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不是写了一篇文章吗?

读书记不住怎么办?读了就忘,我还要继续读书吗?

然后评论区可以说是金句不断,各种精辟留言。比如:

小丑拜龙王说:每次吃完饭后过会又饿了,还有必要吃下次的嘛?

General 说:就好比吃菜一样,不会记清吃过多少菜了,但是已经消化了深入骨髓。

其实,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吃完饭之后,身体会消化,会吸引,这些动作,我们外在可能感知不到,却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力。

读书亦是如此,我们读了书籍,大脑其实进行了记忆,只不过是存起来了,只有被触发或者产品连接的时候才会被唤醒。并不是我们忘了,是我们感觉忘了,这些都是大脑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其实知识早已经深入大脑。

而且,我感觉对于读书和学习这件事,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认知。

因为:知道知识在哪儿,比知道知识是什么更重要。

认知方式的改变:调用知识而非记忆知识。

我最近在读古典老师的书籍,古典老师在《跃迁》一书中说:“今天知识有多容易获得?举个例子,我住在清华大学附近,从我家到最近的书店步行大概要 30 分钟,而我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查阅同一本书,大概只用 5 秒钟。5 秒和 30 分钟的区别,就是这 20 年来信息调取速度的差距 ——360 倍。

这样快的调取速度,使我非要记住某个知识点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 我只需要记关键词,而不是具体内容,这样能让我的记忆量变大很多。但与此同时,我的大脑的另一个部件 “工作内存”,也代表着我的理解能力,却在这 20 年里没有什么改变。这让我用一种新的方式学习和记忆。

我的认知方式逐渐转换成调用知识,而不再是记忆知识。

其实,想象就是这么个道理。

比如,我们程序员编程就是如此啊。

编程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函数,这么多的 API ,这么多的接口和事件,这么多的算法,这么多的关键字,我们肯定都记不住啊,我们只能记住自己常用的那些方法。

但是,我们知道去哪里查询技术文档,我们知道在用到对应的方法的时候,知道去哪里查询?一个 View 视图,它有哪些属性,如何重写里面的方法,我们可能记不住它到底有多少方法和属性,但是我们知道去文档中查 View ,然后找到属性和方法,去查询,然后根据文档中不同的方法代表不同的功能去继承 View ,重写里面的事件。

其实,这就是学习的技巧,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死记硬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工具越来越丰富,获取知识和管理知识越来越方便,我们的认知方式应该转变一下,我们不需要记忆知识,学会调用知识,你就能够比别人效率更高,掌握更多的知识。

如果我们的学习方法未来还要靠死记硬背,放着这么多好用的知识管理工具不用,多可惜,你效率得多低?你就会被利用工具的人所超越,甚至降维打击,另外最重要的是我们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