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 自我解放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 自我解放_动漫

引言

这本书在各类网站看到过不少推荐,个人最初是在一个技术的公众号的文章中知道这本书的书名的,《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名字可能比较少被人了解,更多人了解的可能是另一本书《自卑与超越》,个人认为《被讨厌的勇气》要远远优秀于《自卑与超越》,尤其是在看到“格尔迪奥绳结”之后,越发的感受到对于自我启发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总是束缚于被人认可,束缚于过去的认知中,我们就失去被我们所讨厌的勇气,寻找追寻真正追求幸福的勇气,这导致最坏的情况是:过着永远不满足的生活,永远忽视当下的价值。

当然看完这本书可能多数人的感受基本都是:不就是网上那些东西么?好像这些理论知识随处可见,然而魔鬼藏在细节中,如果仔细推敲整本书的结构,会发现“课题”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奇妙的和谐,作者试图在教会我们某种道理并不是直接对着你说,而是出发自对于两位智者的教导,强调“放下自己的姿态,重新审视自身以及周遭事物”。最终看完这本书之后,多少会有割断束缚自己内心内心绳结的快乐。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 自我解放_公众号_02

资源链接

如果你对这本书提起了兴趣,可以直接从下面的链接下载书籍来看:


如果链接挂了,有可能是作者动了资源的位置失效,可以从公众号“懒时小窝”回复“被讨厌的勇气”获取pdf资源,当然也可以关注我。


知识关联

  •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读书笔记 - 直面的勇气


无法最好的解决办法永远是直面它分清痛和痛苦,令我们的痛的可能是面对未知迈出一步所失去的退路,但是令我们痛苦的是迈出那一步之前无尽的犹豫。


  • 令人可悲的是残疾人自己也歧视残疾人,抱持着受害者的意识,永远活在残疾人的阴影里。 - 14岁懂社会《歧视也没什么错》


对于抱持受害者意识的人来说,当受害意识成为习惯反而可以提供心安理得的安全感。


  • 人类为什么会吸毒,吸毒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利用劣等或者“弱势群体”效应来强调自己,归根结底是强调自己的不同。 -《第三种黑猩猩》读书笔记


利用劣等的优越性来展示自己的特殊,我们就会被保护在一种“弱小势力”的躯壳中心安理得。


  • 我们要学会做自己的父母,把自己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进行培育和成长。- 来自于某个视频作者的鸡汤


这句话最受启发的地方在于我们总是埋怨自己的家庭条件,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不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永远得不到认可。然而我们却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如何想办法把自己培养的更加优秀,就像父母如何思考让孩子成才。


  • 我们总是把结果看得过于困难,却把过程看得过于简单,这本来就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 随想


忽略当下的重要性,我们的梦想和愿望很难开花结果。


  • 认清人生课题需要区分观察与评论,如果我们用“行为标准”看人其实就是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 -​​《非暴力沟通》​


区分观察与评论。区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方法是要杜绝对他人的“脸谱化”和“标签化”,推测他人想法和观察他人是两码事。这里按照书中的案例来介绍:"他太大方了",这明显是对于一个人的标签化,“出手阔绰”变成这个人标签,按照区分观察与评论的方式,转化为“他经常请别人吃饭(观察),我认为他是一个阔绰的人(评论)”这样拆分之后,我们便能很清楚的分解出观察与评论,更加客观的看待一个人,因为经常请人吃饭并不一定意味着阔绰,但是我们常常因为简单思考无意中把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


简化阅读

这本书完全不需要按照顺序阅读,可以根据自己最迫切的需要挑选对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阅读。如果时间有限或者嫌这本书内容太多可以直接翻开“推荐序二”简单了解,里面基本包含了整个书的结构分析,提到了摆脱束缚人生的三个课题: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而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可以把本书分为下面几个主题(虽然每一个主题看来每一个都十分“标题党”),当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切割这本书的主题:

重塑自我:因为“讨厌”自己所以我们才会焦虑,然而重塑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诚实的面对自己。

  •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的选择的(重新面对过去)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从下至上看待人生)
  •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利己思想到利他思想)
  •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追求他人认知的成功不能成为成功)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于己于人都像是领导和员工,真正良好的关系应该是战友或者伙伴。

  •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摒弃个人评判)
  • 批评不好 .....表扬也不行(构建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
  • 只要存在,就有价值(我们的价值不需要用上下阶层来定位)

当下思维:幻想的未来永远无法实现,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于此时此刻。

  •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此刻即永恒)

