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白话解读 18章 画策

无产阶级的救兵 自动化运维

本篇主要讲治理国家的策略,法律体现阶级意志,商鞅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张和利益要求,主张“刑无等级”、“不赦不宥”平等思想,挑战“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对中国中央集权法律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中描述了商鞅心中不徇私情、明察秋毫的明君形象。

昔者昊英之世,以代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者,时异也。


白话解读:过去昊英氏统治的上古时代,鼓励人民砍树捕杀野兽,那是因为当时民众少,自然资源丰富,遍地的原始森林、野兽,伐木杀兽是拓展生存空间。到了黄帝治理天下时政策变了,不让人们捕杀幼小的野兽,不让人们吃鸟蛋,官吏没有供自己使唤的奴仆,死了不能用棺材埋葬。昊英、黄帝做的事不一样,却都称王于天下,这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昊英不是人名,而是一个氏族的名称,是伏羲氏族的一个重要支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三皇上古时代。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义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


白话解读:神农治理天下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使用刑法和政令而天下安定,不发起战争不用强力手段,就能称王天下。神农以后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价值产生,人口繁盛,必然产生了私有制,于是人们开始以强凌弱,大氏族靠人多势重欺压小氏族,因此黄帝制定了关于君臣和上下级之间的道德准则,父、子,兄弟间的礼仪,夫妻之间的婚配原则,对不守规矩的人和部落,对内使用刑罚,对外用军队征伐不守规矩的氏族,同样是因为时代变了。

由此观之,神农非高于黄帝也,然其名尊者,以适于时也。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白话解读:由此看来神农并不是比黄帝高明,可是他的名声却很高,这是因为他顺应了时代变化。因此用战争消灭战争,维持世界和平,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用杀人避免更多的人被杀害,虽然杀了人也是可以的;用刑罚消灭刑罚(严刑峻法使人不敢犯罪),虽然加重刑事罚也是可以的。

可能有人觉得商鞅无情,但考虑战国时期,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诸侯间大大小小的战争频发,战争不是你想不打就不打,要不再出现战争,一个可能性是,出现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把其他小国都吞并掉,实行中央集权制,就像电影《英雄》里一样;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形成几个大国战略平衡点上,但这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平衡,一旦新因素加入或者此消彼长,平衡就会被破坏掉。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白话解读:过去能控制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能够战胜强敌的人也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的人。

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治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


白话解读:因此制服民众的根本在于治理好人民,就像冶炼工人对黄金冶炼过程的控制,制陶工人对泥土的使用一样。如果缺乏对民众的控制力那民众就像飞鸟和野兽,靠什么能管理控制他们呢?管理人民的根本方式是实行法治。

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白话解读: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是用厉行法治来管理民众,君主的名分和地盘就都稳固了。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


白话解读:君主的名望越来越尊贵,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广阔,最后称王于天下,什么缘故呢?名望越来越低微,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甚至最后国亡断嗣,又是什么原因呢?不过是因战败罢了。

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


白话解读:不打胜仗而称王天下的国家,不打败仗而灭亡的国家,这是古今也未曾有过的。民众作战勇敢,打仗就会获胜,反之则会失败。

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


白话解读:能让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勇敢;不能使民众专心作战的君主,民众打仗就不勇敢。圣明的君王看到称王天下的功业在于武德昌盛,所以会要求全国的民众都来参与到耕战的军事体系中。进入一个国家,看他治理得怎样就看他的军队怎么样,他的军队如果被充分运用,国家就强大。

奚以知民之见用者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白话解读:凭什么知道民众愿意被君主利用呢?那就是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如果民众看见打仗就像饥饿的狼看见了肉一样,那么民众就被使用了。

人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都可以充分利用,聪明人既可以利用人的善恶两面,既可以通过教化民众而启发他们的良知和善念,也可以利用人的弱点和缺陷,通过助长人的自私和贪婪,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


白话解读:凡是战争,都会有牺牲,所以民众是讨厌作战的,如果君主能让民众喜欢去打仗,就称王天下。

主要就是利用人的善恶两面,要么让他理解战斗的意义,要么利用其贪婪等本性。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史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生。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白话解读:强国的民众,父亲送他的儿子去当兵,哥哥送他的弟弟去当兵,妻子送她的丈夫去当兵,他们都说:‘不能得到敌人的首级不要回来!’又说:‘不遵守法律,违抗了命令,你死,我也得死,乡里会治我们的罪。你在军队中没有地方逃,就是跑回家,我们要搬迁因为户籍严格管控,也没有地方可去。’军队的管理办法是将五个人编成一伍,实行连坐,用标记来区分他们,用军令来束缚他们。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不作战打胜仗就没办法生存。所以三军的将士从令如流,就是战死也不后退。”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


白话解读:国家治理混乱,不是因为它的法度混乱,也不是因为法度不好用。国家都有法律,但却没有保证法律一定能得到遵循的办法。

这句话很多领导引用过


商鞅很务实,重视法律的落实实施。是有丰富社会阅历的人。现在一些老板,四处听课,想迅速成功,比如现在说的狼性、996,但是不舍得给肉,想让自己的利益不变的前提下,让员工不计个人得失,发挥聪明才智?可能么?把一些理论照搬到自己的公司,可是他们听到的是普遍性问题,直接照搬到自己公司,怎么能管用呢,而且这种老板执行力一般偏弱,就是把公司的管理规定弄得满墙,都没有用,执行力才是关键。

