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虽然数据分析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所重视,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数据分析还是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因此在这里本文作者想和大家探讨一下,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最有用?

 

  一、没用的分析有这三个特征

 

  1.就数论数

 

  最常见的,就是列一条公式:业绩=用户数*转化率*客单价。然后发现,业绩下滑是因为转化率下跌了。

 

  于是便在分析报告上写下苍劲有力的几个大字:转率低了,要搞高!……这种分析肯定没啥用啊,一线看到铁定骂人啊。一线的又不是瞎子,转化率低了意味着产品很难卖,是个人都看到了啊,还用分析?

 

  2.不管数据

 

  最常见的,就是在分析结论里写下:要做促销活动拉动转化率,比如下单满50立减10元……

 

  这种分析业务看了也会骂娘:说的都是废话。为什么是满减不是买赠?满50减10元要补贴多少费用?你算过账吗,就在这瞎议论?

 

  3.高大上全

 

  在分析报告里写上,我们一要提高品牌,二要提高服务,三要加强产品,四要降低价格,五要提升品质……这种分析,压根没人看。私下里都在嘲笑:他以为他是谁啊,指挥这个指挥那个。

 

  二、做有用的分析从摆正定位开始

 

  数据分析和业务,最好的相处就是:高德地图和司机的关系。

 

  高德地图不能帮司机捏方向盘,但没有一个司机觉得它没用,导航确实很好使。不干涉业务部门的决策,同时为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这就是最好的状态。

 

  要如何做到?当然还是学高德地图。导航看似简单,可细究起来还是有很多细节的。

 

  业绩下滑了,分析下怎么做才能达标?这个需求看似清晰,实则含糊。既然想让分析有用,那就得备齐基本要素。最最最基础的,是先把话讲完整:

 

  1.主语:谁来做?

 

  比如业绩问题,既可以让市场部牵头搞促销,也能让销售部加大行动力,也能让会员部门牵头针对大客户精准营销。人不同,方法、思路、数据都不同。

 

  2.谓语:用什么方法做?

 

  提升业绩的方法多了去了,细节更是不计其数。单单说促销,就有个人/裂变,满减/买赠,礼品/优惠券等等选择。方法本身又受到谁来设计的影响。所以得先了解清楚情况,不然千头万绪,无从做起。

 

  3.宾语:做到什么程度?

 

  做到多少算OK是个大问题,短期促销能拉动业绩,也会透支顾客的消费。如果目标不清晰、不合理,都会导致决策失误。如果根本没有目标,那行动也会沦陷为“为了做而做”糊涂收场。

 

  当业务部门提出疑问的时候,有可能他们完全没有想法,也有可能他们已经有了明确的计划。一个项目有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想让数据分析变得有用,当然不是做数据分析的替代业务部门把所有活都干了,而是首先清晰目前问题处在哪个阶段。之后根据该阶段的决策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

 

  提起数据,我们只单纯指哪些可被收集、衡量或分析的碎片信息或信息集合。我们的目的不在于讨论数据本身,耳式使你认识到数据对了解用户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