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推广不仅仅是推广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汉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一项旨在促进“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语言政策,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在于顺应国际社会对汉语学习的强烈需求,通过普及性的“走出去”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触和学习汉语,进而达到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但我们还应该注意中国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其在汉语国际推广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向世界推广汉语,介绍中国文化,就应该考虑处理好“精华与糟粕”、“共性与个性”、“传统与现代”、“局部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内容与手段”等关系。[10]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巨大的文化事业的要求,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需要进行文化观念的转型,要突破“交际文化”的观念,建立国际文化的大视野;突破“文化定型”观念,以克服跨文化理解的障碍;变“文化依附”为“文化交融”。[11 传播学论文 

汉语走向国际:靠政府推广还是民间传播?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好的名称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其价值能在无形中得以彰显并提升。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汉语国际推广”已经提了好几年了,颇令人困惑的是,学界似乎更热衷于使用“汉语国际传播”而故意淡化“汉语国际推广”这样的字眼。到底该使用“汉语国际推广”还是“汉语国际传播”?这个名称之争归根结底还是政府与民间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主体力量之争。我们认为,汉语走向国际,要在政府主导下加强民间传播地力量,淡化政府色彩,突出民间行为。其理由有三。第一,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在努力宣传自己的语言,扩张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文化和语言宣传方面不遗余力,其资金投入远远超过我们国家,但是这些国家在宣传上都出奇一致地保持低调。“道理很简单,过分的地域文化宣传和某一语言的推广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接受国有意无意的抵制,更不用说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很多国家尚有差异”。[12]过去海外的汉语传播大多是自主行为且目的不那么突出,而今天大力倡导“汉语国际推广”,并把它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则由过去的“民间行为”、“自主行为”突然变为“国家行为”、“主观行为”,动机明显,很容易被人理解为文化侵略而遭到抵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院长魏崇新曾说过,许多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政府为什么花费如此巨资来推广语言,于是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官方可以考虑与民间结合办学的思路,企业与文化名人的参与将会让文化传播显得更加自然,取得更好的效果。[13]第二,从两词的内涵和外延来看,毋庸置疑,“汉语国际传播”和“汉语国际推广”都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核心利益,“传播”和“推广”都代表国家形象。但“传播”和“推广”所体现的内涵迥然不同。“推广”是主动的甚至是强制性的,目的性非常明显,“传播”虽有人为传播和自然传播之别,但总体呈现出温和性和学理性,易于接受。另外,“推广”显得高调而张扬,以一个国家政府的形象广泛加以宣传,恐怕事与愿违,尤其是现在西方国家对我国怀有偏见,持有“中国威胁论”者不乏其人。故而“汉语国际传播”比“汉语国际推广”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在汉语国际推进中,要讲究文化方略和全球视野,注重推广效果,不因我方强力推进汉语而掉入他国所设的传播“陷阱”中,为他人留下口实和把柄,在语言使用方面还是采用柔性的汉语国际传播为上。[14]既然“汉语国际推广主要着眼于汉语和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15]那我们使用“传播”字眼似乎更能消弭西方对我们的误解。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诸多负面报道中,或多或少流露出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柔性的传播或许比强势的推广更能深入民心,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从汉语国际推广的任务来看,推广汉语是传播中国文化,维护人类文化多样化的需要,是世界了解中国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需要。汉语国际推广就在于架设一座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交流要“知己知彼”。首先,我们要清楚,目前学习汉语的人群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阶层,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像汉学家们那样凭借着思想的自觉和学术的兴趣关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要构建健康良好的国家形象,让西方更全面更立体更客观地了解中国;其次,我们在融入世界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让世人认识、理解并尊重我们的价值观,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我们思考世界,谋求平等的沟通,只能求诸于我们自身,这要求我们在汉语推广的发展过程中百倍谨慎地面对还相当不理想的国际舆论环境。”[16]实际上,已有不少学者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研究汉语国际推广。如运用传播学理论审视汉语国际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开展汉语推广对策研究,旨在推进汉语的跨文化传播,实现汉语推广途径的突破。[17]“我们要区别不同背景,注意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借助不同的推广外力,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18]“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增强广播电视对外宣传与汉语国际推广互动”。[19]当然,我们有意识地淡化政府色彩,并非否认政府的作用,各级政府在汉语推广中仍占核心渠道作用。不过,在强调政府在汉语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探索不同的推广渠道,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力量,通过政府间协议、契约、选择性激励等手段促进国际合作;通过整合国内外汉语教学资源,使海内外汉学界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共同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例如,建立有权威、高效率的不带官方色彩的研究机构、协调结构,鼓励民间成立语言传播组织;建立国外汉语教育信息的系统调查与研究机构,加强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地区的语言协调,与汉字文化圈国家结成语言联盟,再尽力向外辐射;争取汉语在国际组织、国际大会作为会议语言的地位,等等。网络通信论文 