国皆有禁奸邪、刑盗贼之法,而无使奸邪、盗贼必得之法,为奸邪、盗贼者死刑,而奸邪、盗贼不止者,不必得。


白话解读:国家虽有禁止邪恶犯罪,对盗贼处以刑法的法令,但却没有使邪恶、盗贼一定能捕获的办法。作邪恶之事、偷盗的人要处死刑,可是犯奸、偷盗的现象却不断发生,这是由于做了坏事不一定能被发现并抓住。

必得而尚有奸邪、盗贼者,刑轻也,刑轻者,不得诛也;必得者,刑者众也。


白话解读:就是一定能抓住却仍有邪恶、偷盗的事发生,这是因为刑法轻的原因。刑法轻,够不上死罪犯法的人不害怕,起不到警示作用;并且假如都能捕获,受刑罚处治的人就多了,可能会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白话解读: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只处罚不守法的人,不奖赏善良而守法的民众,因此,不用刑罚民众也善良守法。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赏善之不可也,犹赏不盗。


白话解读:不用刑罚民众,是因为采用的重刑。刑罚重,民众不敢触犯刑法,因此也就没有刑罚;民众没有谁敢做不该做的事,这时全国的民众都守法。因此,不奖赏守法的良善人而民众都善良。不可以奖赏善良的人,就像不能奖赏盗贼一样。

故善治者,使跖可信,而况伯夷乎?不能治者,使伯夷可疑,而况跖乎?势不能为奸,虽跖可信也;势得为奸,虽伯夷可疑也。


白话解读: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能使像跖一样的人变得诚实可信,而何况像伯夷这样的人了?不会治理国家的人,即使是像伯夷一样的高洁之士变得行为可疑,更何况跖了?假如形势使人不能做坏事,即使是跖一样的人也可以信赖;假如形势能让人做坏事,即使是伯夷一样的高洁的人也会变得行为可疑。

跖(zhí):人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强盗首领,因贪婪著称。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他与弟弟叔齐互相推让君位,逃到周地,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他们发誓不吃周的粟米,隐居在首阳山,采山菜为食,最后饿死。古代把他们奉为德行高尚的典范。

由于人都有自私本性,商鞅认为只要严刑峻法,民众就不敢违抗;法度不够严厉,民众就会作恶。可是,如果执法的人也是普通人,如果他们违法的话,谁去制裁他们?政策定了,执行的人就是主要问题。

国或重治,或重乱。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


白话解读:国家或者是治理的更好,或者是治理的更乱。英明的君主处在国君的地位上,它所选用的人一定有贤德的才能,那么法令便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法令掌握在贤德的人手中,那么法度就能在下面实行,不贤德的人就不敢做坏事,这就叫治上加治。

不明主在上,所举必不肖,国无明法,不肖者敢为非,是谓重乱。兵或重强。或重弱,民固欲战,又不得不战,是谓重强。同固不欲战,又得无战,是谓重弱。


白话解读:不英明的君主在位,他所选用的一定都是不贤德的人,国家就不会有严明的法令,不贤德的人就敢做坏事,这就叫乱上加乱。军队或者是强上加强,或者是弱上加弱,民众本来想要打仗,又不能不去打仗,那就只能内耗私斗,这就叫弱上加弱,即更弱。

明主不滥富贵其臣。所谓富者,非粟米珠玉也?所谓贵者,非爵位官职也?废法作私爵禄之,富贵。


白话解读:英明的国君不能毫无节制地使他的臣子们富贵。所说的富,不就是指的粮食珠玉吗?所说的贵,不就是指的爵位官职吗?废弃法律变成纯凭借君主个人好恶做主,赐给臣子爵位和俸禄,那么臣子们便富贵了。

其实这里商鞅反对的是凭耕战的功劳和能力之外获得富贵。

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也。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虽众,不敢胜其主;虽民至亿万之数,县重赏而民不敢争,行罚而民不敢怨者,法也。


白话解读:一般说来,君主的品德行为不是高于所有的人,智慧也不是都能超出所有的人,勇敢、力量也不是超出所有的人。可是,民众即使有不寻常的智慧,也不敢犯上作乱,谋求君主的地位;有勇敢和力量,也不敢弑杀君主;即使民众人数多,也不敢凌驾在他的君主之上;即使民众的人数达到亿万人的数目,可是,只要君主摆出优厚的奖赏而民众也不敢随便争抢,实行刑罚而民众也不敢怨恨,这是因为有了法度。

国乱者,民多私义;兵弱者,民多私勇。则削国之所以取爵禄者多涂;亡国之欲,贱爵轻禄。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


