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目视觉与OpenCV Python应用 双目视觉是一种通过两个摄像头获取图像,然后通过计算两个图像之间的差异来获取深度信息的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双目视觉被广泛应用于三维重建、深度检测、物体跟踪等领域。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OpenCVPython实现双目视觉。 ## 1. 安装OpenCV 在使用OpenCV之前,需要先安装OpenCV库。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安装OpenCV: ``
原创 2024-06-03 04:12:39
117阅读
# 使用PythonOpenCV实现双目视觉 ## 什么是双目视觉? 双目视觉是模拟人类视觉的一种计算机视觉技术,它使用两个相机来捕捉同一场景的图像,从而实现深度感知。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导航、3D重建和虚拟现实等领域。通过比较两个镜头的视差,可以计算出物体到相机的距离。 ## 双目相机标定 在进行双目视觉处理之前,首先需要对相机进行标定。相机标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相机内参和外参,以便
原创 9月前
49阅读
目录 目录说明双目测距原理opencv实现双目测距的原理双目测距代码说明双目测距的代码和实现接下来 1 说明怕以后忘了,现在总结一下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弄的,有关双目视觉的东西。 双目视觉的原理网上有很多,我只简单记录一下我对于这个的理解。 运行环境: 1.windows10 2.opencv 2.4.9 3.visual studio 2013 4.两颗微软HD-3000摄像头2 双
原本这个文章是打算转载别人的,在经历过各个教程都失败后(1.要不然是前后不对应,估计是随便复制一下,2.要么是讲解很不清楚,没有讲解怎么使用参数),决定自己写一下。记录一下,尽量会非常详细0.前期准备准备棋盘格必须实际打印出来哦,你用别人的标定图片怎么可能反映你自己的摄像头特征呢。准备标定图片 利用opencv读取你自己的摄像头,按下s键进行截图,分别保存在left文件夹和right文件夹有可能需
一. 整体思路和问题转化. 图1. 双摄像头模型俯视图 图1解释了双摄像头测距的原理,书中Z的公式如下: 在OpenCV中,f的量纲是像素点,T的量纲由定标棋盘格的实际尺寸和用户输入值确定,一般总是设成毫米,当然为了精度提高也可以设置为0.1毫米量级,d=xl-xr的量纲也是像素点。因此分子分母约去,z的量纲与T相同 图2, 双摄像头模型立体视图 图2解释了双摄像头获取空间中某点三维坐标的
通过matlab标定得到相机参数放到stereoconfig.py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cv2 #双目相机参数 class stereoCameral(object): def __init__(self): #左相机内参数 self.cam_matrix_left = np.array([[249.82379, 0., 1
转载 2023-07-03 17:47:56
338阅读
# OpenCV Python 双目匹配 ## 引言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双目匹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能够通过两个相机拍摄的图像获取场景的深度信息。双目匹配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像中相同点之间的像素差异来重建三维场景。本文将介绍使用 PythonOpenCV 库进行双目匹配的基本方法,并提供代码示例以及状态图和甘特图来帮助理解。 ## 基本概念 双目匹配的关键步骤包括: 1. *
原创 2024-09-11 04:19:31
181阅读
最近对双目视觉的应用挺感兴趣的,之前又完成了双目的标定,刚好可以把数据拿过来使用,继续做相关实验,实验里的代码很多都是参考大神的,这里也分享下这些链接:由于opencv用的版本是2.4.13,使用上跟3.0以上版本还是有所区别的,2.4.13可参考3.0以上版本StereoBM等定义为纯虚类,不能直接实例化,可参考下面简单说下视觉差的原理:其中,Tx为两相机光心间的距离,P(Xc,Yc,Zc)为左
双目立体视觉使用PythonOpenCV的实战指南 双目立体视觉是一种通过模拟人类双眼原理的技术,可以实现对三维场景的深度信息感知。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OpenCV实现双目立体视觉的整个过程,包括环境准备、操作指南、配置详解、验证测试、优化技巧和排错指南。 ## 环境准备 在开始之前,我需要确保我的系统具备以下软硬件要求: - **硬件要求**: - 双目相机(或两台
原创 7月前
78阅读
# 使用 OpenCV 进行双目相机标定 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双目相机标定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两个相机之间的几何关系,从而实现3D重建、立体视觉等应用。OpenCV 提供了一系列函数来进行相机标定。本文将介绍双目相机标定的基本流程,并附上代码示例。 ## 标定的基本流程 双目相机标定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获取棋盘图像**:使用标定棋盘图案拍摄多幅图像。 2.
