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章目录


什么是文化?

“文化” 一词是从拉丁文 Culture 演化而来的,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涵义。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的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19 世纪中叶,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在西方兴起,文化的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具有现代意义。最早把文化作为具有现代涵义的专用术语来使用的是英国的 “人类学之父” 泰勒(E.B.Taylor),他在 1871 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当时的法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则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指通过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养,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

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 “以文教化” 和 “以文化成” 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应是一个动词,无论是 “化成” 还是 “教化” 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 是说以什么来 “化” 之,以什么 “化成”。​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引伸到企业文化中就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

罗宾斯则把民族文化定义为一国全体或绝大多数居民共有的价值观,它形成一个民族的行为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精神性​。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无关的物质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体运行就不属于文化范畴。

  2. 社会性​。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人与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结成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共同认识、共同生产、互相评价、互相承认中产生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文化。

  3. 集合性​。这是指文化必须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行为或它们的物化产品。它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任何个人都无法构成文化。

  4. 独特性​。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的基本因素。这些民族、组织、群体的差异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带有独特性,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两个民族或组织和群体中。

  5. 一致性​。这是指在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文化有着相对一致的内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性行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产品。这种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一致性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基础。正是有了这种一致性,各种文化才有了他们各自的内涵。

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 一是物质文化,是指凝聚着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与物化产品的总和;
  • 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内容;
  • 三是精神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共有的意识活动,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内容。

如果以一个三层的同心圆来表示文化的结构,那么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也最容易发生变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间层,它已经不象物质文化那么有形,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那部分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改变。这部分内容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

企业文化二三谈_基础架构

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而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则体现着是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

文化与管理

文化是无意识的。​文化的意义使人类的行为方式是正常的、自然的,而另一些却是怪异的、错误的。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发现某些行为和价值观是适用的、有益的,而另一些却是不适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益的行为被分享和鼓励,而有害的行为则被抛弃和谴责。经过一段时间后,有益的行为、价值观及某些人造的东西被制度化并被合并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人们将这些制度化的行为内在化了,从而常常忘记它的起源。比如握手,许多西方文化中表示欢迎的典型方式,或许起源于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陌生人之间紧抓对方拿武器的胳膊,这样既表示友好,又能防范对方的攻击。这种行为方式的最初功能是相当有用的,因而就被制度化成一种社会传统。

现在,几千年过去了,它的功能虽然被废弃了,但仍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习俗存在着。相似的,任何社会的文化行为和传统中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已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而只是作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行为存在。​当一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习俗时,人们去行为它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无意识,明明是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如同我们随时呼吸着空气,但并没有意识到是在呼吸空气。文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就在于它的无意识,这是文化的作用方式​。

正是文化的无意识使得生存在某一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的行为也深刻地打上了该文化的烙印。比如 “计划应该包含的风险程度” 实际上是深受一个民族风险偏好程度影响的,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积极进取的,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制定的计划中的目标实现的风险程度就有可能比较高;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相对平和,那么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制定的目标就有可能相对容易实现。又如 “计划应该由个人还是团队制定”,如果假定其他条件一样,那么在集体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文化背景下,计划更有可能是团队制定的;而在个人主义色彩更浓的文化背景下,计划更有可能是个体制定的。

罗宾斯总结了在不同的管理职能中有可能受到文化的影响一些方面:

企业文化二三谈_云计算_02

企业文化我来说

首先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 文化是什么​?

从定义上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概念,包括了:知识、艺术、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有一切的能力与习惯。客观的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而从个人角度上讲,文化是一种个人教养,通过教育来获得的良好的修养,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

“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指的是 “以文教化”,所谓 “文”,即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以这些东西来教化人们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行为准则。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 —— 文化运作的原理是什么呢​?

这要从文化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说起 —— 文化是无意识的。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类依靠着哲学的批判思想,以及逻辑学的推论方法,不断的发现和判定有益于或者有害于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有益的行为、价值观及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就会被制度化,并合并成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例如:握手,起源于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陌生人之间紧抓对方拿武器的胳膊,以防范对方的攻击。这一行为最初是极具功能性的,所以就被制度化成一种社会传统,成为一种符号,以表示友好和欢迎。所以,我们今天握手的时候也要使用右手,右手是大多数人使用武器的惯用手。

回过头来再看。当一种行为或观念已经成为了一种有价值的习俗时,人们再去行为它时就变成了一种文化的无意识,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文化在深远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文化就如同我们随时呼吸着空气。这就是文化运行的原理 —— 无意识性。

身为中华儿女,我们也时常为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而感到骄傲,因为悠久的历史让我们民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唐诗宋词、孙子兵法等等都是让我们得以自豪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第三个问题是 —— 文化之于企业而言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前面说到的文化是无意识的,使得生存于某一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的行为都被深刻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罗宾斯,总结了在不同的管理职能中有可能受到文化影响的方面,包括:计划制定、风险评估、组织结构、领导方式以及人员控制。

例如:“计划风险评估” 这件具体的事情,当企业文化是积极进取的,那么风险评估就会相对激进;而当企业文化是严谨而平和的,那么风险评估就会相对保守。

又例如:“计划应该由个人制定,还是团队制定” 这件事情。在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文化背景下,计划更有可能是由团队一起来制定,这样的计划就比较周全但沟通成本高;而在提倡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下,那么计划就更有可能是由个人来制定的,这样的计划执行起来会更加迅速但风险也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差别的缩影。

可见,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愿景、促进达成企业使命而存在的,企业文化最终服务于企业成功。所以我们就要因地制宜的塑造企业的文化。例如:百度的工程师文化、阿里的江湖侠义、华为的狼性团队、亚马逊的两块披萨饼原则。都是企业顺应时代潮流,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划所制定的企业精神内核。

由此,引申出第四个问题 —— 我们,九州云需要怎么的企业文化​?

