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企业架构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业界已经涌现出了很多企业架构以及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在本章中,笔者将挑选几种主要的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理论进行详细阐述。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章定名为“企业架构与企业架构框架”,但是由于企业架构的特性所致,其真实形态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差异很大,即便是联邦企业架构也只是提供了五层参考模型而已,所以对于企业架构的总结无法逐一进行,而作为指导企业架构创建的方法论,亦即企业架构框架,由于其具备标准化的特性,将被作为本章内容的重点。当然,即便企业架构框架具有其标准性的一面,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企业都要削足适履,摒弃自己的真实需求和特色而强行照搬这些框架理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应该按照各自的需要对企业架构框架进行适当的裁剪,甚至联合几种框架进行定制(例如TOGAF + Zachman),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适合于自己的企业架构。

企业架构框架之异同

      由于这些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的内容过于繁杂,且由于抽象程度较高,直接深入下去恐怕会比较晦涩,因而在进入每个企业架构和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之前,我们先对这些企业架构框架理论进行一下对比,寻找其共性和差别,从而避免我们割裂地看待这些理论,结果丧失了对这些理论本源的掌握。因为这些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而其必然有共性,只不过由于历史环境和提出理论的单位的性质不同而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而已。

企业架构框架的共性

      虽然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种类繁多,但是就其目的还是用于指导人们创建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企业架构,以及使用何种方式维护企业架构,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同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种企业架构框架基本上都在如下两个方面阐述创建企业架构的方法论:

  • 创建和维护企业架构的过程,即用如何创建企业架构,以及如何确保企业架构正确的演进。
  • 企业架构的内容描述,即企业架构的内容如何分类,以及每一类都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实际上当前企业架构理论的发展也逐渐趋同,大有殊途同归之感。基本上所有的企业架构框架都有关于创建企业架构过程的描述。在这些企业架构框架中,企业架构的生命周期都被描述成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并且在演进过程中还需要施以适当的治理,从而保证每一次的演进都是在一种有序、受控的环境下进行。在企业架构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框架理论还推荐通过使用企业架构成熟度模型来对企业架构的状态进行评估。

      在每一次的循环过程中,各个企业架构框架基本上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来逐渐完善企业架构:

  • 首先识别并定义此次循环的目标、范围以及相关干系人。
  • 建立用于描述企业在各个领域(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当前状态的基线架构。
  • 使用相同的描述方式并依照此次循环的目标与范围定义出目标架构。
  • 采用差距分析的方法,识别并归纳出当前架构与目标架构的区别。
  • 按照差距分析的结果,在征得相关干系人同意的情况下开展迁移实施工作。

      关于企业架构的内容,虽然不同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由于角度不同,但是他们对企业架构内容的层次划分大体上还是一致的,基本上都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或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架构进行描述:

  • 业务架构
  • 数据架构
  • 应用架构
  • 技术架构

      同时,虽然不同的企业架构框架对这些层次的具体内容有着不一样的描述,但是基本上所有的框架理论都是采用不同干系人的视角来对各层次具体内容进行归纳分类。

      除了架构过程和内容方面的共性,几乎所有的架构框架理论都强调企业高层对于企业架构成功的重大意义。由于企业架构包含企业自业务到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因而会涉及到企业中大多数的人员,如果没有企业高层的决心和驱动,协调这么多的人员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难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架构的成功与否。此外企业高层的思路往往就是企业发展的战略,亦即企业演进变化的源头,而将这些战略在企业各层中加以贯彻,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施正是企业架构的意义所在。

主流企业架构框架之对比

      虽然企业架构框架理论所面对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但是由于他们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研发团体都不相同,因而他们的适用范围和侧重角度都有较大的差异。本章将根据 《Comparison of the Top Four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ethodologies》所述对四种主流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Zachman,FEA,Gartner,TOGAF)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篇文章应该完成于2007年,因而TOGAF还没有发布第9版,因而文章中关于TOGAF重视架构过程而没有架构内容的描述的论点在当前看是不准确的,在后面的内容中笔者将给予修正。

1. Zachman特点

      在这四种框架之中,Zachman的历史算是最悠久的了,但是相对于后面的几种框架,该框架仅仅提供了关于企业架构内容的分类方法,而对于企业架构的创建过程却并没有相应的描述。但是作为第一个被广泛承认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Zachman首先提出了一种根据不同的干系人的视角来对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的方法,从而使得站在不同角度的干系人可以针对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用相同的描述方式进行沟通,而这也对其后的各种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Zachman框架中,企业架构的内容被抽象成采用六种视角来观察的信息系统在六个方面的描述,并且Zachman认为当所有这些角度针对每个方面的描述都完备则一个企业架构的内容是完备的。

