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的真快,2020这个特殊的一年也即将过去一半。  而我,也即将迎来自己 “ 40+ ” 的生日。 人到了这个年纪,似乎特别容易怀旧,回过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一路走来,虽然谈不上非常顺利,但也是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 先做个简单自我介绍吧,我叫陆晓松,一个在供应链领域耕耘超过 15 年的快消品行业老兵。 留过学、非名校,也算是一个海归,曾经在海外和本土的不同类型公司工作多年。 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参加唐韧老师在星球里开设的《用产品思维学写作》训练营的结课作业,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故事。 01少年的我 我出生在上海,不到一岁就被带去离家千里之外的一个小县城,江西贵溪。      年近40岁,深耕供应链15年,一个非主流海归的求学和职场路_供应链       在那里,我渡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从小学到高中,成绩基本属于波澜不惊,没有特别好,但也不算掉队的那种。 到了高考那一年,感谢政策的惠顾和自己的努力,最终能够进到一所上海本地的 211 院校,学习一个还不错的专业,电子信息。 大学生活的前三年,基本上是寝室和自习室之间的两点一线生活。 到了大四这年,随着毕业的临近以及就业压力,毅然做了考研的决定。虽然努力过了,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拿手的专业课马失前蹄。 考研失败了,但是不断尝试,挑战自我的萌芽开始生根落地。02青年的我 离开学校踏上社会,从最初的充满迷茫,到选择回炉深造,又是一次人生的主动求变。 千禧年,我终于毕业了,第一次成为社会人的我其实有一些茫然。 我们那个时代没有就业指导,找工作全凭运气。 毕业那年,行业不太景气,又没什么工作经验,所以但凡有公司录用也就去了。 我的第一家公司是做“寻呼机”服务的公司,这里科普一下什么是“寻呼机”,相信很多年轻读者压根都没听过。 简单来说,寻呼机就是一种用来接受信息的终端,但是屏幕只有拇指一般大小,而且只能接收文字信息。 而我的工作职责是负责搭建基站,说白了就是去大楼楼顶装天线,调试设备。 书本的知识在这里基本用不上,都是些体力活,还有就是研究设备的操作手册。因为年轻,又是第一份工作,每天都能接触一些新的东西,所以并不觉得累或者枯燥。 都知道,寻呼行业在那之后就日薄西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也和我的第一份工说了再见。 回想起来,第一份工作经历虽不算完美,但是毕竟迈出了职场新人的第一步。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先就业,再择业,迈出第一步总比原地不动要好。  年近40岁,深耕供应链15年,一个非主流海归的求学和职场路_供应链_02        离开了寻呼机公司后,下一站是一家大国企和另外一家民营的合资公司。 这是一份看得到老的工作,工作几年后,我开始慢慢思考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职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父亲生意伙伴的建议下,萌发了留学的念头。 骨子里的我是一个不安分,爱折腾,敢于尝试的人,这次的决定彻底改变了我后来的生活轨迹和职业方向。 03留学的我 我选择留学的国家是新西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由于自己的托福成绩不错,毫无悬念的拿下了心仪的学校offer,在 25 岁时开始了一个人的留学生活。 在读研的两年间,是一次对自己体力和脑力考验的两年。出国前英语还算不错,但是上课用英文交流,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一个学期几乎差点挂科,第二个学期,我托亲戚从国内寄了教材和录音笔,把老师的上课内容反复听,课本反复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咸鱼翻身。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从第一学期的 C+ 一下子提高到了 A。 勤能补拙,这其中付出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要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有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你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留学后后的第二年,我遇到了本科时候一样的抉择,读博还是工作。 当时我的导师认为我可以继续读博,我也曾动心过,找家里人也聊过,最终还是遵从内心,放弃了读博。 国内大学毕业,没人指导。来到国外,更没人管,一切靠自己。 一场考验意志力的持久战开始了,经过 N 个月的漫长等待和不懈努力,工作机会来了。 一旦认准一个方向尝试,不要轻易言败,再坚持一下,最好的未来肯定在不远处。 接下来顺风顺水的三年工作,自己已经很适应那样的节奏和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按理说,安居乐业,长久的待下来是一个和好的选择。  年近40岁,深耕供应链15年,一个非主流海归的求学和职场路_供应链_03      此刻不安分的我又开始蠢蠢欲动,虽然在这里的一切都好,生活安逸,压力不大,可是一成不变的生活,甚至可以看得到退休时候的自己,总想来一些改变。 我的第一个改变,逐步实现了职场转型,从单纯的设计工作转型成供应链,奠定了以后职场的方向。这次的改变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是兴趣所在。 第二个改变,回国发展,考虑到自己年龄不算太大,又有了海外经验,英文还算不错,这样的经历可能在国外不算什么,可是去到自己国家,那就是优势。 所以,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再次做出一个大胆的尝试,回国发展。