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曲面
  • 曲线
  • 平面
  • 点法式方程
  • 不共线的3点确定一个平面
  • 方程同解
  • 平面方程的一般式
  • 特别情形
  • 与坐标轴平行的平面
  • 与坐标轴垂直@与坐标面平行的平面
  • A=B=C=0
  • 截距式
  • 两平面的夹角👺
  • 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 垂直关系
  • 平行关系
  • 点到平面的距离
  • 小结


曲面

  • 空间解析几何中"曲面S"的三元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的关系(含义)
  • S上的任意一点满足方程G
  • 不在S上的点,不满足方程G

曲线

  • 可以将空间曲线看作是曲面的交线
  • 设2个曲面及其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2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03
  • 它们的交线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04的方程: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05

平面

点法式方程

  • 一个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6可以有一个位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6上的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08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6法向量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0所确定
  • 平面上的任意一条直线总是和平面的法向量垂直,利用这个关系,可以构造平面的方程
  • 平面上的任意一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1,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2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3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4

不共线的3点确定一个平面

  • 三个点可以唯一确定三维空间中的一个平面
  • 设给定三个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5构成的向量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6不共线,则三点确定的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6的法向量可以由叉积确定: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8
  • 再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9中任选一点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0可以得到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方程同解

  • 对于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1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2,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3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4

平面方程的一般式

  • 设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5,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6满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7
  1.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8
  2.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9
  3.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0(由1,2两式相减)
  • 根据方程的性质,方程1和3是同解的,而方程3的形式是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 方程3是过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31的且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32为法向量的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的点法式方程
  • 可见,任意一个形如方程1的一元三次方程可以作为某个平面的方程,方程1称为平面的一般方程

特别情形

  • 立体几何中
  • 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与其外的直线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35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中存在一条直线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37满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38,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的法向量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40
  • 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与其外的直线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35垂直的充要条件是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43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44时,方程1(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45)表示一个通过原点的平面(此时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46满足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47))

与坐标轴平行的平面

  • 这里的平行包含了坐标轴位于平面上的情形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48时,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45退化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50此时方程仅剩下2个变量;此时平面上的任意点沿着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51轴平移任意距离依然位于平面上,可见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52是一个平行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51轴的平面
  • 以平面法向量的角度来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54的法向量是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55其特点是位于坐标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56上(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57轴垂直)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58时,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59是一个平行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60轴的平面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61时,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62是一个平行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63轴的平面

与坐标轴垂直@与坐标面平行的平面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64中的2个为0,则平面平行于坐标面
  • 例如A=B=0,平面的法向量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65平行于z轴,此时平面垂直于z轴(平行于坐标面)
  • 假设平面的法向量平行于z轴(设为(0,0,1),且平面过(1,1,1),方程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66,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67
  • 此时,所有位于满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68的点都满足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69
  • 可以判断,满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69的所有点构成一个平行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71坐标面的平面(或说垂直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72轴的平面)
  • 此时方程形如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73
  • 假设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74位于该平面上,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75,因此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76
  • 由于z=0,所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77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78,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79,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80表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81坐标面
  • 假设点(1,1,1)位于该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82,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83,
  • 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81的方程可以表示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85,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86,得到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87,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88

A=B=C=0

  • 这种情况下,法向量变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46这是个零向量,其方向是任意的,此时方程变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90,不在表示平面

  • 求过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91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51轴的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93的方程
  • 设平面方程一般式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8
  • 由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57轴,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97位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33,所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99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00,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01
  • 此时方程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02
  • 带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03,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04,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05
  • 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06,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07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08两边同除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09,得到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10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11,则方程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12不是一个平面
  • Note: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13轴位于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14上可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14的法向量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16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13轴上的投影为0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18(其中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19表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20轴)
  • 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21

截距式

  • 设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6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23轴的交点依次为$P(a,0,0),Q(0,b,0),R(0,0,c)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24\Pi$的方程
  • 设平面的方程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25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26分别带入方程: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27
  • 解得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28
  • 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25即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30,两边同乘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31并移项,得到截距式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32

两平面的夹角👺

  • 这部分和高中数学内容向重合
  • 两平面的夹角(通常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33,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34内的角)称为两平面的夹角
  • 设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35的法线向量依次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36,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37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38,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39,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40
  • 记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35的夹角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42
  • 余弦函数满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43
  • 因此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44,也就是说,只要任意求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45,然后对其取绝对值就是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33的余弦值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47的计算公式为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48
  • 注意,该公式和两向量的夹角余弦公式的区别在于外围增加了一层"绝对值号"

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 借助夹角来判断两个平面的平行和垂直关系

垂直关系

  • 两个平面垂直,夹角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49,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50,根据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51的公式(上一节介绍的),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52

平行关系

  • 两个平面平行,夹角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53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54,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55,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56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57
  • 可得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58
  • 根据平方和为0的性质: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59
  1.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60,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61,
  2.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62,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63
  3.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64,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65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66(或说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67)
  • 两边乘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68,式1形式变换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69类似的,可以得到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70,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71
  • 因此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72
  • 虽然使用这个形式有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73的条件,但是如果已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74的法向量满足该式,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75
  • 在同济高数教材中,分母为0的情况用注脚做出了说明,约定在遇到分母为0的时候不再将其解释为除法(除以0),而是将分子视为0处理

  • 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93通过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77两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78,有关系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79,求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93
  •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 思路1: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81的方程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82
  • 法向量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83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84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181上可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86,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87,两式相减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88
  • 可求解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89
  • 思路2:设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14的法向量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91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92,所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93
  • 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94,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95
  • 可以解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189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97的法向量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198,由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199关系和上节中的结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00,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01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02带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03,得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04;此时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05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06为点法式的点,构造方程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07,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08
  • 对两边同时除以C(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09),则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10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11,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12

点到平面的距离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13是平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14外一点,求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15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06的距离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17
  •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0,其朝向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19,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20也是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21的法向量,其朝向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22
  • 我们只需要讨论其中的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由于条件的对称性,同理,具有相同的结论
  • 下面讨论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23位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24侧时的情形
  • 将位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25侧时的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26,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27,位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28侧时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29
  • 分析可知,法向量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30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31的夹角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32,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30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34的夹角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35
  • 距离分别记为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36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37
  • 其中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38,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39,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40
  • 另一方面,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41,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42,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43
  • 从而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44的计算公式形式一致,因此点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26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46的距离公式为: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47

小结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48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M3_249
  • 带入坐标式: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50
  • 由于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51,所以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52,即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53
  • 所以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54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坐标轴_255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平面_256的距离:
  • AM@空间曲面@平面@面面位置关系@点面距离_叉积_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