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公司架构模型_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2. FEA特点

      作为最早的由政府部门提出的企业架构理论和进行的实践,FEA发展至今也具有了相当长的历史,虽然有文章称FEA还是处于婴儿期的阶段,但是它所提出的各种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与Zachman这种仅仅提供企业架构内容分类法的框架不同,FEA不仅在企业架构内容上由其自己的分类方式,而且关于架构过程也有着相当的描述。

      严格的讲,FEA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架构框架,而是以美国联邦政府为客观对象的企业架构的具体实例,与之相比,在它之前诞生的FEAF(联邦企业架构框架)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意义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不过由于其在政府的企业架构方面的示范作用,FEA中所抽象出来的各种参考模型和治理方法倒比方法论级别的FEAF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很多情况下,FEA也被看作是一种企业架构框架理论。正因为FEA不同于一个通用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因而其具体内容相对明确,例如其对服务的分类就包括健康服务、教育服务、自然资源服务以及国土安全服务等有着明显政府性行为的服务,不过FEA所采用的架构内容分类方法的确是值得借鉴的,他首先采用服务的概念对企业部门的各种服务能力以业务线(Line-of-Business)为单位进行标识、组织和定义,并且将这些服务按照其使用的范围归纳为企业服务(Enterprise Service)和片段服务(Segment Service)两大类。通过这样的方式,联邦政府各部门的各条业务线得到了总结,而且原先功能上相互重复的服务也被识别了出来,从而有助于服务的重用。同时针对每条业务线或服务能力,FEA从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所有这些层次的描述在FEA中通过五层参考模型的方式进行规范,从而为各个部门建立起一种统一的用于描述各自服务能力的方法。

      除了针对内容的描述,FEA也针对企业架构的架构过程提出了指导。在FEA的观点中,各部门首先需要通过五层参考模型描述企业当前以及目标架构,根据差距分析找到现实和理想的差别,并且细化成各种实施项目。在为这些项目确立了投资和筹资战略后,对着这些项目进行实施和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架构的演进。

      以上关于架构内容的定义和架构过程的描述是FEA的核心内容,除此之外联邦企业架构体系还包括了用以评估一个企业架构完整性、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的企业架构评估框架(EAAF),以及被OMB用来识别和管理各跨部门项目的联邦过渡框架(FTF)。

      由此可见,相对于Zachman,FEA既含有针对架构内容的分类法,又具备架构过程描述,甚至还包括了用于评估架构水平的方法,所以FEA更加具备一个企业架构框架的特性。但是从抽象度和通用性的角度来看,Zachman框架无疑是一种通用的架构建设方法论,而FEA则更倾向于一种基于具体实例的最佳实践。

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公司架构模型_企业架构_02

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公司架构模型_公司架构书籍推荐_03

                    FEAF第一层粒度示意图                                                 FEAF第二层粒度示意图

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公司架构模型_企业架构_04

                                                                              FEAF第三层粒度示意图

视角

数据架构

应用架构

技术架构


规划者

(目标和范围)

业务对象列表

业务流程列表

业务地点列表

业务架构模型

拥有者

(企业模型)

语义模型

业务流程模型

业务物流系统

设计师

(信息系统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

应用架构

系统空间部署架构

设计架构模型

建造者

(技术模型)

物理数据模型

系统设计

技术架构

分包商

(详细规范说明)

数据定义、字典

执行方案

网络架构

 

数据架构模型

应用架构模型

技术架构模型

3. TOGAF特点

      与上面的框架都不同,由于TOGAF的目的是为企业架构的创建提供一套标准的方法,他既不同于Zachman那样仅仅介绍企业架构内容的分类法,也不同于FEA那样紧贴着美国联邦政府的组织架构和现实服务。与他们相比,TOGAF提出的是一套经过高度抽象的方法论,并且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组织形式(例如,如果使用FEA来创建企业架构,和可能需要像美国政府那样建立OMB这样一个统一协调管理企业架构的组织,否则诸如FTF这样的框架将无从实施和管理),甚至他对自身提出的各个方法和内容分类法都没有硬性照搬的要求,也没有排斥其他任何架构框架理论,因而任何企业均可按照自身的情况对TOGAF进行裁剪或与其他框架进行混合,从而创建和维护符合自身情况的企业架构。

