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 是所有UNIX系统都会提供的屏幕编辑器,它提供了一个视窗设备,通过它可以编辑文件。 vi的基本概念 基本上vi可分为三种操作状态,分别是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各模式的功能区分如下: 1. Comand mode: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或光标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
原创 2013-01-07 09:51:55
674阅读
有很多方法:      退出Vi             当编辑完文件,准备退出Vi返回到shell时,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之一。             在命令模式中,连按两次大写字母Z,若当前编辑的文件曾被修改过,则Vi保存该文件后退出
转载 精选 2012-01-17 13:44:30
5717阅读
在Linux系统中,Vi编辑器是一款非常强大和常用的文本编辑器。对于初学者来说,Vi可能有一点陌生和不易上手,但是熟练掌握Vi编辑器的使用方式对于Linux系统的操作和开发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使用Vi编辑器编辑文本的过程中,保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保存的命令是`:w`,也可以用`ZZ`来保存并退出。在编辑文本过程中,如果没有保存的话,关闭Vi编辑器就会导致未保存的内容丢失。 而如果想要强制保
原创 2024-02-29 11:52:04
126阅读
1、三种模式  1.1、命令行模式 (command mode/指令模式)       进入vi之后默认是命令模式,按i或者insert以及编辑键 : 附加命令a (append)、打开命令o(open)、修改命令c(change)进入编辑模式。  1.2、文本输入模式 (input mode/编辑模式)   &nbs
# 使用Docker Shell中的Vi编辑器 Docker是一个开源的容器化平台,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打包到轻量级、可移植的容器中。其中,Docker Shell是一个常用的命令行工具,可以让用户在容器中执行命令、管理文件等操作。在Docker Shell中使用Vi编辑器是一个常见的需求,本文将介绍如何在Docker Shell中使用Vi编辑器进行文件编辑操作。 ## 什么是V
原创 2024-06-05 03:12:43
15阅读
法一: 单行删除,:1(待删除行)d 多行删除 ,:1,10d 法二: 光标所在行,dd 光标所在行以下的N行,Ndd 方法1: 光标放到第6行, 输入:2yy 光标放到第9行, 输入:p 此方法适合复制少量行文本的情况,复制第6行(包括)下面的2行数据,放到第9行下面。 方法2: 命令行模式下输入 6,9 co 12 复制第6行到第9行之间的内容到第12行后面。
原创 2013-01-08 17:49:16
1002阅读
Linux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操作系统,而VI编辑器是Linux系统中最常用的编辑器之一。在使用VI编辑器的过程中,保存并退出文件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操作。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在VI编辑器中如何保存并退出文件。 VI编辑器是一个纯文本编辑器,它有三种模式:命令模式、插入模式和底行模式。在命令模式下,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命令来对文本进行编辑。而保存并退出文件则是在底行模式下进行操作的。 首先,我们需要
原创 2024-03-06 11:01:22
171阅读
:w 保存文件但不退出vi:w file 将修改另外保存到file中,不退出vi:w! 强制保存,不推出vi:wq 保存文件并退出vi:wq! 强制保存文件,并退出vi:q 不保存文件,退出vi:q! 不保存文件,强制退出vi:e! 放弃所有修改,从上次保存文件开始再编辑
原创 2021-07-16 14:57:30
7843阅读
Linux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操作系统,而vi编辑器是Linux系统中常用的文本编辑工具之一。在使用vi编辑器时,保存并退出编辑是一个常见的操作。在本文中,将介绍如何在vi编辑器中保存并退出编辑的操作方法。 首先,打开终端,输入vi加上想要编辑的文件名,比如vi test.txt,就可以在vi编辑器中打开名为test.txt的文件。 接着,在vi编辑器中,可以使用各种命令来编辑文本。比如,按下i键
原创 2024-03-05 11:54:06
143阅读
# Android Studio 中如何使用 vi 编辑器保存文件 在软件开发中,开发者通常需要使用多种编辑器和环境来提高工作效率。虽然 Android Studio 是安卓开发的首选集成开发环境(IDE),一些开发者仍然更喜欢使用命令行工具,如 vi,来处理特定的代码编辑任务。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在 Android Studio 中使用 vi 编辑器进行操作,并展示如何保存所做的修改。 ##
原创 2024-08-29 05:07:43
79阅读
