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出现的原因
 
  一个不停闪烁的光源,如果其频率达到每秒钟50次(也就是所说的频率50Hz),在人眼中他是不闪烁的。我们家里的电灯炮就是一亮一熄的,因为频率达到了50Hz,所以在我们的眼中没有感觉到他是一亮一熄的。根据这个原理,最初电视机每秒要传输的图像被定为50帧。认为这样图像在我们眼中才不闪烁。但是根据当时技术上能力,要每秒钟传输50帧图像很难办到。这要根据显像管的工作原理说起。显象管的工作原理是,图像的产生是通过显像管后部的电子枪向屏幕发射电子,电子撞到屏幕产生亮点。如果屏幕的分辨率为720*576的话,那么电子枪通过偏转线圈的控制从屏幕左上方开始,向右上方移动。一共要发射720个电子,然后向下移动重复576次后到达屏幕的最下方,通过发射电子的强弱来表示象素的亮度,完成一帧图象的传输。这样可以算出来。电子枪每传输一幅图像要发射720*576=414720个电子,如果每秒钟要传输50帧图像的话、那么他的工作频率就是414720*50=2073600/秒。这样高的频率电子枪无法达到,(真正的原因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图像的频率,图像要这么高的频率,信号的载波频率要求更高,更难达到要求,要讲清这方面的东西要很大的篇幅,再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大家这样理解,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产生上场和下场的最初的原因——科学家们利用视觉的滞留性,让电子枪不按顺序发射电子,而是每发射一行隔一行,比如先发射奇数行13579……回头再发射2468……利用两次扫描来完成一幅图像,因为视觉的滞留性,我们看到的效果是差不多的。这样在图像效果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电子枪的工作频率降低了一半,在技术上是可以达到了。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该死的“场”,从而出现“上场优先”“下场优先”这些鬼东西。
 
 2.什么是上场优先、什么是下场优先
 
a:图像的传送
  如果把一幅图像分成上下两半,分两次送到我们手里,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重要的是要告诉我先送来的那部份是上面的还是下面的,我才能得正确图象。这就是“上场优先”和“下场优先”的意思。先送上部就是上场优先(1就是奇数、奇数场)。先送下部,就是下场优先(2偶数。偶数场)。如果图像是一个人的全身像,我按正确的顺序摆放后,得到的图像才会是头在上面,脚在下面;如果顺序搞错了,那么就是头和脚在中间。图像的最上方和最下方都是人的腰部。但是在视频中,因为图像的像素高,也就是分成了很多块,虽然顺序放错了,但是它的位移不会偏离的很远。我们肉眼观察不出来。所能发觉的就是有抖动。毛刺等。出现的后果是跟视频的内容有关的。如果视频是单一、纯色的一个画面,那么不管场序正确与否,画面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如果是视频中是一个缓慢移动的物体,那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有些轻微的抖动,画面有些模糊。如果是一个有激烈运动的视频,那么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毛刺。因为像素的内容变化大,一但错位,就很明显。综上所述,一个视频信号在传送时,无论用上场优先还是下场优先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让接收设备知道所接收的信号是用那种场序,才能把图像正确的显示出来。无论视频是什么场序,播放时都是把视频所包涵的图像按顺序显示出来。唯一不同的是在传送每个单位的图像时是先传奇数场还是偶数场。这就是视频的场序。

b:图像的存储:
  无论是什么视频,存储时无凝都是把一序列的图片按顺序摆放,但是带有场的视频,它的每一幅图片又分成上场和下场两部分,在一幅图像应该占有的空间里,把上场放在前面还是放在后面。这也就是这个视频的场序问题,把上场放在前面就是上场优先。如果把这个视频导入编辑软件中,再把项目设置成下场优先,那么软件就把视频的上场当成下场,把下场当成上场,播放时像素发生错位,就出现了异常。我们的DV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存储图像的过程,如果你的DV拍摄方式是下场优先,就是说它先把第一个图像的偶数场的信息记录在磁带的第一个位置上,把奇数场的信息记录在第二个位子上,然后把第二个图像的偶数场放在第三个位置,第二个图像的奇数场的信息放在第四个位置,依次类推……,在采集的时候就要把软件的项目设成下场优先,也就是告诉软件这个磁带记录信息的方式,无论采集后数据如何存放,它都会把第一个位置采集来的数据当成第一个图像的下场,第二个位置当成上场,这样视频才得已真实的再现,这就是为什么采集时要把软件的场序设成和DV的场序一样的原因。
 
 3.在编辑各种素材时为何要统一场序 素材如何去场?
 
  这个“场”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在用摸拟信号的情况下,它只过就是把一帧图象分成两次传输或显示而己,再统一个场优先的问题就没事了。但是随着数字信号的出现、才使它变得越来越复杂!首先一个问题、把摸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就是我们一般人很难理解的,涉及到计算机语言很多东西,再加上数字视频的格式种类多多。各种编码器也都有自己处理视频的方式方法。甚至连称呼“场”的方法都有很多种,所以要真正把“场”理解的很透彻,那是不容易的,我们前面所谈的场问题都是在理想的情况下谈的。如:把一幅图片分成两场就是把图片用剪刀剪成百页窗的形式,奇数行是上场,偶数行是下场。但是在数字信号中,很多东西是通过各种编码器内部的设定算出来的。如一个帧速率很低的视频,用软件把它的帧速提高,那么如果软件能保持后来的播放速度不变的话,原来的两帧之间就要加一些帧,这些帧都是“凭空”算出来的。软件是通过前后两帧的信息算出来的。为什么我要说它是“凭空”呢?因为不同的编辑软件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软件,不同的设置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我脾气“倔”、所以硬要说是“凭空”算出的。我所给的图像是定一的,为什么你们给我的结果不同呢?你们说是不是?这就是大家总谈的、用那种软件压缩好的一些原因。不同的软件压出的效果,或分场后所得的场内的信息是有差异地的。所以作为一般的后期制作者只要大概了解场的一般规律就可以了,不要太深研其内部的东西。钻的越深,越头痛。其实我发觉就连一些在电视台搞制作的“专业”人士、也不一定能把“场”讲的很清楚的,只是都有一定的经验,制作中都能避免“场”带来的副作用而已。
  4. 如何去场?
  一般网上所谈的“去场”就是说把项目设置的场设成与素材一致,让视频正确显示出来,这也是一种“去场”的意义。但我觉得“去场”的意思应该是把带场的素材变成无场,所谓的合并场。我一直找不到这类文献,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正确与否。我有一种看法不知大家认同与否,一般带场的视频不应该去场的,用原始的最好,无论是把视频去场还是加场,最终的都会降低素材的质量的。一个带场的视频加工成逐行扫描后效果会更好。我不认同这种看法。不过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用到不同场序的素材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管有没有损失都得去场。我去场的方法就是把素材导入编辑软件后,在项目设置中设置正确的场序,编辑方式选Video For Windows。输出时设成逐行扫描XVID或其他的AVI类型。压缩方式根据需要选择,无所谓。以后要什么场序的再带场输出。最重要的是不能把一个带下场的素材直接输出带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