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我们自己做的是什么?想做什么?即:我们企业的愿景与使命是什么?

对于愿景是什么?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即简单,又复杂的。简单在于我们从官网就可以很轻易的了解到,我们的愿景就是 —— 成为中国开放基础架构的领导者!这是我们希望成为的,是企业的目标。而复杂就在于我们应该如何的理解这句话?

说到基础架构,我们首先联想的或许就是基础设备即服务,也就是 OpenStack,这也是我们开山立派的产品。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企业愿景就是要成为 OpenStack 的领导者呢?显然不是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实际上,随着云计算市场的发展,现在 IaaS、PaaS 和 SaaS 的边界正逐渐变得模糊。虽然现在大众的普遍认识依旧是 OpenStack 作为 IaaS 的标准,Kubernets 作为 PaaS 的标准,但两者的野心都不仅于此,这是由时代需求决定的。如果你关注这两个社区的蓝图,你或许会发现:OpenStack 和 Kubernets 都有侵蚀对方市场的想法,例如:Nova 项目越来越关注运行在虚拟机之上的应用服务了,Kubernets 也在不断开发底层 IT 资源的抽象接口。这也是 OpenStack 和 Kubernets 终究是竞争关系的原罪。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传统的云计算三层论将难以满足企业用户对云计算的想象。先进的企业用户需要的是统一的、全栈的、易于运维的、有效降低 IT 成本、灵活且弹性的云计算平台,或者称之为 IT 基础架构。这也是 AWS 一直在内部强调的 “韧性” 架构原则。现阶段,企业用户采取的是多云策略,但显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多云将会演变成 “全云”,即一朵云就可以满足企业用户对上述的所有需求。

大家或许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请记住:用户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我想说的是,企业 IT 基础架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而是一切支撑企业业务系统、企业生产需要、以及企业职能需要的 IT 基础架构。我个人理解,这这才是我们的愿景。所以我们的产品线,从 Animbus 扩展到 CaaS、CMP、SD-WAN 以及 ME-IaaS。

那么,为什么是开源呢?这不得不说开源和云计算的关系,这又是一个宽泛的命题,我们有机会再聊。

回到正题,在这般的企业愿景的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我们的企业使命就应该是:让 IT 基础架构成为企业生长所需的水和电!意为与时俱进的,让 IT 基础架构成为适合企业生长的土壤,你关心业务,其余我来。

在提出了企业的愿景和使命这一立足点之后,我们再来继续思考如何塑造我们的企业文化的问题。我希望再次强调:企业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愿景、促进达成企业使命。所以,我认为我们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始终以客户为核心,始终以技术为核心、打造高效率的客户服务团队,以及打造具有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工程师团队。不同于互联网企业,我们要做 ToB,要做基础设备的领导者,就必须以企业用户为本,以技术为本,更好的提供企业用户需要的技术服务体验。

对于以技术为本,我举一个例子:清哥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代码质量的?我当时回答道:人是靠不住的,要靠制度和工具,例如 DevOps。当时我没有很好的说辞来支撑我的观点,直到我看见了这么一句话:良好的意愿是没有用的,建立机制才是关键。而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文化的基础。如果我们具有深厚的工程师文化,那么我们或许就能够掌握 “借助系统的力量” 这一方法论。这也让我想起了在去年年会中,张总提到的:数字化企业的真谛。我想强调的是:工程师文化并不仅仅针对产品部门,售前部门而是所有部门。我老是对雪姐说:雪姐真是我见过的最懂技术的市场,我经常看我们公司发布的文章,如果不说是雪姐写的,那么我真的会以为那是技术人员写的文章。对此,我是充满敬意的。

而对于以客户为本,我也举一个例子:华哥曾经在跨部门交流会中说到:希望到客户现场的小伙伴们除了完成工作以外,还可以和客户多接触,了解他们的需要,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我曾了解过亚马逊的企业文化,简单的一句话:做世界上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公司。他们由这种文化延伸出来的机制就是:最普通的客服电话人员,拥有一键下架商品的权力。例如:当一个客服人员发现同一本书被人投诉了两次以上,那么他就可以 “按灯” 一键下架这本书,处理好问题之后在上架。亚马逊认为没有人比最前线的客服人员更了解用户讨厌的事情。同理。我们要想在 ToB 行业与客户建立信赖关系,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前线兄弟的专业性,以及从细节上体现我们以客户为中心的态度。对于这个我个人认为在 Nokia 项目中的标哥、亮哥就做得很好,除了专业的技术之外,还经常在现场加班到深夜,客户反馈也是有口皆碑。

最后我想说,艺术和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关键,艺术让人类想象、科学让人类实现。天宫一号就是对嫦娥奔月这一美好想象的科学实现。那么,客户和技术就是推动我们成为基础架构领导者的关键,以技术为核心,以客户为核心,成就客户,成就自我。

最后我在重申我的论点: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中国开放基础架构的领导者!

我们的使命是:让 IT 基础架构成为企业生长所需的水和电!

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以技术为核心。打造高效率的客户服务团队,以及打造具有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工程师团队。

参考文章

https://wiki.mbalib.com/wiki/%E6%96%87%E5%8C%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