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1. 线程打断的三种方法interrupt() 打断某个线程(其实只是设置一个标志位)isInterrupted() 查询某线程是否被打断过(查询是否设置了标志位)static interrupted() 查询当前线程是否被打断过,并重置打断标志(静态方法,重置标志位)当线程 sleep、wait 或者 join 时,使用 interrupt() 会抛出 InterruptedExce
现在的最火的小视频、直播等APP火得已经不能再火了,一个直播间就多则几百万人少则你自导自演,哈哈。那么问题来了,几百万人在线,还有那么多的互动,并发量,高可用怎么解决?单单数据库就能解决,那显然是不能的,数据库哪有那么大的能力支撑,但是也别小看数据库的能力。下面我们用MYSQL做个试验测试一下,MYSQL能力到底有多强? 实际测试客户端与MySQL建立 100,000个连接
# MySQL最大支持多少并发查询 MySQL是一个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规模的应用程序中。并发查询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向数据库发送查询请求。在高并发的场景下,数据库的并发查询能力对系统性能和响应时间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介绍MySQL数据库的并发查询能力以及如何优化并发查询效率。 ## MySQL并发查询能力 MySQL并发查询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
原创 2023-09-13 12:04:26
300阅读
一、MySQL并发控制1、MySQL并发控制在 服务器层和存储引擎层完成锁:lock读锁:共享锁,可以几个用户同事读取,但不能写写锁:独占锁,锁粒度:锁表时锁表的范围(比如一个用户读前三行,一个用户写入最后一行)表级锁:innodb表级锁行级锁:myisa行级锁(锁控制复杂)死锁:A请求B,B请求A (自己能协商解锁)锁分类:隐式锁:由存储引擎自动完成显式锁:用户可手动施加锁,表级锁手动加锁:
单表大小的限制在目前的技术环境中,由所在主机的OS上面的文件系统来界定而不是由MySQL数据库本身来决定了。在老版本的MySQL 3.22中,MySQL单表大小为4GB,当时的MySQL的存储引擎还是ISAM存储引擎。但是,当出现MyISAM存储引擎之后,也就是从MySQL 3.23开始,MySQL单表最大限制就已经扩大到了64PB了(官方文档显示)。也就是说,从目前的技术环境来看,MySQL数据
  一般我们的java应用系统都是部署在4核8g的服务器上,每秒大概能抗住几百个请求左右。而我们通常都是java程序读取mysql数据,经过逻辑处理后响应到页面。所以很大程度上,mysql的性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系统能承载多大的并发量。一般数据库都是选择8核16g起步,每秒1~2000并发没问题;甚至是16核32G的机器更加合适一些,每秒2~3000、3~4000也是可以的。因为数据库对CPU、磁盘
转载 2023-08-02 14:09:05
3357阅读
showparameterlicense_max_sessions//查看最大并发数,如果是0,则默认是无限制,但如果在在初始化文件里说明了,就以初始化文件为主 1.selectcount(*)fromv$process;取得数据库目前的进程数。  2.selectvaluefromv$parameterwherename='processes';取得进程数的上限。
原创 2013-10-22 12:48:16
1521阅读
1、线程内注册与连接数据库的竞争问题从 addDatabase / database到 open 的部分,要保证其原子性,问题再也没有出现。2、数据库连接意外断裂后,恢复连接的问题      在MFC 中,一旦中途TCP连接断裂,直接重新 Open 就可以了。在Qt 里,这一招不好使了。即便 调用了 close ,再次open 也是不行的。处理方法:  &n
修改/usr/local/nginx/conf目录下的nginx.conf文件,修改后重新加载nignx服务[root@user]#cd /usr/local/nginx/sbin [root@user]#cd ./nginx -s reloadnginx指令中的优化(配置文件) worker_processes 8;   nginx进程数,建议按照cpu数目来指定,一般为它的倍数
本节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该容器是如何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又能保证高效的操作。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且高效的HashMap。为什么要使用ConcurrentHashMap在并发编程中使用HashMap可能导致程序死循环。而使用线程安全的HashTable效率又非常低下,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便有了ConcurrentHashMap的登场机会。线程不安全的HashMap在多线程环境下,