汉语国际推广,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汉语国际推广的主战场在海外,推广模式、评价机制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何处理汉语国际通用标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学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中华文化主体化的国际化和汉语标准建设的国际化。汉语国际推广作为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首先要建立一个兼顾海内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国际汉语教学大学科体系,必须明确并规范其学科地位、学科功能和学科作用。我们应该改变把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主要局限在国内汉语教学研究的观念和做法,把国外汉语教学的研究纳入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体系之中,拓展学科研究和建设的视野,整合海内外学术力量和学术资源,研究和解决海内外汉语教学遇到的共同问题和各自不同的问题,建立国际汉语教学大学科。[20]王建勤曾呼吁“必须尽快研制面向全球的汉语学习教学与评估标准,建立标准的兼容机制和竞争机制;开发基于标准的、面向海内外的新型汉语教材,满足海外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21]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学科体系,对外汉语教学注定行而不远,汉语国际推广也必定推而不广。如何认证、评价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如何培养、衡量一名汉语学习者,这都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国际通用的标准体系。因为,对一名国际汉语教师来说,无论在哪里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均应掌握一定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均应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运用于教学,而不因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对一名汉语学习者来说,无论在哪里学习汉语,衡量其汉语能力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言语技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国家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和《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是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国际化标准。其次,我们也坚持多元化和适合当地发展的本土化,用国际化的标准培养本土化的汉语专业人才和教师队伍,编写本土化的汉语教材。众所周知,汉语国际推广主要是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而世界各国政治情况、教育制度、文化背景千差万别,每个国家与中国的国家关系不同,形成各个国家不同的汉语政策,汉语国际推广不能千篇一律,也就不能强求统一的标准国际化,必须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另外,海内外汉语学习者职业差异、年龄差异、学习目的差异等不一而足,但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教材建设,使之契合当地发展的本土化思路应该是合理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支本土化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是汉语国际推广成功的重要因素。本土化的汉语国际教师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本国人或海外华侨,对本国的文化与学习习惯及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更为了解。让外国人教外国人学汉语,既可以节省汉语国际推广的成本,也可以使汉语国际推广在宣传中增加一份亲切感,获得汉语学习者的认同。正如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较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一文中提出的:“要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靠老师、培训和认定,对各国具备基本能力的教师及时给予培训和认定,与国外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汉语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通信英语论文

我国在除了向海外输送汉语教师之外,还通过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形式帮助其他国家培养自己的汉语教师。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的要求来培养不同的教师,以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既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较高的汉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更好的结合当地情况进行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材建设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一个瓶颈,在汉语推广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的对外汉语教材数量不可谓不多,但大部分教材仍然是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或针对母语为英语的来华留学生。很显然,这会影响汉语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普及,影响汉语国际推广的步伐。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市场的精细化、海内外学习者需求的多样化形势,顺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需要,在教材建设上,我们要转变观念,超越传统教材的编写束缚,研发针对不同国别的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的新型汉语教材,突出区域化、本土化、特色化。正如有专家指出的,要把中国式的教材变为当地本土化的教材,出发点是“他们要学什么”,而不是“让他们学什么”。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多考虑教学对象的多国别性,符合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要根据不同的适用对象的个性化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限、语言背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开发针对性的教材,不断满足海外学习者汉语学习的新需求。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全球化意识,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应着力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汉语教学符合国外的需求。除了关注国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之间的差异外,还要突破以语言结构和功能为框架的传统教学观念,把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纳入汉语课堂教学目标,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创造出新的教学途径降低学习者尤其是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的学习焦虑,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以及国外的语言环境,在家庭作业、课堂规则、考试方法等各方面要符合外国学生需求的要求,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现阶段国家财力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的汉语国际推广不能平面地展开,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多方面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展开。但汉语国际推广也不能本地化过当,要根据不同地方的情况,把全世界华人通用的语言特点找出来,把中国最美好的东西传播出去,在“中国文化主体化”的前提下实现汉语国际推广的当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