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丰巢快递柜收费的事挺热闹,不过在我看来,丰巢只是上了一道菜。

 

至于饭局的目的,其实就是决定由谁来买单。

 

如果你还不了解,可以先看下这个官方说明。

 

丰巢只是上菜的,用户才是买单方_丰巢

 

简单说,原本免费存快递的丰巢柜要向用户收费了,但大部分用户不干。

 

都免费用了这么久了,突然要收费搞会员,白嫖党怎么可能心甘情愿。

 

事后,一个名叫中环花苑的小区物业代表业主发了一篇反对文章成为爆款。

 

逻辑清晰、有理有据、言辞凿凿,不乏专业理论和术语。

 

说实话,我谨慎怀疑这篇文章是小区物业借势炒作把自己举高高。

 

从行文方式可以看出,出自专业人士手笔。而且从放出留言的倾向性以及回复来判断,都是为了佐证他们的说法。

 

不过,写文和筛留言的可能是两拨人,这种留言都能置顶,无不让我怀疑他们的判断力。

 

丰巢只是上菜的,用户才是买单方_丰巢_02

 

同样是广告,在分众传媒投放和丰巢投放,逻辑显然是不一样的。

 

前面分析这么透彻,怎么到这里就突然垮掉了呢?

 

为民发声是最能博得大众好感的一种方式,至少,这个小区的居民会以此为豪。

 

从 ROI 的角度看,该小区这波操作,稳赚不赔!

 

至于能切实解决多少用户问题,这是另一个话题。

 

 

01

 

丰巢事件牵涉了多个需求方,从需求的角度去分析这件事,不难发现,这就是一场利益驱动下的需求博弈。

 

如果你仔细回忆,类似的事情之前也发生过,只不过是在另外的行业。

 

抛开网上各种情绪的讨论,这件事的主要需求方包括了普通用户、快递小哥、丰巢、快递公司、小区物业。

 

当然,丰巢背后也是有利益集团的,其实就是各大快递公司,据说顺丰是大股东。

 

虽然用户反对丰巢收费,但反感的其实并不是收费这个行为,而是在快递小哥不告知的情况下就将快递放到丰巢柜从而产生费用。

 

也就是说,快递小哥替用户做了决策并产生费用,然后还得用户买单。

 

基于这个关键诉求,中环花苑在其公众号的调研问卷就有点误导选民的意思了。

 

丰巢只是上菜的,用户才是买单方_丰巢_03

 

说实话,按照这个收费或者会员,我个人还是能接受的,前提是放入前征得我的同意。

 

因为我以前丢过快递,所以宁愿用这点价格去换取一个安心,尤其是贵重物品。

 

而这个调研的第一项用了「无所谓不差钱」这种明显带有贬义倾向性的描述,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客观性。

 

这种只讲对错的调研,没任何价值。

 

因为反应不出事实,只能调动情绪。

 

要知道,群体情绪是最容易影响且被调动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不理智的。

 

关于这一点,《乌合之众》里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

 

说实话,就算真的「顺应民意」把丰巢撤了,我认为大概率情况下会引发新的问题。

 

最直接的,丢件!

 

为了省这几块钱,把价值上百上千的快递放在消防栓或者门口,换谁也会觉得有了丰巢更好。

 

所以,对于用户的核心诉求,那就是在一定场景下,有了会更好。

 

那如果没有呢?

 

从用户角度会觉得,我付了快递费,而且地址写的也是家里,那快递员就有义务把快递送到家里。

 

就算不在家,也可以二次上门。

 

关于二次上门,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需求方,快递小哥。

 

 

02

 

快递小哥是计件收入的,直接投递并顺利签收的情况下,效率决定于快递小哥的速度和投递策略。

 

比如跑腿快,比如对小区地形和路线熟悉,能做出最优的上门策略。

 

如果因为用户不在家而形成的二次上门,无疑是会影响快递小哥效率的。

 

简单说,原本一份力能赚到的钱需要出两份力。

 

对快递小哥而言,这笔生意是很不划算的。

 

所以,丰巢快递柜除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外,更主要的是满足了快递小哥的需求。

 

