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约数、素数、合数(第一章)​​
  • ​​素因数分解(第一章、第二章)​​
  • ​​盈数、亏数、完满数(第二章)​​
  • ​​亲和数​​
  • ​​斐波那契数列(第三章、第五章)​​
  • ​​费马小定理、伪素数、卡迈克尔数(第六章)​​
  • ​​素数的生成算式(第六章)​​
  • ​​卡布列克数(第七章)​​
  • ​​三角数(第七章)​​
  • ​​走马灯数(第八章)​​
  • ​​梅森数、梅森素数(第八章、第九章)​​
  • ​​毕达哥拉斯素数(第九章)​​
  • ​​卢卡斯数列(第十章)​​
  • ​​角谷猜想(Collatz猜想)(第十二章)​​

约数、素数、合数(第一章)

若正整数 \(b\) 可以整除正整数 \(a\),即 \(a\) 除以 \(b\) 的余数为 \(0\),则称 \(b\) 为 \(a\) 的约数。例如,\(3\) 能整除 \(6\),所以 \(3\) 就是 \(6\) 的约数。因为所有的数都可以被 \(1\) 和它本身整除,所以任意数都包括 \(1\)

除了 \(1\) 和它本身外不再有其它约数,但大于 \(1\) 的自然数叫做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有 \(2, 3, 5, 7, 11, 13, \ldots\)。

不是 \(1\)

素因数分解(第一章、第二章)

把一个合数用素数相乘的形式来表示的方法,就叫做素因数分解。例如 \(78620\) 可以表示为 \(2 \times 2 \times 5 \times 7 \times 13 \times 43\),这就是对 \(78260\)

”短除法”是一种分解素因数的方法,即从最小的素数 \(2\)

除短除法外,分解素因数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但目前仍未找到快速分解大数的素因子的方法。所以这类复杂的大数的素因数分解常用语信息加密等。

盈数、亏数、完满数(第二章)

若一个数除去本身以外的所有月数之和大于其本身,那么该数称为盈数。\(12\) ”除去本身以外的约数” 是 \(1, 2, 3, 4, 6\),它们的和为 \(16\),大于 \(12\),所以 \(12\)

若一个数除去本身以外的所有月数之和小于其本身,那么该数称为亏数。\(15\) ”除去本身以外的约数” 有 \(1, 3, 5\),它们的和为 \(9\),小于 \(15\),故 \(15\)

若一个数除去本身以外的所有月数之和恰好等于其本身,那么该数称为完满数。最小的完满数是 \(6\)(\(6\) 除去本身以外的约数有 \(1, 2, 3\),这三个约数之和恰好等于 \(6\))。

亲和数

如果两个正整数,一方 ”除去本身以外的全部月数之和” 正好等于另一方,且反之也成立的话,我们把这两个正整数称为一对亲和数。最小的一对亲和数是 \(220\) 和 \(284\)。\(220\) 除去本身以外的所有约数之和为 \(1+2+4+5+10+11+20+22+44+55+110=284\),\(284\) 除去本身以外的所有约数之和为 \(1+2+4+71+142=220\)。

斐波那契数列(第三章、第五章)

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是 \(1, 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ldots\)

如上所述,左边第三项 \(2\) 是左边第一项 \(1\) 和第二项 \(1\) 之和;第四项 \(3\) 是第二项 \(1\) 和第三项 \(2\)

斐波那契数列十分有意思。例如,花朵的花瓣数等自然界中常见的数,也符合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而且,任何正整数都可以表示为若干个不连续的斐波那契数之和,且表示方法是唯一的。这被称作齐肯多夫定理。

费马小定理、伪素数、卡迈克尔数(第六章)

假设正整数 \(a\) 与正整数 \(n\) 的公约数只有 \(1\)。

费马小定理如下所示。

若 \(n\) 为素数,\(a^{n-1} \equiv 1 (\text{ mod }n)\)

”\(a^{n-1} \equiv 1 (\text{ mod }n)\)” 表示 ”\(a^{n-1}\) 与 \(1\) 除以 \(n\) 的余数相同”,由此得出 ”\(a^{n-1}\) 除以 \(n\) 的余数为 \(1\)”。

费马小定理是用于判定是否为素数的定理之一。若想知道 \(n\) 是否为素数,可以选择 \(a\),计算出 \(a^{n-1}\),然后用得出的结果除以 \(n\),看余数是否为 \(1\)。如果 \(n\) 是素数,按照上述定理,余数必定为 \(1\)。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 \(n\) 不是素数,但对 \(n\) 取某一个或某几个 \(a\) 时,邓毅 \(a^{n-1} \equiv 1(\text{ mod } n)\) 都成立的情况。本作品中举出了 \(341\) 这个例子。假设 \(a\) 为 \(2\),用 \(2^{341-1}\) 即 \(2^{340}\) 除以 \(341\),余数为 \(1\)。故按照该定理 \(n = 341, a = 2\) 时,\(a^{n-1} \equiv 1 (\text{ mod } n)\) 成立。但是 \(341\) 是一个合数,可以分解为 \(11\) 和 \(31\),并非数数。我们把这样的事 \(n\)

