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C(Soft Actor-Critic)模型:介绍与PyTorch实现 ![]( ## 引言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是一种机器学习的分支,旨在使智能体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优策略。SAC(Soft Actor-Critic)是一种强化学习算法,它能够解决连续动作空间的问题,并且在许多任务上表现出色。本文将介绍SAC算法的原理,并使用PyTorc
原创 2023-10-20 07:04:08
559阅读
在学习SQL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让你迷糊的Schema的概念。实际上,schema就是数据库对象的集合,这个集合包含了各种对象如:表、视图、存储过程、索引等。为了区分不同的集合,就需要给不同的集合起不同的名字,默认情况下一个用户对应一个集合,用户的schema名等于用户名,并作为该用户缺省schema。所以schema集合看上去像用户名。如果把database看作是一个仓库,仓库很多房间(sche
转载 2023-08-01 15:52:47
126阅读
在本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SAC(Soft Actor-Critic)算法在PyTorch中的实现。SAC是一种基于策略的强化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连续控制任务。为了深入理解其实现过程,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理论基础、抓包方法、数据报文结构、交互过程及其与其他协议的对比,最终通过逆向案例进行深入解析。 ### 协议背景 SAC算法在深度强化学习领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以其高效性和稳定性被
原创 6月前
99阅读
TCP Reno这个算法定义在RFC5681。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算法一般同时使用。快速恢复算法是认为,你还有3个Duplicated Acks说明网络也不那么糟糕,所以没有必要像RTO超时那么强烈,并不需要重新回到慢启动进行,这样可能降低效率。所以协议栈会做如下工作cwnd = cwnd/2 sshthresh = cwnd 然后启动快速恢复算法:设置cwnd = ssthresh+ACK个数*M
# PyTorch中的Soft Actor-Critic(SAC) Soft Actor-Critic(SAC)是一种强化学习算法,用于解决连续动作空间中的强化学习问题。PyTorch是一个流行的深度学习框架,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库来支持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任务。本文将介绍如何在PyTorch中实现SAC算法,并提供代码示例。 ## SAC算法简介 SAC算法是一种基于策略梯度的强化学习算法,使
原创 2024-01-20 05:25:26
156阅读
SAC算法SAC算法是off-policy算法,此前的off-policy算法存在采样复杂性高和难收敛的问题,使得超参数十分敏感,SAC算法通过在最大预期return的同时最大化熵值,也就是尽量获得最高累计收益的同时保持探索避免过早掉入局部最优解。SAC结合已有的off-policy模型actor-critic框架使得在不同的随机种子上都能达到SOTA效果。0 介绍深度强化学习的快速发展,给机器人
强化学习算法:SAC+Pendulum SAC简介我们之前学习了一些on-policy算法,如A2C,REINFORCE,PPO,但是他们的采样效率比较低;因此我们通常更倾向于使用off-policy算法,如DQN,DDPG,TD3。但是off-policy的训练通过不稳定,收敛性较差,对超参数比较敏感,也难以适应不同的复杂环境。2018 年,一个更加稳定的离线策略算法 Soft
SafeSEH原理及绕过技术浅析 摘要:主要介绍SafeSEH的基本原理和SafeSEH的绕过技术,重点在原理介绍。关键词:SafeSEH;绕过技术;异常处理 目录前言SafeSEH的保护原理(1)      二进制层面(2)      系统层面怎么关掉编译器的SafeSEH支持
简介Salsa20是一种流式对称加密算法,类似于Chacha20,算法性能相比AES能够快3倍以上。 Salsa20算法通过将32 Byte的key和8 Byte的随机数nonce扩展为2^70 Byte的随机字节流,通过随机字节流和异或操作实现加解密,因此Salsa20算法中随机字节流的生成为关键所在。随机字节流生成Salsa20算法生成随机字节流时,一次生成一个64字节的block,每一个bl
固定集合A⊂Rn并且考虑所有函数f:A→Rm的集合V,那么V可以看成一个向量空间。在V中,零向量就是对于所有的x∈A函数等于0的函数。另外对于每个λ∈R,f,g∈V,我们定义(f+g)(x)=f(x)+g(x),(λf)(x)=λ(f(x))。接下来令ℓ={f∈V|f是连续的},为了避免混淆,我们可以写成ℓ(A,Rn),那么ℓ也表示向量空间,因为两个连续函数的和是连续的并且对于每个α∈R,f∈ℓ,