因为一对多(逐个上门)和一对一(统一放丰巢)的效率差别是很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快递小哥愿意为丰巢付费的原因,按照大中小三种格子型号,分别向快递员收费 0.45 元、0.4 元和 0.35 元。

 

快递小哥自己肯定也有一本账,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么做肯定比一对多上门更划算。

 

在不向用户收费的情况下直接放丰巢柜,用户意见可能没那么大,毕竟对用户免费。

 

但一旦收费,在不经过用户同意就放,那差别就大了。虽然快递员这一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就是企业在中间起到的调整作用。

 

所以,第三个需求方就是丰巢。

 

 

03

 

如果新增了向用户收费,那丰巢就实现了多方收费的目的,用户、快递员、小区。

 

按照丰巢自己的说法,目前仍然是亏损状态,但如果把扩张也算进来,其实有点类似京东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

 

未来,规模效应出来且扩张部分的成本降低后,只要维护成本可控,丰巢本身是有盈利能力的。

 

至于丰巢这一波操作,我总觉得醉翁之意不在酒。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在现状下,他们最直接的做法显然是直接把面向快递员收费的 C 端模式升级为面向快递企业的 B 端模式。

 

让快递企业通过打包方式采购丰巢的服务,这比赚快递员的辛苦钱和零散钱要来的更直接,也更稳定。

 

或许,丰巢做过这种努力,但显然快递企业也不干。

 

那么,从丰巢的角度,就只能转而向另一个 C 端收费,那就是用户。

 

你想啊,得罪谁最能引起轩然大波?

 

当然是海量的用户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而且 12 小时的设置也是个有意思的点,常规思维下,24 小时更合理。

 

或许,丰巢也是为后续的利益博弈预留出一部分讨论空间。

 

再不济,将 12 小时升级为 24 小时,用户反倒接受了,觉得真良心,俨然忘了收费这事。

 

这种操作,跟某普针对疫情转移国内视线甩锅是一样的。

 

所以,向用户收费激发民愤,然后转而给快递小哥背后的快递公司施压。

 

要知道,再增加快递小哥的收费是不现实。

 

因为收费增加,快递小哥另可选择一对多的投递方式,因为他们的可选空间很少。

 

只能用时间和多跑腿换成本,毕竟是为了生活。

 

通过向用户收费,绕开快递小哥,最终将成本转嫁到快递公司,让快递公司直接来支付这笔费用,就成了丰巢的可能性目的。

 

但是快递公司也不傻,大家都是出来赚钱的,最终赚的还是消费者的钱。

 

于是,如果这波操作成功了,快递公司承担这部分成本(本来丰巢的背后也是他们)。

 

最终,还是会转嫁给消费者。

 

比如,适当提高快递费用,进而把矛盾转化给商家,商家为了维持用户体验,可能会把这部分增量转嫁到商品价格上。

 

所以,来回一腾挪,羊毛出在羊身上。

 

不管怎么说,资本家想薅羊毛,有的是办法。

 

 

写在最后

 

当一个需求已经成了习惯,且这个习惯能产生商业空间,资本家是不会放弃逐利机会的。

 

实际情况是,丰巢的市占率超过了 70%,商业世界中的垄断一旦形成,弱势的都是消费者。

 

就算起初会有阵痛,但消费者的记忆总是短暂的。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互联网服务起初的免费模式,最终都转向了收费。

 

开始有人骂,骂着骂着,大家就都习惯了。

 

以至于后来的用户,本能的把这个当成是可接受的现状。

 

商业不是公益,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如果用户确实享受到了等值或超值的服务,也不是不可接受付费。

 

但是,一切建立在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平衡上,这个平衡点的拿捏,往往是最有挑战的。

 

并且,这个平衡点永远无法达到均衡态,只会持续动态变化。

 

大家只是基于各自需求在利益的世界里相互博弈。

 

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永远不是单向和片面的,逐利,在商业社会里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动机。

 

丰巢只是上菜的,饭局还在进行中。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用户才是最终买单方。

 

丰巢只是上菜的,用户才是买单方_丰巢_04

··················END··················

 

你好,我是唐韧!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

 

写过代码、做过产品、出过一本书,在创业公司厮杀过,也在大厂服役过,如今是一个自由职业者。

 

爱跑步、喜欢车、主要跟文字打交道,在这里记录自己想表达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