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v6 地址架构Ipv6 分为单播(unicast),任(anycast),(multicast)地址。ipv6无广播地址。单播:为单接口定义。发送单播数据包即向指定地址的接口发送数据包任:为一接口定义。发送任数据包即在一指定的接口中向指定接口地址发送数据包。:为一接口定义。发送数据包即在一指定接口中向所有接口地址发送数据包。2 地址格式Ipv6 通常有三种地址表示
UDP播发送端:1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OException { 2 DatagramSocket socket = new DatagramSocket(); 3 //地址224.0.0.0——239.255.255.255 4 //其中224.0.0.0——224.0.
转载 2023-06-08 13:35:30
201阅读
MAC地址是以太网二层使用的一个48bit(6字节十六进制数)的地址,用来标识设备位置。MAC地址分成两部分,前24位是组织唯一标识符(OUI,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后24位由厂商自行分配。    MAC地址有单播、、广播之分。单播地址(unicast address)表示单一设备、节点,多地址或者地址(m
转载 2024-01-16 16:51:44
465阅读
  目前大多数操作系统和网络路由器均提供了功能,其将决定如何高效地将消息转移到各个主机。IP建立在UDP基础上,其比单播通信宽,但比广播通信要窄且目标更明确。将数据从一个主机发送给多个不同的主机,数据只传送到加入某个特定小组的客户端,这和公开会议相类似。节省带宽的做法:数据在每个路由干路上只有一个副本在传输,仅到达目的小组时才会进行复制分发。   大多数工作都由路由器完成,这
转载 2023-09-30 20:52:19
541阅读
UDP 通讯协议广播UDP广播发送端#include "myhead.h"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int udpsock; int ret; char sbuf[100]; //定义ipv4地址体变量存放需要绑定的ip和端口号 struct sockaddr_in bindaddr; bzer
1 前言    上文因为篇幅和特性的问题,我只写了单播和广播的实例程序,所以这篇主打UDP的程序实现和相关讲解。2 的特性   在上一篇文章中,给出了示意图,简单表示了的原理。UDP是主机之间 一对一 的通信模式,当多个客户端加入由一个地址定义的多之后,客户端向地址和端口发送的UDP数据报,内成员都可以接收到,其功能类似于QQ群。   播报文的目的地址使用
udp播报文的目的地址使用D类IP地址, D类地址不能出现在IP报文的源IP地址字段。单播数据传输过程中,一个数据包传输的路径是从源地址路由到目的地址,利用“逐跳”的原理[路由选择]在IP网络中传输。然而在ip环中,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不是一个,而是一,形成组地址。所有的信息接收者都加入到一个内,并且一旦加入之后,流向地址的数据立即开始向接收者传输,中的所有成员都能接收到数据包。
转载 2023-10-27 16:01:30
154阅读
以前在代码中,遇到都是一直绑定0.0.0.0然后去把自己加入到组里面去。但是最近的一次改动却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因为在显示的环境中机器上会有很多网卡(>3)。 而我们指向接收其中一个子网中的中的数据,那么很明显的想法就是接收端绑定相应子网的IP。在windows环境中,我们绑定了机器上该子网的IP(例如:172.16.20.40)。实际测试的发现一切良好。然后在Linux环境中沿
转载 2023-11-27 19:56:10
44阅读
QT下的类 QUdpSocket 仅提供了加入的功能 joinMulticastGroup,却没有提供加入SSM的功能。分析了一下QUdpSocket的源码,发现joinMulticastGroup仅是socket函数 setsocketoption的一个简单封装,隐藏了不同系统下实现的不同。于是参考了QT的源码,自己写了一个加入SSM的功能,代码见下面。目前只支持window下运行。linu
转载 2023-07-12 14:51:30
125阅读
通信应用示例,相较于广播是有一定区别的,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只能是在一之内的主机能够接收到信息,对广播来说没那么广泛,是特定一个小组能够相互接收和传递。在对比MAC地址时,如果是目标的话才能接收数据包,即将数据包交给OS处理处理,即IP层、否则丢弃(不接受)。 UDP通信代码如下: 因为涉及到的问题,我们有两个形参,号和自己的IP地址,接收端也需要两个形参,号和IP地址 。
转载 2023-12-01 20:58:34
139阅读
