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单元模式是一种对象-关系行为模式。其定义如下:维护受业务影响的对象列表,并协调变化和并发问题的解决。 该模式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数据库的数据读入内存后的数据对象,被改变后在什么时机提交。一般而言,可以有两种提交方式,即时提交和择机提交。(1)即时提交:当对象改变的时候马上提交到数据库。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维护一个受影响对象的列表,但是会导致数据库的连接操作过多,影响性能。而且,它对性能的影响会
转载 2024-09-04 09:23:56
14阅读
应用概念位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最上层,前面四做的所有事情就是为了他服务,他也是设计和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最终目的,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开发的应用软件,就处于这一,比如,QQ,浏览器访问网页,等等应用软件都是在这一,但是这些软件在运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依靠一些特定的协议才能完成相应的功能,比如浏览器通过网址访问网页,其中是如何做到的,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东西。应用中的应用软件分两种:客户/服务器
 界面设计员应该明白软件中用户是所有处理的核心,不应该有应用程序来决定处理过程,所以用户界面应当由用户来控制应用如何工作、如何响应,而不是由开发者按自己的意愿把操作流程强加给用户。       界面设计必须经过确认才能完成。 在界面设计中应该保持界面的一致性。一致性既包括使用标准的控件,也指使用相同的信息表现方法,如在字体、标签风格、颜色
1. 网络层次划分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转载 2023-11-28 21:34:33
793阅读
1.背景关于计算机网络为什么分层以及相关概念可参考之前的文章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协议、服务和接口2.OSI怎么来的?3.OSI的结构4.OSI数据传输图5.OSI七结构概述(1)应用(Application Layer)应用是OSI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界面应用为特定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访问OSI环境的手段因为用户的实际应用多种多样,就要求应用采用不同的协议来解决不同应用类型的需求
转载 2023-09-29 22:14:57
158阅读
Hi, 大家好,关于买了数据产品在甲方企业如何应用之前已经写过一篇(为了成体系理解建议先阅读第1篇:https://mp.weixin.qq.com/s/jdl3TUBQLfKStl-gP_FIEw)在第1篇的文章中讲了基本目前企业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将几种分析方法贯穿到一起为商城建立一个相对闭环的分析系统,那么在这样具备一定的数据监控基础后应该如何将所沉淀的数据价值发挥到更上一
“4+1”视图主要描述系统逻辑架构。其中()视图用于描述对象模型,并说明系统应该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过程开发物理逻辑解析:“4+1”有逻辑视图、过程视图、物理视图、开发视图和架构的描述。逻辑视图:设计的对象模型。过程视图:捕捉并发和同步。物理视图: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分布式特征。开发视图:描述开发环境的静态组织。答案:D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ABSD有三个基础,分别是对系统进行功能分解、采用()实现质量
第一章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演进,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所带来的五花八门、无穷无尽的业务需求,使得原有的单一应用架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支撑业务体系的发展,因此,系统拆分便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由此演变为垂直应用架构体系。垂直应用架构解决了单一应用架构所面临的扩容问题,流量能够分散到各个子系统当中,且系统的体积可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人员协同和维护的成本,
在找实习的过程中,算是有缘吧,交互设计走进了我的视野,不过课堂上学习的这方面只是太少了,于是到图书馆恶补了一下。下面是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一书中的主要理论,做为菜鸟的我也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如何,但看起来还是很有条理的。本书将UE(User Experience,即用户体验)分为五个层面和两个角度,图示如下:注:图中的用词可能和我们经常使用的概
