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了MySQL数据库之mysql的配置参数详细说明 ,通过具体的内容向大家展现,希望对大家学习MySQL数据库有所帮助。
参考了很多大神的讲解,结合实际的使用,整理相关的参数说明,具体参数仅作参考,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来调整
basedir
basedir=/usr/local/mysql
主目录路径
datadir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数据目录路径
port
port=3306
端口
server_id
server_id =111
实例ID,主从时需要区分
log_bin
log_bin =/usr/local/mysql/log/mysql-bin
二进制日志文件名
log_bin_index
log_bin_index=/usr/local/log/mysql-bin.index
二进制日志文件索引目录
max_binlog_size
max_binlog_size=200M
如果当前的日志大小达到max_binlog_size,还会自动创建新的二进制日志。如果你正使用大的事务,二进制日志还会超过max_binlog_size:事务全写入一个二进制日志中,绝对不要写入不同的二进制日志中
binlog_format
binlog_format=ROW
基于SQL语句的复制(statement-based replication, SBR),基于行的复制(row-based replication, RBR),混合模式复制(mixed-based replication, MBR)。对应的,binlog的格式也有三种:STATEMENT,ROW,MIXED。默认为ROW
expire_logs_days
expire_logs_days=7
二进制日志自动删除的天数。默认值为0,表示“没有自动删除”。启动时和二进制日志循环时可能删除,根据实际业务需要与硬盘空间来决定。
slow_query_log
slow_query_log=1
慢查询日志的开启,默认为0,不开启
slow_query_log_file
slow_query_log_file=/usr/local/mysql/log/mysql-slow.log
慢查询日志文件路径
long_query_time
long_query_time =3
查询时间超过设定的值,就会写入慢查询日志,方便语句的优化排查
general_log
general_log=1
执行日志开启,默认关闭,不介意开启。需要排查问题的通过在线执行set global general_log=ON;开启,使用完后及时关闭通过set global general_log=OFF;,占用的硬盘空间太大
general_log_file
general_log_file=/usr/local/mysql/log/mysql.log
全局执行日志文件路径,记录了操作sql的完整记录。
log-error
log-error=/usr/local/mysql/log/mysql-error
错误日志的文件路径
log_output
log_output=table,file
日志输出方式,默认为file,table的形式增加了服务器的压力,但方便在线通过语句SELECT * from mysql.slow_log;查询慢查询记录
character-set-server
character-set-server=utf8
设置服务端使用的字符集,推荐使用utf8mb4
default-storage-engine
default-storage-engine=INNODB
设置服务器默认的存储引擎
event_scheduler
event_scheduler=on
设置事件的开启,自带的定时任务
interactive_timeout
interactive_timeout=28800
设置sleep的断开时间,默认为86400(24小时),单纯的设置wait_timeout无效
log-bin-trust-function-creators
log-bin-trust-function-creators=1
不区分大小写
log_timestamps
log_timestamps=SYSTEM
日志文件时区跟随系统
skip-name-resolve
skip-name-resolve
禁止MySQL对外部连接进行DNS解析,使用这一选项可以消除MySQL进行DNS解析的时间。但需要注意,如果开启该选项,则所有远程主机连接授权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否则MySQL将无法正常处理连接请求
back_log
back_log = 600
MySQL能有的连接数量。当主要MySQL线程在一个很短时间内得到非常多的连接请求,这就起作用,然后主线程花些时间(尽管很短)检查连接并且启动一个新线程。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暂时停止回答新请求之前的短时间内多少个请求可以被存在堆栈中。如果期望在一个短时间内有很多连接,你需要增加它。也就是说,如果MySQL的连接数据达到max_connections时,新来的请求将会被存在堆栈中,以等待某一连接释放资源,该堆栈的数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连接的数量超过back_log,将不被授予连接资源。另外,这值(back_log)限于您的操作系统对到来的TCP/IP连接的侦听队列的大小。你的操作系统在这个队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可以检查你的OS文档找出这个变量的最大值),试图设定back_log高于你的操作系统的限制将是无效的。
max_connections
max_connections = 1000
MySQL的最大连接数,如果服务器的并发连接请求量比较大,建议调高此值,以增加并行连接数量,当然这建立在机器能支撑的情况下,因为如果连接数越多,介于MySQL会为每个连接提供连接缓冲区,就会开销越多的内存,所以要适当调整该值,不能盲目提高设值。可以过’conn%’通配符查看当前状态的连接
数量,以定夺该值的大小。
max_connect_errors
max_connect_errors = 6000
对于同一主机,如果有超出该参数值个数的中断错误连接,则该主机将被禁止连接。如需对该主机进行解禁,执行:FLUSH HOST
open_files_limit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MySQL打开的文件描述符限制,默认最小1024;当open_files_limit没有被配置的时候,比较max_connections*5和ulimit -n的值,哪个大用哪个,当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时候,比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5的值,哪个大用哪个
table_open_cache
table_open_cache = 128
MySQL每打开一个表,都会读入一些数据到table_open_cache缓存中,当MySQL在这个缓存中找不到相应信息时,才会去磁盘上读取。默认值64。假定系统有200个并发连接,则需将此参数设置为200*N(N为每个连接所需的文件描述符数目);当把table_open_cache设置为很大时,如果系统处理不了那么多文件描述符,那么就会出现客户端失效,连接不上