高效、稳定安全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技术的各个领域。现在,Apache凭借其庞大的用户数,已成为用户数排名第一的web服务器。 尽管如此,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我们仍然不可能直接使用默认配置的Apache来充当服务器。毕竟,为了更充分合理地利用Apache服务器,我们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Apache的默认配置作出一些必要的调整。而针对Apache的优化配置过程中,修改Apache的最大并发
max_connections  最大并发连接数。当MySQL并发连接达到这个设定值时,新的连接将会被拒绝。当发现MySQL有能力处理更多的并发的时候, 建议调大这个值,相应给服务器带来更高的负载(CPU/IO/内存)。  默认值:100, 参考设置:900back_log  TCP/IP连接队列的最大值。当MySQL同时有大量连接请求的时候,MySQL会尝试用当前现有的线程处理这些请求,如果处
# iOS线程最大并发数实现指南 在iOS开发中,合理地管理线程并发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应用的流畅性和响应性。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指导你如何实现“iOS线程最大并发数”,包括实现流程、代码示例和所需步骤。让我们一路走来,逐步学习。 ## 实现流程 我们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最大线程并发数: | 步骤 | 描述 | |------|------| | 1 | 创建一个自定义的操作队列 |
原创 7月前
21阅读
# Java 最大线程并发原则 在Java编程中,充分利用多线程可以显著提高应用的性能。然而,掌握最大线程并发原则对于避免资源争用、死锁和性能瓶颈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一系列步骤帮助刚入行的小白理解如何实现和管理最大线程并发。 ## 实现流程 以下是实现Java最大线程并发原则的基本流程: | 步骤 | 描述
原创 2024-09-22 04:29:19
36阅读
内核参数优化把如下的参数追加到Linux系统的/etc/sysctl.conf文件中,然后使用如下命令使修改生效:/sbin/sysctl -pnet.core.netdev_max_backlog = 262144 net.core.somaxconn = 262144 net.ipv4.tcp_max_orphans = 262144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正如我们所知,NGINX采用了异步、事件驱动的方法来处理连接。这种处理方式无需(像使用传统架构的服务器一样)为每个请求创建额外的专用进程或者线程,而是在一个工作进程中处理多个连接和请求。为此,NGINX工作在非阻塞的socket模式下,并使用了epoll 和 kqueue这样有效的方法。因为满负载进程的数量很少(通常每核CPU只有一个)而且恒定,所以任务切换只消耗很少的内存,而
转载 2024-04-25 14:02:42
81阅读
redis特点1)纯内存访问。数据存放在内存中,内存的响应时间大约是100纳秒,这是Redis每秒万亿级别访问的重要基础。(2)非阻塞I/O,Redis采用epoll做为I/O多路复用技术的实现,再加上Redis自身的事件处理模型将epoll中的连接,读写,关闭都转换为了事件,不在I/O上浪费过多的时间。(3)单线程避免了线程切换和竞态产生的消耗。(4)Redis采用单线程模型,每条命令执行如果占
转载 2023-07-08 15:10:00
236阅读
docker搭建mysql(集群+高可用+热备份)Mysql集群(PXC)PXC介绍Percona XtraDB Cluster(简称PXC集群)提供了MySQL高可用的一种实现方法。PXC特性同步复制,事务要么在所有节点提交或不提交。多主复制,可以在任意节点进行写操作。在从服务器上并行应用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并行复制。节点自动配置,数据一致性,不再是异步复制。PXC最大的优势:强一致性、无同步延迟
分布式缓存技术-redis缓存的用途高性能:redis是基于内存进行操作的,性能较高,前端发送请求后,后端会查询数据库,中间加入redis后可以将数据先存在redis中,下次读取的时候会直接读取redis的数据性能就会提高高并发mysql的数据库每秒查询率(QPS)是2000,redis的上限就比较大,单点下系统吞吐量(TPS)是8W/S ,每秒查询率(QPS)是10W ,redis集群情况下根
转载 2023-06-14 17:11:08
7279阅读
并发解决方案1. 高并发和大流量解决方案高并发架构相关概念   并发: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但任一个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在互联网时代,所讲的并发,高并发通常是指并发访问,也就是在某个时间点,有多少个访问同时到来。通常一个系统的日PV在千万以上,有可能是一个高并发的系统。有的公司完全不走技术路线
转载 2024-08-20 15:00:32
60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