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高内聚,低耦合的概念最终可以转换为虚拟化的思想。也就是把复杂封装起来,把简单暴露出去。      事实上,编程就是如此,而且一直如此。如果深究一下代码的底层,底层的底层最底层的就是 高电平,低电平。把高电平,低电平虚拟化成0,1。 二级制0,1封装成0~10 然后再封装ASII码,再封装成进程...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把复杂
内聚和耦合内聚(Cohesion)是一个模块内部各成分之间相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Coupling)是模块之间依赖程度的度量。内聚和耦合是密切相关的,与其它模块存在强耦合的模块通常意味着弱内聚,而强内聚的模块通常意味着与其它模块之间存在弱耦合。模块设计追求强内聚,弱耦合。一、内聚强度内聚按强度从低到高有以下几种类型:(1) 偶然内聚。如果一个模块的各成分之间毫无关系,则称为偶然内聚。(2) 逻辑内
转载 2023-11-27 09:37:59
71阅读
1) 耦合 耦合是对一个软件结构内部不同模块间联系紧密程度的度量指标。 决定耦合高低的主要因素  由于模块间的联系是通过模块接口实现的,因此,模块耦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调用模块的方式以及通过模块接口的数据。模块间的耦合主要可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 数据耦合。若两个模块之间仅通过模块参数交换信息,且交换的信息全部为简单数据,则称这种耦合为数据耦合。数据耦合耦合最低
转载 精选 2016-09-30 15:40:47
2640阅读
高内聚低耦合二者的定义如下: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若一个模块内各元素(语名之间、程序段之间)联系的越紧密,则它的内聚性就越高。 耦合:又称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就越强,模块的独立则越差。模块间耦合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调用的方式及传递的信息
转载 2023-10-11 08:27:12
80阅读
参考:1.维基百科 耦合2.Component Coupling 解耦的目的就是达到, A模块调用B时, 不需要知道B的内部实现耦合等级: 高耦合->低耦合红色为常见的耦合,->后面基本就是这篇文章的3条总结.如果能明白就不需要继续看了内容耦合共用耦合common coupling->尽量不要全局变量, --->>各个模块不依赖全局变量 外部耦合控制耦合con
转载 2024-01-21 07:39:57
66阅读
模块一的实现依赖于模块二,更改模块二后,模块一也得更改,那么二者就有耦合。修改程序,使得更改模块二后,模块一不受影响,那么就叫解藕 请问《java编程思想》中的“完全解藕”如何理解,和实现!看不明白这书上的!5满意答案洵敏 7级 2008-10-17可以从“耦合”进行理解,就是两样东西是有联系的,完全解藕可以做到修改一样东西而对另一样东西一点影响都没有,一般就无法做到完全解藕的~~~&n
转载 2023-09-12 23:13:50
79阅读
 什么是耦合在软件开发中,耦合是指一个模块或组件与其他模块或组件之间的依赖程度。在 Java 中,耦合是指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继承、实现、关联和依赖等。耦合越高,代码越难以维护和修改,也越难以进行单元测试和重构。因此,良好的设计应该尽可能地降低耦合,提高代码的可复用和可维护Java 主要的耦合类型继承耦合:继承是一种强耦合的关系,因为子类的实现依赖于父类的实现。当父类
 内聚性,又称块内联系,指模块的功能强度的度量,即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  目标   让每一个子程序只做一件事。使子程序内的各种操作之间联系强。 顺序的内聚性sequentialcohesion 特点:子程序内包含需要按特定顺序执行的操作,这些步骤需要共享数据,必须全部执行完毕才算完成一向完整功能。 分类 内聚
转载 2013-02-24 19:08:53
289阅读
从书上摘抄一部分认为比较有价值的内容:一、编写优秀的代码需要深刻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经验,并能自觉应用到代码设计中。 二、设计模式是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经典解决方案,它是对特定条件(上下文)下问题的设计方案的经验总结,是前人设计实践经验的精华。 三、面向对象设计的原则是面向对象思想的提炼(即合理的抽象)。 四、耦合度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调用模块的
转载 2024-02-23 11:03:57
25阅读
在企业进行Web项目的开发时,主要会考虑到以下几点:1.系统的耦合(紧密度):企业比较注重 耦合:藕断丝连,系统的每个部分都有联系 比如:如果用户系统和订单系统之间的耦合很高,那么一旦用户系统出问题了,订单系统也会出现问题,同时,用户系统和订单系统的耦合太高,也会影响系统的拓展性和业务的拓展性。所以,项目各个部分之间的耦合太高对系统来说是不好的2.系统的拓展性 3.代码的可读(容易被看
转载 2023-12-24 18:37:30
54阅读
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问题由来: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当一个类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类的影响也越大。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自从我们接触编程开始,就知道了软件编程的总的原则:低耦合,高内聚。无论是面向过程编程还是面向对象编程,只有使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尽量的低,才能提高代码的复用率。低耦合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是怎么样编程才能做到低耦合呢?那正是迪米特法则要
耦合耦合(Coupling),也叫耦合度,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的强弱取决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调用模块的方式以及通过界面传送数据的多少。模块间的耦合度是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包括控制关系、调用关系、数据传递关系。模块间联系越多,其耦合越强,同时表明其独立越差。软件设计中通常用耦合度...