max_allowed_packet
max_allowed_packet=32M
接受的数据包大小;增加该变量的值十分安全,这是因为仅当需要时才会分配额外内存。例如,仅当你发出长查询或MySQLd必须返回大的结果行时MySQLd才会分配更多内存。该变量之所以取较小默认值是一种预防措施,以捕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错误信息包,并确保不会因偶然使用大的信息包而导致内存溢出
binlog_cache_size
binlog_cache_size= 1M
一个事务,在没有提交的时候,产生的日志,记录到Cache中;等到事务提交需要提交的时候,则把日志持久化到磁盘。默认binlog_cache_size大小32K
max_heap_table_size
max_heap_table_size = 8M
定义了用户可以创建的内存表(memory table)的大小。这个值用来计算内存表的最大行数值。这个变量支持动态改变
tmp_table_size
tmp_table_size = 16M
MySQL的heap(堆积)表缓冲大小。所有联合在一个DML指令内完成,并且大多数联合甚至可以不用临时表即可以完成。大多数临时表是基于内存的(HEAP)表。具有大的记录长度的临时表 (所有列的长度的和)或包含BLOB列的表存储在硬盘上。如果某个内部heap(堆积)表大小超过tmp_table_size,MySQL可以根据需要自动将内存中的heap表改为基于硬盘的MyISAM表。还可以通过设置tmp_table_size选项来增加临时表的大小。也就是说,如果调高该值,MySQL同时将增加heap表的大小,可达到提高联接查询速度的效果
read_buffer_size
read_buffer_size = 2M
MySQL读入缓冲区大小。对表进行顺序扫描的请求将分配一个读入缓冲区,MySQL会为它分配一段内存缓冲区。read_buffer_size变量控制这一缓冲区的大小。如果对表的顺序扫描请求非常频繁,并且你认为频繁扫描进行得太慢,可以通过增加该变量值以及内存缓冲区大小提高其性能
read_rnd_buffer_size
read_rnd_buffer_size = 8M
MySQL的随机读缓冲区大小。当按任意顺序读取行时(例如,按照排序顺序),将分配一个随机读缓存区。进行排序查询时, MySQL会首先扫描一遍该缓冲,以避免磁盘搜索,提高查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数据,可适当调高该值。但MySQL会为每个客户连接发放该缓冲空间,所以应尽量适当设置该值,以避免内存开销过大
sort_buffer_siz
sort_buffer_size = 8M
MySQL执行排序使用的缓冲大小。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首先看是否可以让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额外的排序阶段。如果不能,可以尝试增加sort_buffer_size变量的大小
join_buffer_size
join_buffer_size = 8M
联合查询操作所能使用的缓冲区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样,该参数对应的分配内存也是每连接独享
thread_cache_size
thread_cache_size = 8
这个值(默认8)表示可以重新利用保存在缓存中线程的数量,当断开连接时如果缓存中还有空间,那么客户端的线程将被放到缓存中,如果线程重新被请求,那么请求将从缓存中读取,如果缓存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请求,那么这个线程将被重新创建,如果有很多新的线程,增加这个值可以改善系统性能.通过比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状态的变量,可以看到这个变量的作用。根据物理内存设置规则如下(–>表示要调整的值):
1G —> 8
2G —> 16
3G —> 32
大于3G —> 64
query_cache_size
query_cache_size = 8M
MySQL的查询缓冲大小(从4.0.1开始,MySQL提供了查询缓冲机制)使用查询缓冲,MySQL将SELECT语句和查询结果存放在缓冲区中,今后对于同样的SELECT语句(区分大小写),将直接从缓冲区中读取结果。根据MySQL用户手册,使用查询缓冲最多可以达到238%的效率。通过检查状态值’Qcache_%’,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设置是否合理: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则表明经常出现缓冲不够的情况,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则表明查询缓冲使用非常频繁,此时需要增加缓冲大小;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则表明你的查询重复率很低, 这种情况下使用查询缓冲反而会影响效率,那么可以考虑不用查询缓冲。此外,在SELECT语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确表示不使用查询缓冲
query_cache_limit
query_cache_limit = 2M
指定单个查询能够使用的缓冲区大小,默认1M
key_buffer_size
key_buffer_size = 4M
指定用于索引的缓冲区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处理的索引(对所有读和多重写),到你能负担得起那样多。如果你使它太大,系统将开始换页并且真的变慢了。对于内存在4GB左右的服务器该参数可设置为384M或512M。通过检查状态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设置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key_read_requests应该尽可能的低,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状态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获得)。注意:该参数值设置的过大反而会是服务器整体效率降低
ft_min_word_len
ft_min_word_len = 4
分词词汇最小长度,默认4
transaction_isolation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MySQL支持4种事务隔离级别,他们分别是:READ-UNCOMMITTED, READ-COMMITTED, REPEATABLE-READ, SERIALIZABLE。如没有指定,MySQL默认采用的是REPEATABLE-READ,ORACLE默认的是READ-COMMIT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