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作为一款三维CAD软件,其拥有强大的参数化建模能力,可以建立非常复杂的实体模型。因此,如果充分利用Solidworks快速准确建模的特长,把在Solidworks建立好的模型导入到ANSYS中进行分析就可以很好地解决ANSYS建模能力的不足。现在,大多数的技术人员都是利用三维CAD软件建模,通过ANSYS与三维CAD软件之间的图形接口将建立好的模型导入到ANSYS。
转载 2024-05-13 13:47:56
477阅读
KNN-machine leanring notesKNN 算法简介KNN 算法流程KNN实现过程Sklearn总结 KNN 算法简介kNN(k-NearestNeighbor),也就是k最近邻算法。顾名思义,所谓K最近邻,就是k个最近的邻居的意思。也就是在数据集中,认为每个样本可以用离他最距离近的k个邻居来代表。–百度该算法就是用来找数据点在该纬度的数据空间中,离哪一些点的样本更接近,通过相关
KNN算法解析根据《机器学习实战》P191.重新自己实现K邻近算法 并 2.生成随机数据测试 算法步骤 1. 数据形状:为方便理解,设该数据集样本有50个数据,label50个(代表各个数据样本所属的类别),50个特征。Dataset shape:input_data.shape = (50, 50)label.shape=(50, 1)设有1个新的数据,要使用 KNN算法 以及以上 50个数据集
KNN算法简单实战KNN算法简介KNN算法思路KNN算法实战数据集具体代码运行结果总结 KNN算法简介KNN算法又称K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分类算法,K最近邻,就是k个最近的邻居的意思,说的是每个样本都可以用它最接近的k个邻居来代表。KNN通过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类。KNN算法思路取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近的邻居,判断它们的分类情况,KNN算法将样本预测为
转载 2024-04-20 19:51:23
84阅读
1点赞
  1、KNN的决策边界以及K的影响  决策边界分成两大类,分别是线性决策边界和非线性决策边界。拥有线性决策边界的模型我们称为线性模型,反之非线性模型.  随着K值的增加,决策边界确实会变得更加平滑。决策边界的平滑也意味着模型的稳定性。但稳定不代表这个模型就会越准确。虽然决策边界平滑会使得模型变得更加稳定,但稳定不代表模型的准确率更高。 
        K Nearest Neighbor算法又叫KNN算法,是机器学习里面一个经典的算法。其中的K表示最接近自己的K个数据样本就,一般K取奇数,这是为了使投票的时候不会出现平票的情况。算法直观理解:有一个样本空间里的样本分成很几个类型,然后,给定一个待分类的数据,通过计算接近自己最近的K个样本来判断这个待分类数据属于哪个分类。简单理解:由那离自己
文章目录前言一、车辆数据集1.车辆数据集示例二、KNN算法1.KNN算法介绍2.KNN算法步骤3.KNN算法优点4.KNN算法缺点5.K值选取6.距离度量6.1 欧式距离6.曼哈顿距离三、代码实现1.数据集1.1数据集随机划分1.2数据集读取2.KNN分类器3.训练3.1使用曼哈顿距离进行训练3.2使用欧式距离进行训练总结 前言本文中的车辆数据集图像于集美大学拍摄。本文中记录了使用KNN算法对车
文章目录一、KNN简介二、分类任务三、回归任务 一、KNN简介  KNN作为一种监督学习方法,其工作机制为:给定测试样本,基于某种距离度量找出训练几种与其最靠近的k个训练样本,然后基于这k个“邻居”的信息进行预测。   上述提到的某种距离度量主要有三种方法:曼哈顿距离、欧式距离和闵可夫斯基距离。在本文中,距离的计算采用的是欧式距离:  KNN模型是一种“懒惰学习”的代表,此类学习技术在训练阶段仅
1.定义模块:用来从逻辑上组织python代码(变量,函数,类,逻辑)实现一个功能。本质上就是.py结尾的Python文件。比方说:文件名:test.py   ,对应的模块名为:test 包:用来从逻辑上组织模块的,本质上就是一个目录(必须带有一个叫__init__.py的文件)2.导入方法方法1:导入一个模块:import module_name导入多个模块:import m
KNN(k-Nearest Neighbor algorithm )分类算法是最简单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采用向量空间模型来分类,概念为相同类别的案例,彼此的相似度高,而可以借由计算与已知类别案例之相似度,来评估未知类别案例可能的分类。KNN根据某些样本实例与其他实例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特征相似的实例互相靠近,特征不相似的实例互相远离。因而,可以将两个实例间的距离作为他们的“不相似度”的一种度量标
1、数据处理的流程2 数据预处理 Preprocessing & Impute2.1 数据无量纲化在机器学习算法实践中,我们往往有着将不同规格的数据转换到同一规格,或不同分布的数据转换到某个特定分布的需求,这种需求统称为将数据“无量纲化”。譬如梯度和矩阵为核心的算法中,譬如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无量纲化可以加快求解速度;而在距离类模型,譬如K近邻,K-Means聚类中,无量纲化可
