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对于钱学森近20年的提问,朱清时院士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病,在于选拔而非培养人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韩愈的《师说》一直顶礼膜拜,奉为座右铭,从来没有质疑过。一直在提填鸭式教育,也从没把这两件事往一起关联过,直到看了老师的文章,因为在“传”“授”“解”中,都是由先人(老师)们进行的。我们后人最多也就是到达先人(老师)的水平。也就没有了超越和创新。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中,先人(老师)们都是主角,是整个教学的中心,是信息的传授者。也就是没有了先人(老师)们,教育也就没有了。--正是这些“传”“授”“解”,桎梏我们的教育思想。     钱学森之问,触及了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学科结构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所导致的结果,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但缺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应该改革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同时努力保留住孩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更或者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支持。     老师提出的,授之以欲,受之已愉,渔之以渔,才是正解,这样才是在培养人才,而非选拔人才。     四年来,你所感触最深的,可能是快乐与成长,这正好是学习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回想这个过程,好奇,想去探索这正是老师的“授之以欲”。回看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欢愉之时,历历在目,犹记如新,这正是老师所说“受之已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渔之以渔”,你我学习,不再是为了家长,不再是为了考试,不再是为了应付谁为了得到奖励,这已成为你我生命中不可获取的一件事。此时,教育的踏雪无痕和潜移默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传道授业解惑”,不能作为师道的全部,而蜕变为师道的很小一部分。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将其蜕变为更广泛而深远的使命。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传统的“传道”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现在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求知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并持续成长。当然,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只是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而社会、家庭等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后,希望我们的学校不再是选拔人才,而是“授之以欲,受之已愉,渔之以渔”,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