      TOGAF的核心是架构开发方法(ADM: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Method)。此套方法实际上是用来指导企业如何建立和维护其企业架构的一套流程化的架构开发步骤。首先ADM将架构过程看成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并且此迭代过程可以是分层级的,即企业可以使用一个小组负责整个企业架构的迭代开发,也可以由多个架构开发小组针对每一部份进行迭代开发,并最终归为一体。

      在TOGAF中,ADM一共定义了十个步骤,除了“需求管理”这一步骤位于各个步骤中心作为其他各步骤的驱动和管理办法外,其余九个步骤还是有着先后关系的,即前面步骤的输出作为后面步骤的输入。与FEA过程的精神相类似,ADM也秉承如下思想来创建和管理企业架构:

  • 识别和定义高层的策略、目标以及驱动力等。
  • 创建针对架构的高层次的期望,亦即架构愿景。
  • 细化架构愿景,在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这些层面进行详细描述,并针对采用相同方式描述的当前架构和目标架构进行差距分析。
  • 将差距分析结果具体化为解决方案,进而形成一个个项目规划。
  • 实施并管理这些架构项目。
  • 在所有过程中监控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可以将变化快速反映到架构创建过程中。

      由此可见,与FEA相比,前两步相当于FEA五层参考模型中PRM(Performace Reference Model)的目标,而第三步的细化又于FEA中后面的四层参考模型不谋而合(当然,FEA五层参考模型并不是一个架构过程的概念,但是ADM的使用过程并不排斥对他们的使用,况且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至于后面的差距分析直到项目的规划、实施以及管理又与FEA的架构过程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而且,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看出,ADM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原则通过逐步细化的方式将企业高层的策略过渡到详细的技术实施,从而构建涵盖所有干系人角度的企业架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ADM中的各大步骤在表面上有着先后依赖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一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换这些步骤的顺序,甚至是跳过某些步骤,而这也是TOGAF所提倡的。此外,ADM除了定义这十大步骤,还详细定义了每大步骤所包含的各个小步骤、目标以及每大步骤的输入与输出。

      在2009年,TOGAF推出了第9版。在此版本中,The Open Group为TOGAF加入了内容框架(CF,Content Framework),从此企业架构不单单是一份仅仅关于企业架构过程的框架理论了。在内容框架中,企业架构内容按照表现形式分为目录、矩阵和图形三种,并且根据ADM在各个阶段的目标定义了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架构制品。除此之外,内容框架还对ADM中各个步骤的输入、输出与这些架构制品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描述。

      内容架构中关于架构制品的定义构成了TOGAF下的架构内容元模型,但是这一元模型也只是一种参考性材料,TOGAF并不建议将其强搬至各个企业或组织的架构实践当中。为了达到这种灵活度,内容框架采用插件方式对内容元模型进行组织,即把一些关键并常用的架构制品当作核心内容,并将其推荐到架构实践过程当中,而把剩下的架构制品分别归纳到治理扩展、服务扩展、流程建模扩展、数据扩展、基础设施整合扩展以及动机扩展这几个分组之中。需要注意的是,TOGAF只是对架构内容进行了建议,即便是核心分组中的架构制品在实践中的具体内容也应按照企业自身的需求而进行定制。

      由此可见,TOGAF相对于其他框架理论,具有更加标准、更加通用的特点,而且自从在TOGAF 9种增加了内容框架之后,此企业架构框架理论的完整度也大幅提高,也正因为如此,TOGAF发展至今日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堪称业界最流行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

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公司架构模型_公司架构书籍推荐_05

                                                                    TOGAF内容结构

公司架构书籍推荐 公司架构模型_公司架构书籍推荐_06

                                                                                        架构开发各个阶段

架构开发方法阶段

相关架构制品

准备阶段

原则目录(Principles Catalog)

架构愿景

干系人映射矩阵(Stakeholder Map Matrix)

价值链图(Value Chain Diagram)

解决方案概念图(Solution Concept Diagram)

业务架构

组织/人员目录(Organization/Actor Catalog)

角色目录(Role Catalog)

业务服务/功能目录(Business Service/Function Catalog)

业务交互矩阵(Business Interaction Matrix)

人员/角色矩阵(Actor/Role Matrix)

业务足迹图(Business Footprint Diagram)

业务服务/信息图(Business Service/Information Diagram)

功能解构图(Functional Decomposition Diagram)

产品生命周期图(Product Lifecycle Diagram)

信息系统架构(数据)

数据实体/数据组件目录(Data Entity/Data Component Catalog)