转载 2024-07-31 17:23:41
81阅读
提示:只是作业*2,orz一、KNN概述       KNN可以说是最简单的分类算法之一,同时,它也是最常用的分类算法之一。KNN算法是有监督学习中的分类算法。       有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一字之差,关键在于是否有监督,也就是数据是否有标签。监督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一组带
1.KNN原理K-Nearest Neighbors很简单,看图就一目了然了。 绿色和蓝色是已知数据,根据已知数据,我们想要知道,红色的点属于哪一类。这是,我们选择的方法是:看距离红色最近的一个点(K=1)是属于哪一类,或者看距离红色最近的两个个点(K=1)或三个点(K=3)是属于哪一类,此时,我们需要在这些点里做投票,看看这个区域内,哪个颜色的点数量多。我们以K=3为例来看:
本文主要是深度学习PyTorch物体检测实战的阅读笔记RCNN系列发展历程开山之作 RCNNRCNN算法由Ross Girshick在2014年提出,主要利用CNN的良好特征提取功能,将PASCAL VOC数据集的检测率大大提高。RCNN仍然延续传统的目标检测算法的思想,首先提取一系列的候选区域,然后对候选区域进行分类。算法流程分为四步:候选区域的提取。采用Region Proposal提取候选区
 zk的安装包,zookeeper-3.4.10.tar.gz,可在Apache官网下载https://www.apache.org/dyn/closer.lua/zookeeper/这里我提供了一个百度网盘下载地址zookeeper-3.4.10.tar.gz 百度网盘 https://pan.baidu.com/s/15icVROSKpgwUzqzpHW6Rbg 提取码:dgnpzi
转载 2024-03-26 13:31:50
87阅读
1、模型原理(一)原理1、原理:是一种常用的监督学习方法,给定测试样本,基于某种距离度量找出训练集中与其最靠近的k个训练样本,然后基于这k个“邻居”的信息来进行预测。也有无监督的最近邻,暂不讨论。2、判定方法主要有两种:(1)在分类任务中的可使用“投票法”,即选择这k个样本中出现最多的类别标记作为预测结果;(2)在回归任务中可使用“平均法”,即将这k个样本的标记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3)还可以根据
转载 2024-07-29 16:43:17
83阅读
前言:简单介绍KNN算法,sklearn实现机器学习专栏:机器学习专栏 文章目录一、KNN算法原理二、算法参数1、距离2、K值二、sklearn实现KNN 一、KNN算法原理K近邻算法是一种“懒惰学习”(lazy learning),就是你给我一个测试样本,我才需要去处理。与其相反的是“急切学习”(eager learning),即是在训练阶段就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于分类问题,KNN算法步骤:计算t
knn算法思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似(即特征空间中最邻近)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k近邻模型的三个基本要素:k值的选择:k值的选择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较小的k值可以减少近似误差,但是会增加估计误差;较大的k值可以减小估计误差,但是会增加近似误差。一般而言,通常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k值。距离度量:距离反映了特征空间中两个实例的相似程度。可以采用
转载 2024-08-04 11:19:07
69阅读
图像分类-KNN前言一、KNN算法原理1.1 基本理论1.2 距离度量1.2.1欧式距离1.2.2曼哈顿距离二、KNN算法实践2.1 KNN算法实现2.2 KNN进行图像分类-用于MNIST数据集2.3 KNN进行图像分类-用于CIFAR10数据集总结 前言KNN算法原理及实践github地址 一、KNN算法原理1.1 基本理论K最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分类算法是数
机器学习流程:获取数据数据基本处理特征工程机器学 习模型评估K近邻算法 简介: K最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分类算法是数据挖掘分类技术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所谓K最近邻,就是k个最近的邻居的意思,说的是每个样本都可以用它最接近的k个邻居来代表。 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k个最相邻的样本中的大多数属于某一个类别,则该样本也属于这个类别,并具有这个类别
转载 2024-03-12 21:55:03
93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