---恢复内容开始---CentOS的网络配置是开始学习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为版本的不同可能在配置网络的时间有一些大同小异。但是原理都是一样的。进入正题开始我们的网络配置。首先我们的CentOS是安装在虚拟机里面的我用的是这个虚拟机 然后我们开始配置其虚拟机的网络   这里配置完成以后继续配置NAT设置   此处只需要配置我红
按ESC键 跳到命令模bai式,然后::w 保存du文件但不zhi退出vi:w file 将修改另外dao保存到file中,不退出vi:w! 强制保存,不推出vi:wq 保存文件并退出vi:wq! 强制保存文件,并退出viq: 不保存文件,退出vi:q! 不保存文件,强制退出vi:e! 放弃所有修改
原创 2021-07-15 17:30:14
5275阅读
Linux 是一款优秀的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和个人电脑中。它以其开放源代码和强大的稳定性而闻名,几乎成为了程序员们的首选。在 Linux 中,有一种文本编辑工具叫做 vi,它是一款强大的编辑器,可以帮助用户编辑各种文本文件。 在使用 vi 进行文本编辑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就是保存和退出。当我们完成编辑后,需要保存文件并且退出 vi 编辑器。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有时候新手可能会遇
原创 2024-03-15 11:03:13
204阅读
SUSE Linux是一款非常流行的Linux操作系统,而Vi是SUSE Linux中一款常用的文本编辑器。在使用Vi编辑文档时,保存和退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操作步骤。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SUSE Linux中如何使用Vi保存文档。 首先,要打开一个文档,可以在终端中输入以下命令: vi 文件名 这将会打开一个名为“文件名”的文档,如果“文件名”不存在,则会新建一个以该名称命名的文档。接下来,我们
原创 2024-04-18 10:03:33
178阅读
在Linux环境下,如果直接使用VI/VIM命令编辑没有修改权限的文件时,保存的时候就会提示用户无法进行保存操作,一般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关闭文件重新以sudo权限打开该文件编辑后再保存(前提是用户具有sudo权限)。其实,在VI/VIM模式下通过一些简单的命令,就能在不关闭当前文件的情况下达到保存文件的目的。方法一关于%! sudo tee % > /dev/null这条命令的说明如下此命令是
[b]当编辑完文件,准备退出Vi返回到shell时,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之一。[/b]   在命令模式中,连按两次大写字母Z,若当前编辑的文件曾被修改过,则Vi保存该文件后退出,返回到shell;若当前编辑的文件没被修改过,则Vi直接退出, 返回到shell。   在末行模式下,输入命令   :w   Vi保存当前编辑文件,但并不退出,而是
转载 2024-05-13 18:31:29
36阅读
Linux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操作系统,而vi是其中一个编辑器,它是非常强大的文本编辑器。Shell是Linux操作系统的一种命令行解释器或者是界面。在Linux系统中,我们可以通过vi编辑器编写Shell脚本来实现一些自动化的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vi的基本操作。vi编辑器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命令模式,另一种是插入模式。在命令模式下可以进行光标移动、删除、复制、粘贴等操作;在插入模式下可以输入文
原创 2024-04-17 11:46:22
127阅读
0x01 前言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介绍如何进行恶意的破坏性活动,而是为了教会你如何去防御此类破坏性活动,以帮助你扩大知识范围,完善自己的技能,如有读者运用本文所学技术从事破坏性活动,本人概不负责。   0x02 什么是Shellcode   shellcode是用作利用软件漏洞的有效载荷的一小段代码,因为它通常启动一个命令shell,攻击者可以从中控制
# Android Shell中的Vi编辑器使用指南 在Android开发中,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命令行执行各种任务。Android Shell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环境,而Vi编辑器是一个强大的文本编辑器,特别适合处理配置文件和脚本。本文将介绍如何在Android Shell中使用Vi编辑器,并提供必要的代码示例和操作流程。 ## 安装和进入Android Shell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And
原创 2024-09-07 03:19:05
184阅读
一.vi的模式 命令模式:vi启动默认进入的模式,可进入输入模"i",或末行模式(:),除了可以完成命令的功能外,也是后两种模式的转换点 输入模式:即文本辑辑状态,最后一行显示"-- INSERT --"提示,按ESC返回到命令模式 末行模式:可完成一些复杂操作,以":"开始,执行完一个末行命令后自动返回命令模式 二.基本使用 1.vi 编辑器的启动与退出: (1).使用命令"vi"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