当然这篇读书笔记不是对上面这些内容的概括,而是讨论从中继续挑取个人比较受启发的内容进行拓展,建议每一位读者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实际上读完发现阿得勒的自我启发心理学并不是空中楼阁,十分具有现实建设性,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找到失去的勇气。

本书结构

这本书讲述了5个夜晚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每一夜都对应了重要的人生课题,青年从最初的对抗到最后认知到自我价值和当下的重要性,哲人一步步点醒青年如何正确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下面是根据个人阅读总结每一夜的核心内容:

第一夜(思维启蒙):我们往往选择逃避并且决心不改变,但是人生取决于当下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第二夜(课题束缚):探讨人生课题,我们是如何被人生的课题给束缚住的,如何将课题进行分离。

第三夜(斩断过去):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失去自由我们将束缚在过往的经历中难以转变。

第四夜(启发自我):摒弃过去的纵向关系建立横向关系,我们不再需要被表扬或者被批评,真正让我们满足的是贡献感,是为他人创造价值时他人一句简单的感谢,你我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第五夜(个人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活在当下比一切都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决定。

推荐语

井水温度是恒定的但是因为主观感知而不同,我们因为自己主观世界认知而变得复杂,世界看似昏暗所以我们选择戴上墨镜,但是其实世界本是耀眼的只不过我们只看到眼中的黑暗。看这本书就像是开宝藏,每一夜都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反复阅读才发现最珍贵的其实是现在。

个人评价

这本书中的很多文字都十分的触及心灵,看这本书我们不需要了解阿德勒是谁,我们只看到了青年和哲人老者探讨人生哲学,我们可以站在青年的角度思考如何自我启发和改变,也可以站在哲人的角度看看如何给处于迷茫青年指点方向,最终我们始终是用 **第三视角 **来看故事,第三视角看故事有一个好处是我们的思考不会受制于书中的任意一方,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妙之处。

​ 看完这本书的另一个启发是我们应该如何教授别人?在​​费曼学习法​​中我们了解到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吸收经验之后用自己的话语复述并且能把完全不懂的人教会,从这一面看来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建立一种纵向关系,就好像父母想要努力的教会孩子一样,我们也尝试用上下的角度去教会某个人,然而这样的传授十分令人抵触,这也导致我们长大之后厌恶并且抛弃学习,真正的传授应该是平等和横向关系的交流。

我很喜欢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多看看别人走的路,自己的人生才不会走歪路。借以反思也可以认为不要随便走别人走过的路,因为别人走的路可能是歪路弯路甚至在绕路或者根本不适合你,你要走你适合和喜欢的路。

这本书讲了什么?

作为自我启发的书籍,我们要学会接纳和反思自己,才不会总是反复在自暴自弃和焦虑之中浪费生命。

  • 如果总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缺乏的自己的主见那么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讨好别人希望受别人认可我们往往过的是不自由的生活,我们总是渴望人生重来一次企图人生会颠覆性的改变。
  • 越是想要改变的人越会满足于不想改变,因为我们很难拾起被自己讨厌的勇气,最好的改变是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未来,未来是由现在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决定的,过不是现在的“过去”。
  •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意味着为自己而活,斩断捆绑自己的心结才能逃脱人际关系的枷锁,才能更客观的面对人生课题。
  • 小心劣等优越性自卑情结,自卑者往往会更加积极的改变自己,而自卑情结只会被束缚于自卑的情绪,不要用责难自己来获取别人的同情回报,沉迷于弱势群体我们就会沉迷在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最终我们将“自豪”于自己是一位受害者。
  • 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既不表扬又不批评是最好的,我们需要的共同体关系,人际关系的最终奥义是伙伴和共同体。

案例:健身和被讨厌的勇气

真正的自由是被限制的自由,为了学以致用,下面就用自己为案例,说说我是如何应用“被讨厌的勇气”的:

说到健身我想多数的人反应是“好难坚持”,或者说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新鲜感过去之后就逐渐放弃了。我也如此,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拉了几个小伙伴建立了一个打卡群,形成平等相互监督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健身,在设置目标的同时将目标划分难度等级,给自己设置无法找借口逃避的底线,设置能让自己感到“超越”自我的目标,由于我们的目标是过好每一个当下,所以我把下面的内容做成群公告,每周更新时常阅读,如果读者觉得有意义,可以参考尝试的做(如果觉得困难,那就把规则设置的更加简单)。

废话不多说,下面直接上模板:

每天晚上8点群里汇报本周健身目标完成进度
每周一使用如下模板构建自己的本周目标:

最低目标:
比如:累积完成4万步

基础目标:
自己的预计目标,比如每周跑步4次,3公里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完成之后截图为证

