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2年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高峰论坛在南京成功召开,来自政府、产业、各行业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长江之滨,共话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铁流谈谈会上几个亮点。龙芯LA664追平AMD zen2相对于一些技术引进CPU在引进海外技术后CPU IPC增长缓慢,性能提高基本依靠购买更好的EDA工具和买台积电更好的工艺。龙芯一直致力于提升CPU微结构设计水平来提升CPU的性能。没有盲目去堆核心
转载 2024-05-27 21:39:35
29阅读
本文转载自 机器之心当地时间周一,AMD 发布了全新的 Epyc(霄龙)7003 系列处理器,代号「米兰」(Milan),搭载了去年 10 月发布的全新 Zen 3 架构。Epyc「米兰」服务器芯片的规格与 Ryzen 5000 系列 CPU 大致相同:多核心、高加速时钟频率、19% 的单核性能提升,以及相较竞争对手英特尔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据 AMD 官网数据显示,EPYC 7003 系列处理器基
# Zen3架构对比Zen2架构实现教程 ## 一、流程表格 | 步骤 | 操作 | | ---- | ---- | | 1 | 获取Zen3架构Zen2架构的相关资料 | | 2 | 比较两者的架构设计和性能参数 | | 3 | 编写代码实现对比功能 | | 4 | 运行代码并分析结果 | | 5 | 总结对比结果并输出报告 | ## 二、具体操作步骤 ### 1. 获取资料 首先,
原创 2024-05-06 06:25:29
44阅读
跨入7nm纪元:6/8核APU时代即将开启!如果说对第3代锐龙CPU家族还有什么遗憾的话,莫过于4核心8线程、12nm工艺的Ryzen5 3400G了。这颗处理器是目前市售最高级的APU产品,但并未和Zen2架构有什么血缘关系,本质上仍然是Zen+时代的产物。 对于Zen3时代的产品更新,相信很多玩家都希望能引入6核心12线程的APU产品,在Ryzen4000系列移动版处理器即将发售之
转载 2023-08-21 16:44:05
0阅读
在最近召开的ISSCC 2020上面,AMD分享了很多关于去年推出的Zen 2架构的细节内容,现在我们找到了相关的报道和当时的演示稿,一起来看看AMD分享了哪些有趣的东西。首先是Zen 2架构的特点,它是一个能完整覆盖当前市场的架构,上至服务器下至移动端,它都可以胜任,一个核心架构横跨几乎所有的平台。图片来自于PC Watch,下同Zen 2架构相对于Zen架构有较大的改动,包括使用了全新的“TA
AMD Renoir锐龙4000U/H APU处理器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最完美的产品之一,全新的7nm工艺和Zen 2架构,最多8核心16线程,热设计功耗覆盖15-45W,无论性能还是续航表现都近乎无可挑剔,一大波新的轻薄本、游戏本也正在陆续走来。现在,下一代产品也有消息了。据多方爆料,AMD的下一代锐龙APU处理器代号为“Cezanne”,也就是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代表艺术家保罗·塞尚,这一代Reno
原标题:四代霄龙:5nm/Zen4架构,核心/内存通道数增50%四代霄龙:5nm/Zen4架构,核心/内存通道数增50%开年后的2、3月对于芯片巨头来讲显得格外热闹。不仅新品发布不断,而且都是性能大幅上涨的利好消息。近日, 代号“Milan”(米兰)的AMD服务器数据中心产品--第三代霄龙7003系列也将发布,同时还有热心网友曝光了代号为“Genoa”(热那亚)的第四代霄龙7004系列产品特性。A
两年前,AMD发布了欲重新夺回数据中心优势的EPYC(霄龙)处理器,(详情请见《让业界震惊的EPYC究竟什么样?》一文),其超高的性能令业界为之侧目,令竞争对手感到不安,一举奠定了AMD在数据中心市场的地位。两年之后的8月7日,在美国旧金山的AMD Horizon 2019上,AMD总裁兼CEO苏姿丰博士又宣布推出第二代EPYC(霄龙)处理器,为众多企业级、云和高性能计算(HPC)工作负载带来领先
日前,中国科学院主办的2023年中关村论坛“RISC-V开源处理器芯片生态发展论坛”。由包云岗团队开发的RISC-V处理器核项目“香山”发展迅速。据包云岗老师介绍,第三代“香山”(昆明湖)处理器设计研究项目所对标的是ARM Neoverse N2技术。第三代“香山”将于2023年底完成微结构设计与RTL代码,未来将实现同频性能提升50%。第三代“香山”性能将达到45分(15分/ GHz
今天凌晨,熬夜观看AMD公司推出新一代主流Zen 3架构处理器——命名Ryzen5000系列,本次 共发布 4款处理器 ,分别为 Ryzen 9 5950X、 Ryzen 9 5900X、 Ryzen 7 5800X、 Ryzen 5 56 00X 。新一代处理器的关键要素是核 心设计,AMD最新的Zen 3微架构,IPC性能提高1
转载 2023-08-17 09:11:52
154阅读
当地时间周一,AMD 发布了全新的 Epyc(霄龙)7003 系列处理器,代号「米兰」(Milan),搭载了去年 10 月发布的全新 Zen 3 架构。Epyc「米兰」服务器芯片的规格与 Ryzen 5000 系列 CPU 大致相同:多核心、高加速时钟频率、19% 的单核性能提升,以及相较竞争对手英特尔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据 AMD 官网数据显示,EPYC 7003 系列处理器基于 Zen 3 内核
