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魅力,在于它几乎能够研究世界上的任何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在6月13日召开的WGDC2017上指出,我们已经来到了数据大爆炸的时代。
李朋德认为,空间大数据要在中国充分发挥价值,就需要在数据开放和共享上做出突破。他表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权威地理信息数据开放给社会和企业,空间大数据将迎来新的机遇。
挖掘空间大数据的价值
“大数据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几乎所有的大数据,都需要而且可以与地理信息数据紧密融合。”泰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玉璋表示,空间大数据是大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融合体。由此,空间大数据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给政府用户、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应用价值和服务能力。
“空间大数据的崛起,带来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泰伯研究院专家顾问、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程涛说,“空间大数据崛起给我们带来的是时空大数据,不只是告诉位置,也不只是告诉时间,更重要是有了内涵和内容。这为城市智能化和个人的位置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数据离不开时空,在李朋德看来,大数据有序的挖掘才能出现价值。他把时空大数据分为五大形态,第一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即按照国家标准精准测绘所形成的政府数据;第二是专题地理信息数据,比如地理国情所获取的大量与经济、社会有关的数据;第三是专业地理信息数据,如农业部门、国土部门等专业部门的数据;第四是传感地理信息数据,也是时空大数据里面重要且有活力的部分,并涵盖很多的领域;第五是社交地理信息数据,比如采集的共享单车所走的轨迹等数据。
“目前,真正在经济价值上值得花功夫的是第四类和第五类,而前面一、二、三类是政府部门有序打开支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公众服务、事业支撑、政府监管的新大数据体制。”李朋德说。
李朋德也带来了时空大数据创新发展方面的新思路:把“一带一路”沿线和区域的大坐标关联起来,形成基础地理数据和系列的地图成果,用于规划、建设、感知,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时空数据在数字空间串接起来,形成物理世界的虚拟再现,支持混合现实的智能化管理,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全新的渠道和原动力。
知卓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泰伯研究院顾问委员陶闯还在大会上发布了《2017中国空间大数据产业趋势报告》。陶闯在发布趋势报告时表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催生一个庞大的空间大数据产业链。他认为,空间大数据是全球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空间大数据将会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和智慧汽车领域。
仍面临很多挑战
虽然,现在通过遥感、社会感知传感器等获得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更好地理解客观的世界、物理的世界,但是挑战也相当明显。
中国科学院院士、泰伯研究院名誉院长龚健雅在报告中指出,测绘遥感有严格的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社会感知数据没有标准规范,模态多样、杂乱无章,如何梳理成可信的数据是一大挑战。
“如果两类数据要融合的话,它的量不一致、时空尺度不一致、精度不一致、可靠性不一致,两类数据如何集成,信息和空间如何融合?这是第一个挑战。”龚健雅说。
另外,“社会感知的数据杂乱无章需要清理,清理后需要入库,是否在线清理等都是一系列的问题。传感网的数据很大,是把传感网的数据直接存进来,还是摘取,这都给我们带来挑战。”
从动态到实施,无论是测绘还是遥感,获取的信息都是在某一个时刻经过时得到的,往往把数据导入数据库里进行管理。但是现在,地理信息已从静态向动态发展,传统的数据管理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
“今天,从传感和各种感知设备出来之后,我们迫切需要发展一种新的地理信息系统。”龚健雅提出,能够支撑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与应用模拟的实时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成为未来GIS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时空大数据分析的重要平台。
“在统一的空间大数据框架下,基于传感网的实时动态GIS可以实时管理与分析城市内部的人流、物流和事件流,因而能够在智慧城市中发挥重要作用。”龚健雅说。
他还表示,天、空、地传感器成为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实时更新的重要工具,传感网与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将构成地理国情监测、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