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手机存储隐私数据、进行多设备办公时,“携带负担重”“数据易泄露”“跨设备传文件繁琐” 等问题常影响使用体验。普通手机与 PlugOS 的定位和核心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普通手机以 “通用便捷” 为核心,侧重覆盖日常通讯、娱乐与基础办公需求;PlugOS 则聚焦 “安全 + 灵活”,专门针对数据安全与跨设备协同痛点设计。下面将先通过清晰表格速览两者核心差异,再结合实际场景深入对比,进一步明确两者的
过去十几年,手机逐渐变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二器官”。 它记录了身份、资产、通讯、健康,甚至是情绪。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真正掌握我们全部隐私的,不是应用,而是手机厂商本身。 厂商能看到什么? 设备指纹 每一部手机都有独一无二的标识符:IMEI、序列号、基带信息。厂商可以在不依赖任何 APP 的情况下确认设备身份。 使用习惯 系统层面会收集点击行为、解锁次数、停留时长、充电规律,甚至是你日常的
在这个人人都有“网络分身”的时代,开小号、分组可见、朋友圈屏蔽,似乎成了很多人保护隐私的方式。 但问题是:这些操作,真的能让你“隐身”吗? 幻觉一:小号就是匿名 很多人觉得,用一个没有真实姓名、头像的账号,就没人知道是谁。 事实上,社交平台掌握着: 登录设备信息(手机型号、IP 地址、操作系统版本); 使用习惯(发帖时间、打字节奏、关注对象); 网络关系(你和哪些账号有交集)。 即使你不用真
过去两年,大模型应用火遍全球:ChatGPT、Gemini、Claude、Sora……越来越多人把它们当作数字助理,从写简历、翻译邮件,到生成合同、写代码、甚至倾诉心事。 AI 确实很聪明,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输入进去的内容,会被保存多久?会被谁看到?会不会被“学”走? 当我们把秘密交给 AI 几个月前,一家跨国公司的工程师,把项目的源代码贴进了某大模型里,请它帮忙找 bug。几天后,这段代码竟
过去十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核心。从支付、社交到工作,几乎所有的敏感数据都集中在一台设备里。然而,隐私保护却在逐渐变得艰难。为什么会这样? 应用权限越来越“贪心” 早期的移动应用只需要基础权限。但现在,一个手电筒应用可能也会要求访问通讯录、定位甚至麦克风。用户虽然可以手动拒绝,但一旦功能受限,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允许”。 云同步让数据更易泄露 照片、聊天记录、联系人,几乎所有内容都被同步到
Copyright © 2005-2025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