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来访,谈起孩子的教育。不约而同地说到孩子摔跟头的时候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对待方式。小孩子走路摔了跟头,是像大部分中国人一样赶紧把他抱起来还是像大部分西方人一样让他自己爬起来?我想多数人同意老刘的意见:让他自己爬。虽然很多人仍然不能做到。

    这里并不是想说西方的教育高明。而是在想人生中的一对矛盾。每个人都期望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万事如意,而实际上“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平平安安到公卿”,理想而已。由此想起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据说当时因为股市狂跌,在香港平均每天就有一个人自杀。也就是在那以后,老刘知道了一个新的词汇“逆商”。

    “逆商”(AQ)出现在“智商”(IQ)和情商(EQ)之后,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成功素质的重要标准。它是说人们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如何对待。譬如同样是遭遇金融风暴,同样是面临破产,多数人就挺了过来,如今早已恢复了元气。甚至有人在逆流而上,一举成功。关于逆商,似乎还有一些专门的著作。老刘没有读过。但由此可见它的重要。

    人们遇到挫折,尤其是摔了比较惨烈的跟头,最负面的对待方式有几种。一是由此一蹶不振,二是怨天尤人。这两种做法人人都知道不对。还有一种,更为有害,就是由此便遇到困难绕道走。最极端的做法,便是一走了之,走进一种自以为的虚无或者干脆走进另一个世界。

    之所以消极,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从一生下来遇到的挫折太少。或者一旦遇到了便有别人,尤其是父母帮助解决。久而久之,便产生一种依赖。一旦依赖没有了,便不知所措,只好消极以对。因为在他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积极对待的概念,更没有积极对待的办法。数不清的年轻人的悲剧便由此产生。

    如果你问老刘,过去的这么多年对我最重要的是哪一个阶段。老刘会告诉你是当初“上山下乡”的两年。那个时候,老刘还是小刘,十五、十六岁,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那两年,有三大收获:第一,吃苦。说起来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相信。但是我仍然能够清晰地记得一个十五岁的孩子那时候是如何扛着一百多斤的粮包沿着两块木板颤颤巍巍地走上十米高的粮囤的。清晰地记得一顿饭吃八个馒头(只有馒头!)第二,豁达。对一切事都不会看的太重,直到后来在自己的床边写下如此的座右铭:“天下无大事”。因为对我来说,再坏也不过如此吧了。第三,待人。农民的朴实和那个时候错综复杂的政治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趁着别人把我看作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学会了如何跟人打交道。这其中有多少失败、多少心酸,不提也罢。

    人的记忆有很强的过滤功能,对于时间久远的经历,往往能够讲的出来的都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所有的不愉快因为不愿意想起而逐渐被淡忘。但是这种淡忘并不是真的消失了,一旦你走进了一个新的逆境,过去的挫折便会“沉渣泛起”,提醒你不要重复过去的错误。因此,当别人,尤其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向你传授什么“成功经验”时,千万别忘了一定要问他的失败的经历和备受折磨的挫折故事。尽管多数人不愿意提起,假如真的说了,你要承认你的幸运。

    套用一句名言:成功的人们是相似的,失败的人们各有各的失败。如果说,别人的失败对你来说是一种借鉴,那么你自己的失败对你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当然这其中的关键是你能够正确对待。正确对待的一个核心就是在失败的时候你能够“从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能够对你自己做一番冷静的反思。从而能够得出一些对你来说是十分积极的结论。

    管理大师Tom Peters曾经在1988年写的一本叫做《乱中取胜》的管理学著作中提出管理上的一个“高招”,叫做“加速失败”。用到人生上,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多多失败并且主动地去加速这种失败,从失败中获得,那么我们的成功几率就会更大,我们后面多半辈子的生活就会更加精彩,并且更会享受这样的精彩。

    伟人中这种例子俯拾皆是。其中三落三起的×××最叫我心仪。

    回过头再说小孩子教育。在我的案头,抄录了一段“教育心理学经典名言”,是这样说的:“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对于“性格决定命运”,我深信不疑。而那种坚强的性格、豁达的性格、开放的性格,总之一切能够带来好运的性格,必定是从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中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