要证明伪素数不是素数,可以通过随机选取多个 \(a\) 的方式,即取不同的 \(a\),按照上述方式对伪素数进行验证,找到余数不是 \(1\) 的情况。例如,对潜水伪素数 \(341\),取 \(3\) 作为 \(a\),然后用 \(3^{341-1}\) 即 \(3^{340}\) 除以 \(341\),计算出与舒适 \(56\),不是 \(1\)。由此可以确定 \(341\)

不过有些合数,无论用什么 \(a\) 去测试,\(a^{n-1} \equiv 1 (\text{ mod } n)\) 都成立(这意味着费马小定理的逆定理不成立),我们把这样的书叫做卡迈克尔数。我们无法使用费马小定理判断卡迈克尔数是否为素数。本作品中的 \(464052305161\)

素数的生成算式(第六章)

虽然现在我们仍未找到可以生成所有素数或者只生成素数的算式(函数),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能够生成绩哦度哦素数的算式,如 \(f(x) = x^2 - x + 41\)。当 \(x\) 的取值范围在 \(1\) 到 \(40\) 之间时,该算式的结果均为素数。
但 \(f(41) = 41^2 - 41 + 41 = 41^2\) 的结果很明显不是素数。如果 \(x\) 大于 \(41\),那么 \(f(x)\)

卡布列克数(第七章)

若某个正整数平方后,其结果可以从中间数位分成两个正整数,且这两个正整数之和恰好等于原始数,那么我们把这样的特殊数叫做卡布列克数。(平方后得到的数的位数为偶数,则从中间分成前后两个位数相同的数;平方后得到的数的位数为奇数,则前一个数的位数要比后一个数少一位。)

例:

  • \(45^2 = 2025\) \(\rightarrow\) 把 \(2025\) 分成 \(20\) 和 \(25\) \(\rightarrow\) \(20 + 25 = 45\)
  • \(297^2 = 88209\) \(\rightarrow\) 把 \(88209\) 分成 \(88\) 和 \(209\) \(\rightarrow\) \(88 + 209 = 297\)

三角数(第七章)

\(1, 3, 6, 10\) 等数量的点可以排列成三角形,这些数叫做三角数。所有正整数都可以表示为 \(3\)

走马灯数(第八章)

整数 \(142857\) 的 \(2\) 倍到 \(6\)

  • \(142857 \times 2 = 285714\)
  • \(142857 \times 3 = 428571\)
  • \(142857 \times 4 = 571428\)
  • \(142857 \times 5 = 714285\)
  • \(142857 \times 6 = 857142\)

不过,\(142857 \times 7 = 999999\)。

梅森数、梅森素数(第八章、第九章)

梅森数指可以表示为 \(2^n-1\) 的数,即比 \(2\) 的乘方小 \(1\) 的数。梅森数中的素数又称为梅森素数,如 \(3, 7, 31, 127, 8191\)

当 \(p\) 为素数,且 \(2^p-1\) 为梅森素数时,\(2^{p-1}(2^p-1)\)

毕达哥拉斯素数(第九章)

在素数中,存在无数可以用 \(4n+1\),即某数 \(n\) 的 \(4\) 倍加 \(1\) 表示的素数,我们将其称为毕达哥拉斯素数。毕达哥拉斯素数可以表示为 \(2\) 个平方数之和,即 \(a^2 + b^2\)(反之,若 \(a^2+b^2\) 是 \(2\)

例如,\(5\) 是可以表示为 \(4 \times 1 + 1\) 的毕达哥拉斯素数,\(5\) 也等于 \(1^2+2^2\)。下面再举几个其他的例子。

  • \(13\):\(4 \times 3 + 1\),\(2^2 + 3^2\)
  • \(17\):\(4 \times 4 + 1\),\(1^2 + 4^2\)
  • \(29\):\(4 \times 7 + 1\),\(2^2 + 5^2\)

卢卡斯数列(第十章)

卢卡斯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一样,后项均为前两项之和。但是斐波那契数列的前两项都为 \(1\),而卢卡斯数列的第二项是 \(3\)(另一种定义方式是,第一项是 \(2\),第二项是 \(1\),后面为 \(3,4,7, 11, \ldots\))

\(1, 3, 4, 7, 11, 18, 29, 47, 76, 123, \ldots\)

角谷猜想(Collatz猜想)(第十二章)

对于任意数进行如下操作:

  1. 偶数除以 \(2\);
  2. 奇数乘以 \(3\) 再加 \(1\)。

反复进行如上操作后,其最终结果为 \(1\),这就是角谷猜想(Collatz猜想)。该猜想是否对所有数都成立仍流贷证明,目前已证明,即使是很大的数,该假说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