 “inverse与cascade没有什么关系,互无牵扯。” commit后,这两个属性发挥作用的时机不同,hibernate会根据对pojo对象的改动,及cascade属性的设置, 生成一系列的Action,比如UpdateAction,DeleteAction,InsertAction等,每个Action都有execute方法以执行对应的sq
转载 2022-03-07 11:03:18
73阅读
Inversehibernate双向关系中的基本概念。inverse的真正作用就是指 定由哪一方来维护之间的关联关系。当一方中指定了“inverse=false”(默认),那么那一方就有责任负责之间的关联关系,说白了就是 hibernate如何生成Sql来维护关联的记录! 如果把Inverse设置为false,会多打印一条SQL语句如果把Inverse配置改为true则结果之打印2条语句一对多中
原创 2015-09-10 15:38:46
1591阅读
1点赞
cascade就是两个中其中对一个的动作是否级联(影响)到另一个inverse true时表示两个的关系由对方负责,一般都是多方负责,也即是说只有(inverse=false)的一方改变两个的关系时才会更新到数据库。此功能可提高效率,所谓关系就是外键的值,改了外键的值关系就是变了
原创 2017-06-06 10:34:59
452阅读
inverse的原因,在于单向的一对多的低效而造成的.举个例子,比如user和books,一
原创 2022-12-02 10:40:34
62阅读
inverse属性默认是false的,就是说关系的两端都来维护关系。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有一个Student, Teacher和TeacherStudent,Student和Teacher是多对多对多关系,这个关系由TeacherStudent这个 现。那么什么时候插入或删除TeacherStudent中的记录来维护关系呢?在用hibernate时,我们不会显示的对 TeacherStu
转载 精选 2012-11-14 17:10:23
622阅读
Inverse和cascade是Hibernate映射中最难掌握的两个属性。两者都在对象的关联操作中发挥作用。 1.inverse属性:inverse所描述的是对象之间关联关系的维护方式。 inverse只存在于集合标记的元素中。Hibernate提供的集合元素包括set/ map/ list/ array / bag / Inverse属性的作用是:是否将对集合对象的修改反映到数据库中。 inverse属性的默认值为false,表示对集合对象的修改会被反映到数据库中 inverse=”true”表示对集合对象的修改不会被反映到数据库中。 one-to-many中inv
转载 2010-12-20 22:12:00
165阅读
2评论
级联(cascade)在hibernate映射关系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感念。它是指当主控方执行操作时,关联对象(被控方)是否同步执行统一操作。如主控方调用sava-update或者delete方法时,是否同时对关联对象进行sava-update或者delete操作。 Inverse 直译为“反转”,在hibernate中,Inverse指定关联关系中的控制方向。在关联关系中,Inverse="f
转载 精选 2010-01-26 15:51:17
570阅读
inverse属性默认是false的,就是说关系的两端都来维护关系。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有一个Student, Teacher和TeacherStudent,Student和Teacher是多对多对多关系,这个关系由TeacherStudent这个来表现。那么什么时候插入或删除TeacherStudent中的记录来维护关系呢?在用hibernate时,我们不会显示的对TeacherStuden
转载 精选 2011-08-03 10:36:34
502阅读
转自:http://blog.csdn.net/leader_lx/archive/2008/08/06/2774137.aspx  一、Inversehibernate双向关系中的基本概念。inverse的真正作用就是指定由哪一方来维护之间的关联关系。当一方中指定了“inverse=false”(默认),那么那一方就有责任负责之间的关联关系,说白了就是hib
转载 精选 2012-06-27 16:17:53
436阅读
  * fetch={select/join},默认为select。  * fetch="select" 表示另外发送一条sql语句进行关联查询
原创 2023-05-29 11:55:46
69阅读
 在映射一对多表关系的时候存在一个inverse的问题,一直以来对inverse不怎么了解,今天学到它想要弄明白,在网上看了无数个帖子还是不懂,最后终于看到一位高人的一篇帖子,解释得很透彻,终于彻底了解inverse的含义了,历时5个小时!现在若不是在喜悦的掩盖下我早已吐血了。。。下面说说一对多表关系的应用和inverse详解: 以父与子关系为例:父亲可以有多个孩子,而孩子只能有一个父
转载 精选 2013-03-13 20:16:16
327阅读
总结:inverse不让主表对象生成快照和缓存时生成外键那部分信息,从而达到两个save语句执行后只会有两条insert语句而不会有
原创 2022-10-27 14:06:38
67阅读
hibernate中是通过inverse的设置来决定是有谁来维护之间的关系的   Inversehibernate双向关系中的基本概念,当然对于多数实体,我们并不需要双向关联,更多的可能会选择单向关联,况且我们大多数人 一般采用一对多关系,而一对多双向关联的另一端:多对一的inverse属性是不存在,其实它默认就是inverse=false.从而防止了在一对多端 胡乱设置i
转载 精选 2009-04-29 09:45:27
463阅读
1、inverse:<set>节点的inverse属性指定关联关系的控制方向默认值为true,默认由one放来维护,关联关系中,inverse="false"则为主动方,由主动方负责维护关联关系,在<set>中设置inverse="false",关联关系就由多方维护了,但是在一对多关联中,只能设置one放的inverse为true,这将有助于性能的改善,只有在多对多情况下才
原创 2022-11-20 00:43:12
143阅读
这两个属性都用于一多对或者多对多的关系中。而inverse特别是用于双向关系,在单向关系中我们并不需要。 Cascade代表是否执行级联操作,Inverse代表是否由己方维护关系。 Cascade: Cascade属性的可能值有 all: 所有情况下均进行关联操作,即save-update和delete。 none: 所有情况下均不进行关联操作。这是默认值。 s
转载 2022-12-06 10:44:46
91阅读
1、到底在哪用cascade="..."? cascade属性并不是多对多关系一定要用的,有了它只是让我们在插入或删除对像时更方便一些,只要在cascade的源头上插入或是删除,所有cascade的关系就会被自己动的插入或是删除。便是为了能正确的cascade,unsaved-value是个很重要的属性。Hibernate通过这个属性来判断一个对象应该save还是upda
原创 2012-05-31 20:14:00
250阅读
cascade属性并不是多对多关系一定要用的,有了它只是让我们在插入或删除对像时更方便一些,只要在cascade的源头上插入或是删除,所有cascade的关系就会被自己动的插入或是删除。便是为了能正确的cascade,unsaved-value是个很重要的属性。Hibernate通过这个属性来判断一个对象应该save还是update,如果这个对象的id是unsaved-value的话,那说明这个对象不是persistence object要save(insert);如果id是非unsaved-value的话,那说明这个对象是persistence object(数据库中已存在),只要update就行了。saveOrUpdate方法用的也是这个机制。
转载 精选 2013-09-14 14:11:52
256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