超额完成:
超额完成可以抵消下周预计目标一天的运动量,比如下周预计运动4天,可以只运动3天就算完成

未完成最低目标:
下周的最低目标运动量不得少于本周目标。

每周周三中午12点之前可以撤销本周目标

惩罚措施:

每周日进行总结,如果自己设置目标未达到最低目标在群里发个红包,金额不少于10块。

连续3周未设置目标,未完成目标清出本群

最后,一切全凭自觉


个人实践下来发现对个人来说吃才是程序员的天敌,所以最近在思考如何拥有“战胜庞大食欲的勇气”。


重拾自我

连环画

想象一下一个三十分钟的动画图景需要多少张连环画,答案可能是上千张也可能是上万张,这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看到水浒传的连环画,让我着迷的不是故事的大致情节而是关键时候几张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比如看到李逵寻母愤怒打虎的场景,武松三碗不过岗打虎的潇洒,这样的场景在我心中无限放大和美化,也想像这些梁山好汉一样绘制属于自己的连环画。

然而现实是贪心使我们想在属于自己的连环画中同时拥有这些故事,渴望自己的连环画里面既有“武松打虎”,又有“梁山称霸”,最后我们甚至想要像宋江一样获得政府“招安”,我们恨不得自己是站在城墙上俯瞰“清明上河图”的那个人,结果发现自己是画里面一个挑水过路的农夫。

如果每个人可以设计故事来设计自己的人生,人生未免太过简单和过于无聊。人生的精彩只存在于刹那,“清明上河图”之所以精彩是画里面每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我的人生,如果我们一味抱怨自己没有好的过去必然不会有好的未来,然而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变化,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做成一件事要努力十年,有多少人可以坚持呢?但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你只要努力过好今天,明天离做成一件事需要的时间就少了一天,哪一个更令人激动呢?


重拾自我似乎就是达到拦在自己心里的猛虎,但是这不是靠“醉”能打败的。


劣等优越感

如何抵抗多巴胺对于我们的刺激或者说如何提高专注力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罗列出一大堆比如下面的几种手段:

  • 谨慎对待一切短暂娱乐性活动,比如刷视频,玩手机,切勿醉心于别人的精彩。
  • 有意识的对待下意识活动,比如一回家就玩电脑。
  • 切换到下一个状态前做一次中间准备活动,比如想看书之前先画画5分钟,这种看似不相关的活动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在《这本书可能让你戒烟》中提到为什么人会犯上烟瘾,其实吸烟者归根结底是一种逃避,或者说为了强调自己的劣等表现,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为了追求优等会奋不顾身,但是如果为了追求劣等的优越感他们同样会奋不顾身,两者都是多巴胺的刺激作用,这不仅是因为“酷”更多是宣示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更多时候表示“我和你们一样,我也吸烟,我和你们是一类人”。

为什么很多人只有踏进医院的那一刻才会醒悟?因为我们喜欢为过去买账而不是为未来买账,向前看我们只能看到自己“失去”,向后看我们似乎只看到了恐惧却可以躲避,我们常常寻找同类庇护抱持劣等优越感换来的劣等性的精神回报。

表扬和批评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表扬讨厌批评,因为虚荣心会把我们带到另一个境界,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表扬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的不足?是否想过批评实际上难以改变一个人甚至还会让人越发的抵触和保护自己?为什么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不批评也不表扬?这里牵扯到书里面把马儿接到水槽边但是不强迫马喝水的案例:给马儿喝水表示他服从我们的意愿,但是马儿并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马不喝水则我们生气,我们更会想法设法的强迫马喝水。

这样的故事套在人际关系里面也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表扬,有时候甚至获得所有人的批评,甚至有时候被当作“反面教材”被拿出来反复鞭尸,所以为何总是要顾及他人的心情?越是庞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是受到别人的质疑和更加严格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表扬和鼓励?真正的鼓励是纠正和指出错误,只强调正确标准的同时不强制要求做正确的动作,为什么很多运动需要专业教练,因为教练会在你方向不对的时候出现帮你做出正确示范,让你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在你做错的时候骂的你狗血淋头,教练总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但是不干涉你的自由,和把马接到。

如果我们想要正确的领导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树立优秀榜样,想象我们把自己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培养就会发现我们既不会喜欢自己表扬自己也不会喜欢自己批评自己,因为前者带来的成就感只是一瞬间,后者便是更多的空虚并把我们推向“舒适区”。