原创 2024-10-18 07:33:19
246阅读
一、首先说明几个情况:    1、完成双目标定必须是自个拿棋盘图摆拍,网上涉及用opencv自带的标定图完成双目标定仅仅是提供个参考流程。我原来还以为用自带的图标定就行,但想不通的是咱们实际摆放的双目摄像头和人家当时摆放的肯定不一样,那用人家的标定图怎么能反应自己摄像头的实际情况;后来问了大神,才知道用opencv自带的标定图(或者说别人提供的图)进行标定,
转载 2023-11-09 10:56:45
165阅读
双目测距基本原理:如图,P是待测物体上的某一点,OR与OT分别是两个相机的光心,点P在两个相机感光器上的成像点分别为P和P’(相机的成像平面经过旋转后放在了镜头前方),f为相机焦距,B为两相机中心距,Z为我们想求得的深度信息,设点P到点P’的距离为dis,则: 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可得: 公式中,焦距f和摄像头中心距B可通过标定得到,因此,只要获得了(即,视差d)的值即可求得深
一、双目测距原理双目测距的原理可以简单归结为相似三角形测距法,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面的公式,要获得距离Z,需要首先得到焦距f,两相机中心距B以及视差d。f和B可通过相机标定获得,而后面要做的大量的工作就是为了获得视差d。关于原理想要详细了解的童鞋建议去读 学习OpenCV3 中文版.pdf 中的第18、19章,里面对相机标定、三维视觉的内容作了详细讲解,此处就不再赘述。二、基本流程双目
原理图示原理很简单,利用了相似三角形计算距离,所以双目测距的主要任务在于前期摄像头的定标、双目图像点的特征匹配上。常用做法具体步骤1.双目定标和校正,获得摄像头的参数矩阵摄像头定标一般都需要一个放在摄像头前的特制的标定参照物(棋盘纸),摄像头获取该物体的图像,并由此计算摄像头的内外参数。标定参照物上的每一个特征点相对于世界坐标系的位置在制作时应精确测定,世界坐标系可选为参照物的物体坐标系。在得到这
实验步骤:1.相机标定(在Matlab中完成);2.立体校正;3.立体匹配;采用SGBM立体匹配算法进行视差计算4.深度图计算;得到视差图后,就可以计算目标点的深度值,也就是目标点离相机的实际距离先贴几张实验图立体校正深度图下面直接贴代码:#!/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utf-8 -*- """ author: jianbin time:2022/10/5
转载 2023-07-01 14:52:48
823阅读
1点赞
1评论
双目测距、重构楼主之前用的SFM来进行重构,但是得到的是视差图,点云和实物存在比例关系,单目的还是不能解决scale这个问题的。所以今天用双目的来进行重构,期间遇到了很多坑,实属难受。楼主自己版本的代码:Github的代码双目测距过程大致可以分为,标定,图像校正,计算视差,测距,知道这个流程,目标就很明确了标定opencv和matlab都有标定的代码,但是老师说还是matlab的标定更加准确,自己
  双目相机标定在OpenCV中提供了示例程序,本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当标定自己的双目相机的时候却发现同样的程序最后标出的结果却很差劲,直接表现就是最后进行行对齐的时候获得图像根本不能看,所以从新梳理了双目标定的过程,并给出了对双目标定结果的应用,比如在ORB-SLAM中,双目模式是需要进行双目图像矫正和对齐的,这时就可以使用OpenCV提供的函数接口完成这个过程,其过程如图所示:1.标定过程
双目标定与三维计算:从理论到OpenCV实践一、双目立体成像主要步骤    2 二、三角测量    32.1 主光线在无穷远处相交    32.2 主光线在有限距离内相交    32.3 深度与视差   &nb
转载 2023-12-21 20:35:13
443阅读
《1》首先应该阅读张正友大神的文章,对单目标定,都求解的是哪些参数,如何求的初始值,然后是如何带入到后面的L-M 优化中对参数refine的。Zhang Z. A Flexible New Technique for Camera Calibration[J]. Tpami, 2000, 22(11):1330-1334.Zhang Z. Flexible Camera Calibration b
转载 2024-04-28 19:13:39
56阅读
# Python OpenCV 双目测距的应用与实现 在计算机视觉中,双目测距是一种利用两个相机确定物体距离的方法。与单目相机相比,双目相机可以通过视差来计算目标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从而实现更精准的距离测量。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 PythonOpenCV 实现双目测距,并通过代码示例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一过程。 ## 双目测距的基本原理 双目测距的基本原理来源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我们拥有两
原创 10月前
260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