转载 2023-10-29 18:58:13
59阅读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微型计算机》2018年度硬派大盘点活动已经结束,从2018年11月30日开始线上票选,到12月12日票选活动结束。MC资深编辑和评测工程师组建的专业评审团收集了所有的票选数据,进行第二次最终的评审,再结合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对每一款入围产品进行仔细讨论,最终我们评选出的7款产品荣获《微型计算机》“2018年度技术创新”奖项。*以下排名不分先后AMD ZEN 2架构ZEN 2架构是A
# 理解 Zen2Zen3 架构差距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了解CPU架构的发展非常重要。AMD的Zen2Zen3架构是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带你了解这两个架构的差异,并教你如何实现这个分析过程。 ## 流程概述 以下是分析Zen2Zen3架构差距的主要步骤: | 步骤 | 内容 | |------|-------------------
自从2017年初代锐龙上市以来,AMD一直坚持着一年一换代的节奏。每一代锐龙在性能上都有比较明显的提升,到了最新的ZEN3锐龙5000系列,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领先,逐渐夺回了被酷睿统治的市场。进入2021年之后,锐龙的更新换代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按照之前披露的路线图,去年ZEN3锐龙之后,今年就应该是采用5nm制程、支持DDR5内存的ZEN4锐龙登场了。可是就在大家满怀期待地等待ZEN4锐龙时,AM
近日,受到众多关注的最新的第七代桌面APU Bristol Ridge,在韩国超频玩家Nam Dae Won手里进行了开盖处理。AMD Zen APU开盖拿掉散热顶盖后,可以看到Bristol Ridge APU还是很良心的,核心上覆盖了厚厚的高级散热材料,不过具体成分暂时不详,可能是钎焊也可能是液态金属材质。AMD七代APUIntel主流处理器这些年可一直都是很普通的硅脂,这也是开盖盛行的根本原
0、获得AMD授权,中国开始生产自主设计 x86 CPU美媒称,中国正试图摆脱对美国公司的依赖并开发自己的芯片。据报道,中国制造商天津海光先进技术投资有限公司开始生产中国自主设计的“禅定”x86 中央处理器(CPU)。  据美国技术站点网 7 月 8 日援引科技资讯网站 Tom's Hardware 报道,这种处理器以超威半导体公司(AMD)的 Zen 微体系结构为基础,源于 AMD
转载 2023-09-13 12:34:30
137阅读
随着锐龙9 3950X的推出,AMD在三代锐龙上之路上貌似已经圆满,不过AMD显然不止于此,早在首发锐龙的时候AMD就透露三代线程撕裂者即将登场的消息,现在真来了。在11月25日22:00,三代线程撕裂者正式上市。看完了开箱,接下来咱们看一下这代三代线程撕裂者到底有什么提升? 三代线程撕裂者提升了什么?三代线程撕裂者采用的与三代锐龙一样的7nm工艺的Zen2架构,对比上代IPC提升
# 实现 Zen2 架构指令集的完整流程 ##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架构及其指令集不断涌现。Zen2 架构是 AMD 在 2019 年推出的一种微架构,它在性能和功耗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本文将指导你如何实现 Zen2 架构指令集,包括关键步骤和代码示例,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该架构的基本概念。 ## 二、流程概述 为实现 Zen2 架构指令集,我们可以将工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Zen 3架构介绍 Zen 3是AMD推出的一项革命性微处理器架构,作为其第三代Zen架构Zen 3相较于前代有着显著的性能提升和效率优化。本篇文章将探讨Zen 3架构的核心特点,以及如何利用其优势进行编程开发,并同时提供一些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架构。 ## Zen 3架构的核心特点 Zen 3架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其提高了每个核心的性能,使得单线程和多线程任务都能得到有效的
原创 2024-09-23 04:40:50
496阅读
导读X86到龙芯,中兴新支点操作系统勇于突破,挑战无缝兼容QQ等传统应用在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CPU及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是大趋势,龙芯无疑是国产化CPU领域的领军者,特别是龙芯3A3000,其在结构和主频上的突破,使其在用户体验上大幅度提升。近期,市场提出在龙芯3A3000上支持QQ的需求。众所周知,腾讯仅发布并维护windows版本的QQ,在一些Linux操作系统厂家的努力下,用户在Linux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