自卑和自卑情结

分清自卑和自卑情结

自卑是指对于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而出现的悲观情绪,自卑是具有刺激性的他能帮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且鼓励我们改进,而自卑情节又被成为虚假的优越感,因为弱势群体总是最受关注和受保护的,他们往往会炫耀自己悲惨经历来增强自己的受关注程度,并且寻找认可并通过认可来安慰自己,然后日复一日的寻找认可而不是拥有改变的勇气。


对于自卑和自卑情结,更深入的思考可能参考《自卑与超越》更加适合。


存在标准看自己

什么是存在标准?存在标准不要求当事人做出任何行为,比如年事已高的父母病倒的时候,只要他们还健在我们就会感到开心。而我们多数时候用行为标准来恒定自己,比如我们总是自认为不够好,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总是认为自己无能,这种行为评判很容易让我们焦虑和无用的自卑情绪。

行为标准看自己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用存在标准看自己我们就能看到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无论何时,都应该先以存在标准看自己,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自我与他人的人生课题

关于书中这一段的描述个人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打算拆分书中的几个“课题”来进行记录,课题从最表面看是我们的作业,我们完成作业就能获得老师的认可。课题是什么呢?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付出自己的努力完成某件事,完成之后我们将获得一定的回报,其中不夹杂个人情感和任何规划,所以课题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可以看作是事物的一次舍与回。

干涉他人的人生课题

在对于子女的教育中总是要求孩子完成作业,这看似是孩子的课题实际上是自己的课题,当然并不是说要自己完成这个任务,而是我们不自觉的干涉别人的课题,所虽然可能会在要求下完成课题,但是一定不会自己爱上课题。

干涉或者担负他人可以会让自己沉重与痛苦。我们过于关注他人所以我们不自觉担负别人的课题,也同时担负别人的经历,比如看到别人辉煌经历心生嫉妒,羡慕,而对自己的处境永远抱持质疑和不满。其实不论是羡慕他人还是贬低他人,都是行为标准看人的表现,我们会因此逐渐迷失自己的人生。而用存在标准看人则需要我们接受那些我们无法认可的事情,并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

我们总是渴望或者期望他人过上自己愿望中或者大多数人渴望的生活(看起来很奇怪的一句话),而当他们做出我们不理解的行动时候我们又常常否定他人的行动,这其实就是将课题混为一谈的表现,如果我们能不带个人评价的看待某个人的行为,这就很接近存在标准看人的表现,将自我从他人的人生课题中剥离。


警示:剥离自己的情感,我们才能更好的规划和完成自己的人生课题。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并不是拘泥于环境,而是要看共同体关系,也就是所谓换位思考互利共赢,每个人各取所需自然就会凑到一起。

一枚硬币的交易牵扯到生产者、供应商的一次交流,这其实就是一种共同体关系,在你购买的那一刻你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你的行为影响和改变了世界。

前文提到我们不应该干涉别人的课题,然而实际会发现有时候完成他人的课题需要满足我们自己的课题,所以我们不自觉与他人的课题产生联系,我们每一次帮别人完成课题就是在帮助他人进步,所以我们自认为自我是世界的中心本身也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疫情之后我们也可以发现,人类本身就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然而这个世界依然存在着想要割舍共同体环境的势力,看似与我们无关然而实际上就和硬币交易一般,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和世界产生关联。

什么是幸福?

幸福对于每一个人的定义都不同,有人认为工作顺利是幸福,有人认为家庭美满身体健康是幸福,而书中提到的幸福又称为幸福感,什么是幸福感呢?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最终都是一种奉献精神,我们所处的世界决定我们不可能独自生存,但是我们生存又会孤独存在,所以为了摆脱孤独我们选择奉献自己寻找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当我们获得世界存在的证明,我们才算是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么工作狂是幸福么?工作狂是一种过度强调行为存在的表现,其实并不足以说是幸福的,真正的幸福既不是成就感,也不是成功带来的自信与虚荣,而是不求不回报的贡献感,或者更加通俗的语言:利他之心


幸福由自己的定义,我们要定义属于自己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

什么是勇气?

勇气是普遍存在但是人人害怕的东西,从表面上来看我们第一次站上讲台,与他人的第一次交流,缺乏的是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当然这样的勇气可以靠逼迫自己获得,然而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却同样需要千百倍这样的勇气,小时候的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长大之后我们逐渐“任命”寻找自己的归宿,但是在最后我们不自觉失去活出自己的勇气。

勇气让我想到了案例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也就是高更的原型,抛弃原本富足的生活和家庭,寻找无人岛和宁静,创造出了伟大的画作却付之一炬,真正“自由”的人总是让人难以理解,但是主角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着实让人羡慕。