在网络编程中,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通信协议,非常适合需要快速、低延迟数据传输的场景。而UDP则进一步扩展了该协议,允许从单一源发送数据到多个目的地,适用于各种实时应用,如视频会议、在线游戏等。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探讨如何在Java中实现UDP,搭建一个支持多消息传递的简单应用。 ### 背景描述 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低延迟和带宽节省成为了许多应用的核心需求。
原创 6月前
68阅读
java发送或广播包并不复杂网上有很多文章,比如下面的两篇:《Java实现(multicast)简单例子》《Java 网络编程案例:使用 MulticastSocket 实现多点广播》 这些例子都大同小异,拿来就可以用,我刚开始使用/广播时就是这样抄个例子,编译,运行,收到消息—完美但是,当我们的项目在开始运行时,发现问题来了:有时会收不到某台主机发送的包,开始以为是路由器或交换阻
转载 2023-12-17 16:55:59
158阅读
    最近工作中利用了双网卡通讯,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总结一下心得。    首先,还是复习一下UDP编程吧。UDP作为一种非面向连接协议,恰恰满足的特性。保证发送,但从不保证到达。    作为一点对多点的连接,即避免了点对点连接下多次传输的低效,也避免了广播传输可能引起的广播风暴。地址是
UDP广播和的基础知识介绍━━━━━━━━━━━━━━━━━━━━━━━━━UDP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传输方式,即通过广播和把数据发送给一进程。下面就介绍下UDP广播和的相关知识。一、广播和的基本概念虽然利用TCP协议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有序的传输,但是TCP仅支持一对以的传输,而且传输时需要在发送端和每一个接受端之间建立单独的数据通信通道,如果需要实现网络会议、网络视频的点播等功能
UDP信息传递的方式单播(unicast):是指封包在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中,目的地址为单一目标的一种传输方式。它是现今网络应用最为广泛,通常所使用的网络协议或服务大多采用单播传输,例如一切基于TCP的协议。 (multicast):也叫多, 多点广播或群。 指把信息同时传递给一目的地址。它使用策略是最高效的,因为消息在每条网络链路上只需传递一次,而且只有在链路分叉的时候,消息才会
转载 2023-07-25 10:21:53
200阅读
UDP协议与TCP的协议UDP优点:速度快--这里不作过多的累赘,估计都了略了解一二 先说说IO中的UDP:1、java.util.DatagramSocket:负责接收和发送UDP数据报。2、java.util.DatagramPacket:表示UDP数据报。 作为服务端:DatagramSocket必须与本地主机的ip和端口进行绑定,同时都可以接收任意远程的UDP数据,在D
转载 2024-07-01 12:47:55
54阅读
基于UDP的通信在Java实现基于UDP协议的发送端与接收端通信中,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一些主要操作:在发送端:1,创建绑定指定端口的发送接口:DatagramSocket(port) 2,创建绑定主机IP的目标地址:InetAddress 3,创建存放要发送的数据的数据包:DatagramPacket 4,发送接口发送数据包在接收端:1,创建绑定指定端口的接受接口:Datagram
一、IP技术的基础知识概述IP技术的概念IP(也称多址广播或多)技术,是一种允许一台或多台主机(源)发送单一数据包到多台主机(一次的,同时的)的TCP/IP网络技术。作为一点对多点的通信,是节省网络带宽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网络音频/视频广播的应用中,当需要将一个节点的信号传送到多个节点时,无论是采用重复点对点通信方式,还是采用广播方式,都会严重浪费网络带宽,只有才是最好的选
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应用已经很普通。其中很多应用都依赖于从一个主机向多个主机或者从多个主机向多个主机发送同一信息的能力,在Internet上分发的数目可能达数十万台,这些都需要更高的带宽,并且大大超出了单播的能力。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带宽的重要技术是IP。1.IP技术的概念 IP技术,是一种允许一台或多台主机(源)发送单一数据包到多台主机(一次的,同时的)的TCP/IP网络技术
转载 2023-08-14 17:50:19
119阅读
简介单播有TCP和UDP两种实现,(多)和广播只有UDP一种实现。单播和广播基本一样,只是广播的数据包IP为广播IP。 单播DatagramSocket和DatagramPacket服务端:import java.net.DatagramPacket; import java.net.DatagramSocket; public class UDPServer { publi
转载 2024-02-01 22:40:48
94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