应用架构区别好的应用架构,都遵循一些共同模式,不管是六边形架构、洋葱圈架构、整洁架构、还是COLA架构,都提倡以业务为核心,解耦外部依赖,分离业务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分层架构就是将业务应用划分为对应的级模块。每个职责不同。四结构定义:接口: 统一处理系统对外的服务接口,可以是直接查询,也可以是三方系统对接。应用: 调用各个领域完成一个具
对比OSI七模型和TCP/IP四模型   OSI 七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 完成中继功能的节点通常称为中继系统。在OSI七模型中,处于不同的中继系统具有不同的名称。 OSI 七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
OSI参考模型:应用(根据用户需求选择特别的协议) 表示(将数据从主机特有的格式转换为网络标准传输格式) 会话(采用哪个连接发送,何时建立连接、何时发送数据,并不实际传输数据) 传输(确立连接与断开连接重发,在通信两端进行确认,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网络(数据通信处理,端对端) 数据链路层(在通过传输介质互连的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物理(将数据的0、1转换为电压和脉冲光传输给物理的传
协议是OSI的七体系结构和TCP/IP四协议的折中。 五协议:因特网协议栈共有五应用、传输、网络、链路层和物理应用: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网络应用程序。 运输:利用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完成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 网络:负责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数据链路层:在相邻节点之间传送数据。 物理:利用物理媒介实现传输数据。举个例子: 比如在皇宫的华妃
# 应用架构数据的实现指南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数据应用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负责数据的存取和管理,确保应用能够高效且可靠地处理数据。对于刚入行的小白来说,理解和实现数据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接下来,我将为你提供一个具体的实现流程和示例代码。 ## 数据构建流程 以下是构建数据的步骤: | 步骤 | 描述 | |-------|---
在当今的应用架构设计中,“阿里 应用架构” 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它不仅关系到系统整体的模块划分与功能实现,还对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起着关键作用。接下来,我们将系统地探讨如何解决与“阿里 应用架构”相关的问题。 在应用架构之下,首先需要理解整体的业务流程。以下是我们所探讨的架构的基本流程图: ```mermaid flowchart TD A[需求分析] --> B[系统架构
原创 5月前
17阅读
架构 严格分层架构模式的特点是上层只能访问相邻的下层,其他层次间的调用都不允许。三架构就是一种严格分层模式,它把职责划分为界面展示、业务逻辑、数据访问三,还有一个业务实体,前面三都要依赖它,所以它并不构成一个。 三架构的特点是一种面向过程的编程思想,特点如下:a. 业务实体类中基本上只有属性没有方法。b. 业务逻辑的类基本上只有方法没有
# 应用5架构的理解与实现 在当今软件开发中,采用分层架构设计的方式能有效提升应用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及可重用性。其中,5架构作为一种典型的分层架构,被广泛应用于Web应用、企业级应用等多个领域。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索5架构的概念,并结合代码示例进行讲解。 ## 5架构概述 5架构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1. **表现(Presentation Layer)**:负责与用户交互
原创 7月前
36阅读
目录架构的价值架构模型三架构MVC领域驱动模型四架构嵌入式软件架构 架构的价值软件价值描述行为价值包括需求的实现,以及可用性保障(功能性bug,性能,稳定性)几乎占据了我们的90%的工作内容,支撑业务先赢是我们工程师的首要任务架构价值业务通常是不明确的,飞速发展的,这时架构就无比重要,让我们的software more soft,终极目标就是以最小的人力成本来满足构建和维护系统的需求架构模型
一、应用概述1、应用协议基本概念应用的功能应用协议定义了应用程序需交换的报文、所需采取的动作和最终通信数据的应用应用层位于协议栈的最高层次应用协议提供不同主机之间进程与进程之间的通信用户代理实现应用协议套接字 IP+端口号,唯一确定某台主机某个进程IP地址 唯一确定某主机在因特网上的位置,32位二进制,采用点分十进制表示,例如192.168.1.1端口号 唯一确定某台主机的某个通信进程
有同学问:领导让做用户分层,可不管怎么分,似乎都觉得没有啥科学道理,也经常被嫌弃:“你这分层分得有啥意思”。到底有没有标准的分层规范?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看一个简单的问题,假设一个业务收入情况如下,你会怎么解读数据?(总收入=付费用户数*付费用户人均付费)  1   用户分层的一般作用本质上看,用户分层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用户细分:按用户价值高低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