跌倒了能重新站起来也是勇气。不禁让我想到了在《勇者达伊大冒险》这部动画中隐藏男主波普的勇气,作为凡人他的勇气来自于何处?第一次来自于拯救自己喜欢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战斗,第二次来自于主角与父亲对决中替主角挡下必死的一击,第三次来自于与霸主巴恩对决的时候,因为修女的告白重新站了起来并且继续前进。每一次的反应都是那么的凡人:怕死,恐惧,自卑,纠结,当看到波普内心想要别人和自己一样没有且废物的时候,时常回忆这些画面的时候就会发现真实的人性。


可能有读者觉得成年人看动漫觉得十分幼稚,从自我角度来看成年不如儿童,因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看透世界,失去好奇心和探索欲才是可悲的事情。


自由与认可

追求认可意味着扼杀自由?寻求认可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的事情,我们在父母的环境下成长,父母的行为影响了我们,但是如果我们放弃梦想只为了过上别人认可的生活而不是自己认可的生活,我们就无法获得被自己认可的自由,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不能称之为活。

我们总是批评别人鲁莽,傻瓜,并且不可理解,我们实际上是用自己意志在限制别人的自由,对于我们来说功成名就是人生的终点么,在网络中我们总是认为他人做了无用功并且没有价值的事情,甚至反复寻找那些努力之后没有成功的事迹,一切用当下的价值和金钱衡量嗤之以鼻并且借以来安慰自己保持现状,我们是否经常做这样的价值判断?放弃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其实就是在放弃自我的人生课题。

下定决心不改变

我们很多人渴望改变,但是更多人的其实渴望的不改变,并且把问题归咎于环境和一切其他外因,一切的因果皆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的选择造就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环境让我们出现这样的生活,我们下定决心做让自己舒服的事情,并且难以提起改变的冲动,一切都是由于自己害怕,我们缺乏的勇气恰恰是被我们讨厌的。

世界观和性格的转变,就好像我们自认为不可改变一样,如果我们把自己看成不变顽石的那就会一直不变,但是我们把自己看成运动的个体就有改变的可能,性格可能是难改变的,因为这和我们出生环境以及所受教育或者父母影响,这在我们青少年就已经形成,但是三观会随我们受教育程度和知识的传授而出现变动,我们不必“回炉重造”,而是需要不断打磨和锤炼自己,毕竟只有烧红的热铁才能弯折成自己想要的形状。

为何拾起勇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结果为导向?鸡汤带来鼓励和激励但是却没有实质的思考和价值,我们总是在寻找一劳永逸的方法论,然而深度的鸡汤来自于自省、反思和渴望改变,自觉改变自己看起来是最难的,但是其实只有行动才是最难的,我们总是幻想稍微改变不下完成自我改变,幻想着自己稍微努努力就能复制别人的人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殊不知有的人努力了依然失败,努力了依然会成为凡人,所以最终连努力的勇气也失去了。

因此我们总是满足于未来,幻想未来能够成为什么但是从来不改变,我们总是用借口来幻想自己也做得到,最终是更大的借口来掩盖上一个借口。对于任何人来说人只有可能改变现在来改变结果,而不是幻想改变结果最终改变自己。

总结

把上面的内容全部串联起来,这里做一个看完这本书所感所悟的完全总结:

重拾过去丢失的自我,认清自卑和自卑情结。发现“我在故我思”而不是“我思故我在”。构建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的是抛弃个人的情感和评判。我们自以为自己独立存在与世,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实际上自己或他人都可能是每个人人生课题的一部分,我们似乎都在“被动”给予他人幸福,并且从他人索取幸福的权利,但是我们却不能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如果我们把自我和他人看作是上下级的垂直关系,那么最终看到的只有委屈和不满。如果我们拥有被自己讨厌的勇气,拒绝参与被他人认可的游戏,认真的审视此时此刻并且改变自我,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活着。最终闪耀光辉的永远是那些帮助他人最多的人,他们给其他人的人生课题中留下了最深的印象,甚至让一部分得以继续完成自己的课题。

写在最后

或许我们的人生在青春期就已经决定,因为那时候是我们建立三观的黄金时期,性格已然根深蒂固。我们时常抱有这样的想法,“过去”决定“未来”这样强烈的想法,但是我们试想一下为什么同样受到家暴的人会成长出完全不同的经历,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我们选择性记忆了一些我们乐意看到的内容,比如我们认为世界就该是拼搏和厮杀,就该是黑暗,然而复杂的永远不是这个世界,复杂的永远是人心。

写到文章最后,脑海中突然无来由蹦出来一句比较令人“讨厌”的话:我们可以复制代码,但是无法复制别人的人生,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在编写别人永远无法抄袭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