    对于非常简单的scanf函数,一直使用,但是却是有很多的知识点没有掌握好,现总结如下: 1、多个scanf之后,后序以 scanf("%c",&c)    当程序连续调用scanf 函数的,前面的获得输入接收的时候,一般结束都是以一个空白字符(空格、enter),比如enter 结束输入;但是,当后面接着是还有一个以 sc
针对于这次作业,我一开始一点思绪都没有,包括离散序列的卷积定义。因此我首先查看了有关于离散卷积的百度百科,心里有了概念以后,我进行了上网找代码的操作。不过,代码找到以后,我看不懂。我进行分析原因:1.基础忘记了;2.卷积的数学公式转化成matlab语言的过程没有走通。所以,我接下来首先解剖了离散卷积公式,我思考它们的实现逻辑,具体如下:1.如何输入两个离散序列x、h,并使它们可以们以幂的形式进行乘
以实现LeNet网络为例,来学习使用pytorch如何搭建一个神经网络。LeNet网络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一、使用torch.nn.Module类构建网络模型搭建自己的网络模型,我们需要新建一个类,让它继承torch.nn.Module类,并必须重写Module类中的__init__()和forward()函数。init()函数用来申明模型中各层的定义,forward()函数用来描述各层之间的连接关
转载 2024-04-19 16:35:35
200阅读
上一篇博客学习了如何搭建Inception网络,这篇博客主要讲述如何利用pytorch搭建ResNets网络。上一篇博客中遗留了一个问题,就是1*1卷积核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减少参数,第二个作用是压缩通道数,减少计算量。理论上,随着网络深度的加深,训练应该越来越好,但是,如果没有残差网络,深度越深意味着用优化算法越难计算,ResNets网络模型优点在于它能够训练深层次的网络模型,并且有助于解决梯度
本节内容参照小土堆的pytorch入门视频教程,主要通过查询文档的方式讲解如何搭建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时要学会查询文档,这样会比直接搜索良莠不齐的博客更快、更可靠。讲解的内容主要是pytorch核心包中TORCH.NN中的内容(nn是Neural Netwark的缩写)。通常,我们定义的神经网络模型会继承torch.nn.Module类,该类为我们定义好了神经网络骨架。卷积层对于图像处理来说,我们通
转载 2024-05-21 09:00:05
124阅读
参与:思源、一鸣经典预训练模型、新型前沿研究模型是不是比较难调用?PyTorch 团队今天发布了模型调用神器 PyTorch Hub,只需一行代码,BERT、GPT、PGAN 等最新模型都能玩起来。项目地址:https://pytorch.org/hub机器学习领域,可复现性是一项重要的需求。但是,许多机器学习出版成果难以复现,甚至无法复现。随着数量上逐年增长的出版成果,包括数以万计的 arXiv
# ConvLSTM模型PyTorch中的实现 ConvLSTM是一种强大的神经网络模型,常用于处理时序数据,特别是视频数据。在本文中,我们将逐步教你如何在PyTorch中实现ConvLSTM模型。以下是我们实现过程的流程概述。 | 步骤 | 描述 | |------|------| | 1 | 安装PyTorch与相关依赖 | | 2 | 理解ConvLSTM结构 | | 3
原创 9月前
844阅读
DIN模型(Deep Interest Network)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系统模型,尤其在个性化推荐任务中表现出色。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PyTorch中实现DIN模型代码,与其背景、核心维度、特性、实战对比及深度原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 背景定位 推荐系统是现代电商和社交平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DIN模型通过关注用户对不同商品的兴趣演变,使得推荐更加智能和个性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
1 pytorch.nn.Conv2d实现机制1.1 Conv2d简介参数说明:stride(步长):控制cross-correlation的步长,可以设为1个int型数或者一个(int, int)型的tuple。padding(补0):控制zero-padding的数目。dilation(扩张):控制kernel点(卷积核点)的间距,默认为1(即不采用dilation) 也被称为 "à
转载 5月前
11阅读
# 实现 BERT 模型PyTorch 代码指南 在深度学习领域,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对于刚入行的小白来说,了解如何使用 PyTorch 实现 BERT 模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本文将通过一个系统的过程来引导你完成这一任务。 ## 流程概述 下面是实现
原创 8月前
54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