数据实体/业务功能矩阵(Data Entity/Business Function Matrix)

系统/数据矩阵(System/Data Matrix)

类图(Class Diagram)

数据传播图(Data Dissemination Diagram)

信息系统架构(应用)

应用组合目录(Application Portfolio Catalog)

接口目录(Interface Catalog)

系统/组织矩阵(System/Organization Matrix)

角色/系统矩阵(Role/System Matrix)

系统/功能矩阵(System/Function Matrix)

应用交互矩阵(Application Interaction Matrix)

应用通信图(Application Communication Diagram)

应用及用户位置图(Application and User Location Diagram)

系统用例图(System Use-Case Diagram)

技术架构

技术标准目录(Technology Standards Catalog)

技术组合目录(Technology Portfolio Catalog)

系统/技术矩阵(System/Technology Matrix)

环境和位置图(Environments and Locations Diagram)

平台解构图(Platform Decomposition Diagram)

机会及解决方案

项目背景图(Project Context Diagram)

效益图(Benefits Diagram)

需求管理

需求目录(Requirements Catalog)

4. Gartner特点

      与上述的企业架构框架不同,Gartner既不提供企业架构内容的分类法,也不提供企业架构的建设过程指南,因而从架构框架的定义来看,Gartner应该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企业架构框架理论。Gartner并不提供通常意义上的方法论,而是以其在企业架构建设领域中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外提供关于企业架构方面的各种最佳实践。因而,如果企业要借助Gartner的力量来建设企业架构,要么出资购买其资讯服务,要么就以Gartner公司提供的数个企业架构建设实例为参考来构建自身的企业架构。

      虽然没有高度抽象且规范化的通用方法论来指导企业架构的建设,但Gartner关于企业架构的建设也有着自己的理念和实际案例。Gartner将企业架构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名词。在Gartner的观念中,企业架构建设的起点应该是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明确,而不是仅仅对企业当前状态的描述,并且一个成功的企业架构应该能将业务拥有者、信息专家和技术实现者联系起来,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统一的针对企业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愿景。

5. 四种框架的比较

      上述四种企业架构框架各具特点,先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如下:


评分

 

Zachman

TOGAF

FEA

Gartner

分类法完整度

4

3

2

1

过程完整度

1

4

2

3

参考模型指南

1

3

4

1

实践指南

1

2

2

4

成熟度模型

1

1

3

2

业务关注度

1

2

1

4

治理指南

1

2

3

3

企业划分指南

1

2

4

3

视角目录

1

2

4

2

厂商无关度

2

4

3

1

信息易获取性

2

4

2

1

价值获取效率

1

3

1

4

    在上面表格中评分量级从1至4,其意义分别定义如下:

  1. 在当前评测方面无所表现。
  2. 在当前评测方面有所表现,但是并不足够。
  3. 在当前评测方面有着可以接受的表现。
  4. 在当前评测方面有着很好的表现。

   上述表格采用十二个方面对四个框架进行对比,其中每个评测方面的意义如下:

  • 分类法完整度(Taxonomy completeness):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对各种架构制品划分的优劣程度。
  • 过程完整度(Process completeness):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指导人们创建企业架构方面是否采用了渐入式的方式,且表现如何。
  • 参考模型指南(Reference model 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帮助人们创建一系列相关的参考模型中的作用。
  • 实践指南(Practice 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帮助人们将企业架构的精神融入到组织中,并为其创建一个珍视并使用企业架构的企业文化时的帮助程度。
  • 成熟度模型(Maturity model):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评估企业使用企业架构的有效性和成熟度方面的帮助程度。
  • 业务关注度(Business focus):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是否着眼于使用技术来驱动业务价值。其中,业务价值被定义为减少成本或增加收入。
  • 治理指南(Governance 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理解和创建有效的企业架构治理模型方面的帮助程度。
  • 划分指南(Partitioning guidance):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帮助人们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自治性分区划分方面的帮助程度。此种分区划分对于复杂性管理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 视角目录(Perspective catalog):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在指导人们设置架构资产目录方面的帮助程度。这些架构资产会在未来的活动中被重用。
  • 厂商无关度(Vendor neutrality):用以表明当前框架理论与某个特定咨询组织的锁定程度。此方面评分越高表示与特定厂商的锁定程度越低。
  • 信息易获取性(Information availability):用以表明与当前框架理论相关的免费或廉价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 价值获取效率(Time to value):用以表明从开始使用当前框架理论到创建具有高度业务价值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