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工作中如何体现你的技术深度?

前言​
平时的工作如何体现一个人的技术深度?平时工作中很多时候需求细而碎的,如何在工作中积累技术深度?又如何体现一个人的技术深度?

心态和态度:体现的是认知水平、思维层次

心态1:
把这个需求做到极致。
心态2:
只是当做任务完成这个需求,达到产品想要的功能就行。

对比:
基因进化,达尔文雀原理:微小的细节差异,日积月累之后会产生质的不同。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差异在于,你有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希望这件事做到完美。

从需求角度有没有思考产品设计当中的缺陷,能不能反向为产品设计提供建议,从技术角度能不能做到高质量高兼容性无bug,以及下次再有类似的需求能不能快速高效率的迭代。

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能不能跳出自己是一个程序员是一个被动执行人的角色,而是将自己当做产品当做技术负责人的心态去做这件事。

业务需求该怎么做?

知易行难。如果一开始做不到,那就先着眼小事:关注细节,从需求开始的需求评审、编写技术方案文档、设计文档、到开发的代码注释、结构设计,保证高质量,完善无漏洞的代码逻辑,再到异常埋点、指标监控、线上可用性运维等等,认真对待一个需求的每一个环节。

知行合一。当你自认为已经做好整个流程的每一件小事之后,接下来可以通过深入细节,思考整个流程是否存在问题。做需求过程中沟通协作的有没有问题,流程规范的有没有问题,机制环节哪方面问题,代码公共基础能力的是否有缺失,开发过程中你所遇到的问题是不是一个通用问题,能不能抽象出一个公共库解决大家的问题,能不能制定一个SOP的解决方案流程,亦或是提炼出一个最佳实践在组内外分享经验。

总结

通过这些一件件小事来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深层级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再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出现的原因,拿出解决方案,最终落地解决了自己或组内或协作方的问题,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逐步慢慢成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先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把每个业务需求做到120分,深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建立起靠谱、有责任心、技术牛的人设,逐步负责有技术难度的事情,跟随公司业务发展积累自己的业务领域经验与技术深度,从而获得双赢的回报。

附:认知升级的快速提升通道——思维工具

所谓“思维工具”,指的就是我们储存在我们大脑当中,用来解决某些问题的思考框架和法则。思维工具、模型很多,比如下面这几种:
1、交叉思维。

也就是突破思维的联想壁垒,用新的视角去看问题主动将各种各样的概念进行随机组合,创新发现新的领域和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想要提高和运用这种思维,需要我们多去接触不同的知识,拓展你的视野,这样才有利于你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和思考问题,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获得更多的启发。同时也要学会用相反的角度进行探索分析(也就是逆向思维)。

2、故事思维。

说故事永远胜于讲道理。讲故事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可以学习和逐步提高的思维模式。讲好一个故事,除了语言,还要:

①充分地运用你的身体语言,比如手势,越细腻的手势,越有说服力;

②用表情传达情感;

③让听众听到、闻到、尝到你的故事;

④故事不仅要有情节,还要有细节的描述;

⑤讲故事时的语气可以决定你的故事是否可以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3、矩阵思维。

矩阵是指画出横轴竖轴,将思考因素排列其中,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如我们熟悉的四象限法则,也就是把要做的事情按照紧急、不紧急、重要、不重要的排列组合分成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的划分有利于我们对时间进行深刻的认识及有效的管理。

再比如SWOT矩阵分析,分析优势、弱点、机会、危机,供决策时参考。

4、肯定式探询思维。

这是一种在你遇到某些困难时,主动去发现事情的可取之处,有针对性地去改变方法,调整行动方案的思维方式。比如把“为什么问题总是存在”,转换成“试试以这种方法能不能解决到问题”,这种思维的转换,就是让你通往最终目的的前奏。以一种开放和正向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能够真正把问题解决。任何负面或者消极型的言谈,不仅不是用来解决问题,反而却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

无论你学了什么,要有意识的运用或套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实践、试验,知识才会逐步转化成能力。这个时候,你也就开始进步了,你的认知能力也就开始逐步升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