在新西兰留学和工作的五年,是充满挑战和收获满满的五年,完成了深造,积累了经验,实现了职场初步转型。 04职场的我 回国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断修炼内心,逐步成长的一段崎岖路。道路曲折但是充满了各种风景。 回国的那年,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想象着在大公司漂亮的办公室里,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 可是,那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自己的希望彻底打了水漂。 因为金融危机,我被裁员了,在当时看来,也许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现在看来未尝不是一个经验教训。 主动放弃安逸的环境,转而尝试一个新的机会,刚开始总会遇到挫折,这次挫折是很好的一课,让自己变得更加务实和平和。 被裁后的我花了一些时间找到了下一份工作,虽然薪水不怎么高,但是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我潜心的学习新知识,始终抱着一种空杯心态,为的是多积累行业知识,了解国情。 之后,通过自己申请和猎头推荐,曾经先后在一家曾经的美资超级巨无霸 IT 公司、一家享誉全球的美国运动品牌、还有一家业内领先的美国户外运动服饰品牌和一家奢侈品电商工作过。 年近40岁,深耕供应链15年,一个非主流海归的求学和职场路_供应链_04        经过一番打拼,现在我在美资的咨询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我从事的都是供应链相关的工作内容,从IT行业到耐用消费品,到运动服装,还有奢侈品,接触不同的行业让我对与供应链在不同行业的运作方式和规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能够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公司工作,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幸运。 我从这些公司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的知识,了解了不同行业的运作规律,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让自己在工作中有了很多的积淀,这些都是一生的财富。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我的结果。人无法保证每一次的尝试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放弃尝试,安于现状,那么将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 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一直在变,看准机会,伺机而动,总结每一次的得失,这样会有更加精彩和有趣的人生。  05中年的我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是应该沉淀一些东西了。这十几年的职场路,有过高光的时刻,也踩过不少坑。 回想自己回国后从IT产业转行到耐用消费品行业的艰难转型,有一些心得体会愿意和大家分享。 那次的选择算是一次负气出走,因为没有成功的竞聘成为部门经理而选择了离开。 而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期间经历了各种水土不服。两个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消费品有很强的季节性,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都要前后看多个季节,而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特殊的阶段,而偏偏在那时还穿插了MBA复习迎考。水土不服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可能还会作出跳槽的选择,理由是行业本身的发展前途决定的。 从夕阳产业,低利润行业去到高利润的朝阳产业,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是在跨行业之前,最好能够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想一想对方为什么愿意雇佣一个完全没有行业经验的人来做这份工作。 另外一点是要充分的学习新的行业的知识,在实践中学,和老板学,和员工学,这个过程其实是很煎熬的。需要放弃很多东西,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陌生的知识。 还有一个切身体会,那就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在同一时间去处理多个重要的事情,善用自己的精力。 就像我之前那样,去到陌生行业一切从零开始,而同时又要忙着准备MBA考试。 什么都想要,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年近40岁,深耕供应链15年,一个非主流海归的求学和职场路_供应链_05       结语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会去哪里,去什么公司和行业,哪个城市和国家。可是我还是依然会去谨慎尝试一些新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最后用《阿甘正传》里的一句经典台词结束今天的文章:“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最后,也感谢唐韧老师在星球里开设的写作训练营,课程很干货,让我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剖析。也因此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与各位共勉! 年近40岁,深耕供应链15年,一个非主流海归的求学和职场路_供应链_06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