转载 2016-01-21 11:17:00
318阅读
2评论
耦合百度百科: 耦合也叫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就越强,模块之间越独立则越差。Java耦合: 例如在web开发中,表现层需要持有业务层的对象,业务层中需要持有持久层的对象,这种关系是很强的依赖关系。代码如下: 业务层:(在包service下)package top.radish.service public class Acco
企业做开发会涉及到以下四个点: 1.系统的耦合(紧密度):藕断丝连,与系统的多个部分都有联系 2.系统的拓展性 3.代码的可读 4.业务的拓展性耦合: 比如:公司开发了一个系统,会有 用户系统,订单系统,物流系统,如果用户系统和订单系统处于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紧密状态,说明二者的耦合很高,那么其中一个系统坏了,另一个系统就用不了了,还会影响系统的拓展性,这个就体现了耦合。因此,耦
转载 2024-01-17 07:10:08
50阅读
1. 起因这篇文章应该算作前两篇文章的后续思考。 在前两篇文章中,考虑到了分层的方法,参考了别人的代码架构。【架构】工程代码结构(附带NXP、ST官方demo)【架构】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 模块化 & 分层设计其实我们说到最后,好的代码,我们分层,做模块,无非就是实现一个高内聚和低耦合。 举个简单的例子,将某个模块代码直接删除之后,将上层调用处注释,重新编译,是否还能编过?(不考虑功能的运行
# Java内聚性的实现指南 高内聚性是指一个类或模块内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联强,主要关注于同一职责的功能,提升类的内聚力可使得系统更加可维护、可扩展。接下来,我将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帮助你理解和实现Java中的高内聚性。 ## 实现流程 我们将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高内聚性: | 步骤 | 说明 | |------|------| | 步骤1 | 确定功能模块 | | 步骤2 | 设计类
原创 9月前
21阅读
只要应用的某个部分过分依赖与另一部分,代码就是耦合过紧,难于维护。紧密耦合的代码难于维护并且需要经常重写。因为Web应用所涉及的技术,有多种情况会使它变的耦合过紧。必须小心这些情况,并尽可能维护耦合弱的功能。1. 解耦HTML/JavaScript在Web上,HTML和JavaScript各自代表了解决方案中的不同层次:HTML表示数据,JavaScript是行为。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将它们连接起来,
Java】浅谈关于代码的耦合前言一、需求二、简单的实现1.资源代码(项目提供)2.对需求的普通实现三、利用业务与逻辑分离的方式实现改进四、对需求改进后的同步项目改进(优点)总结 前言 前几天一个在公司里的朋友对还正在Java的道路上的我说了一些关于代码耦合的问题,刚好今天碰上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拿来运用一下,用这个简单的案例突出一下**业务与逻辑分离**的一种思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载 2023-11-01 21:00:24
81阅读
前言:        在日常编程中,总是会存在一些代码明明可以抽离出来作为公共方法,却硬要写在一起,导致同段代码,东一块,西一块的,极其难维护,可读也几乎为零,那么结合自身,有如下几个建议,仅供参考。建议1:        场景:现有一个保存的接口,接口参数只有一个ID,很多地
消除代码复制代码复制时不良设计的一种表现,消除代码复制的两个基本手段,就是函数和父类;封装要评判某些设计比其他的设计优秀,就得定义一些在类的设计中重要的术语,以用来讨论 设计的优劣。对于类的设计来说,有两个核心术语:耦合和聚合。 耦合这个词指的是类和类之间的联系。之前的章节中提到过,程序设计的目标是一系列通 过定义明确的接口通信来协同工作的类。耦合度反映了这些类联系的紧密度。我们努力要获得 低的耦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