白话解读:国家混乱,是由于民众多考虑个人之间的情义;军队的力量弱,是因为民众多追求个人间的斗勇。那么在实力削弱的国家获取爵位、俸禄的途径就有许多;使国家灭亡的风气,是因为民众看不起爵位,轻视俸禄。不劳动有饭吃,没战功却得到荣誉,没有爵位照样尊贵,没有俸禄和国家赏赐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有威风号令乡里的,这就叫做奸民。

所谓“治主无忠臣,慈父无孝子”,欲无善言,皆以法相司也,命相正也。不能独为非,而莫与人为非。


白话解读:所说的“善于治国的君主身边没有忠臣,慈爱的父亲身边没有孝顺的儿子”,这是因为英明的君主不想听好听的恭维话,都使用法律使大臣互相监督,用命令让大臣互相纠正。这样的话,臣民们就不能单独做坏事,也不能同别人一块做坏事。

治主能够让大家按照统一法律规则行事,在行为上自然就无忠奸之分了,只有按不按法律办事的区别,这样的法制规则杜绝了个人欲望的泛滥,杜绝了个人为所欲为的行为。

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


白话解读:所说的富有,靠的是开源节流。穿衣有限制,吃的喝的都有节制,那么支出的就少。妇女在家中尽量做自己该做的事,男人在外面做自己该做的事,那么收入就多。

所谓明者,无所不见,则群臣不敢为奸,百姓不敢为非。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无下治。


白话解读:所说的英明君主,是指君主没有什么地方看不到,那么大臣就不敢做不该做的事,民众就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君主坐在安适的床上,听着弦乐器和管乐器奏出的乐曲,而天下便治理好了。

达到这种状态是很难的,君主应该有绝对的权威,以及对军队和管理体系有绝对掌控,建立健全了一套完善的监督考察纠错机制,否则只能是被架空。

这里面大概率夹杂着商鞅的私货,想要法令推行,单凭君主个人支持是不够的,人是善变的,并且还有换代问题。要塑造一个考法律获益的官僚基本盘,任谁做君主都离不开他们。

所谓明者,使众不得不为。


白话解读:所说的英明君主,它能使民众不能不按法令去做事。

所谓强者,天下胜。天下胜,是故合力。是以勇强不敢为暴,圣知不敢为诈而虚用;兼天下之众,莫敢不为其所好而辟其所恶。


白话解读:所说的强大君主,使治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因此才能聚合天下人的力量。

所以强悍的人不敢暴乱,圣明聪慧的人不敢做欺诈的事,并凭借空洞的说教被君主选用;拥有全天下的人,没有谁敢不做君主所喜欢的事,而回避君主所讨厌的。

所谓强者,使勇力不得不为己用。其志足,天下益之;不足,天下说之。


白话解读:所说强大的君主,使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为自己所用。他王天下,天下的人都愿意辅佐他;他的理想如暂时不能实现,天下的人也会追随他。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


白话解读:自己没能力而依靠天下的人,天下的人就会抛弃他;自己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得到天下。

内因是决定条件,内因决定外因

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白话解读:要想得到天下,先要修养自己而得民心;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先要战胜自己的弱点。

圣人知必然之理、必为之时势,故为必治之政,战必勇之民,行必听之令。是以兵出而无敌,令行而天下服从。


白话解读:圣人懂得万事万物的必然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所以就制定出必然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政策,使用必定会勇于取胜的民众去作战,推行必定会被民众听从的法令。所以,一旦出兵打仗,就能天下无敌;一旦下达政令,就让人人都能服从。

黄鹄之飞,一举千里,有必飞之备也;丽丽、巨巨,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


白话解读:天鹅飞翔,一飞就是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备了一定能飞这么远的翅膀;丽丽巨巨这样的好马,一天能跑上千里,这是因为它具备了一定能跑这么远的本领。老虎、豹子、黑熊、黄熊,凶猛无敌,因为它们具备了一定能够战胜其他野兽的条件。圣人因为能够发现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措施,懂得万事万物的必然规律,所以他制服民众就像利用地势的高低来控制水流一样容易,也像利用干燥和潮湿两种特征来控制火势一样简单。

因势利导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法家注重“势”,追求法治的普遍法和必然性,但是容易走向极端和绝对,往往因为过分迷信强势和威权而忽视其他因素,被一些假象所蒙蔽,盲目乐观,唯我独尊,一意孤行,以至于在政治中走向专制与独裁。

圣人见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湿制火。


白话解读:圣人能发现社会本当如此发展的政治准则,明白社会一定那样发展的规律,所以他统治民众,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势控制水流一样,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湿来控制火一样。

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白话解读:所以说,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因此,懂得仁慈、道义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

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


白话解读:圣人有让天下人必信的诚信品德,又具有让天下人不能不诚信的法律。

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


白话解读:这里所说的道义,是说作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儿子一定有孝心,长幼之间有礼节,男女之间要有别。如果不合乎道义,就是饿死也不能苟且吃饭,死了也不能苟且偷生。

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白话解读:这些不过是有法律国家的平常之事。因此,圣明的帝王不重视道义而重视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贯彻执行,那就可以了。

商鞅坚信通过法治措施可以控制一切,而不相信道德的教化作用。单纯用法律手段强制别人遵从,容易反弹,难以长久,还是要辅之以教化。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