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ndividual.py1 import numpy as np 2 import ObjFunction 3 4 5 class BAIndividual: 6 7 ''' 8 individual of bat algorithm 9 ''' 10 11 def __init__(self, vardim, bound): 12
转载 2023-05-18 20:19:15
66阅读
蝙蝠算法 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学者杨新社提出一种新的元启发式优化算法-蝙蝠算法(Bat Algorithm, BA),该算法通过模拟蝙蝠回声定位行为来寻找函数优化问题的最优解。1. 蝙蝠算法的基本思想由于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与函数优化相似,所以可以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来寻找最优解。蝙蝠算法蝙蝠看作优化问题的可行解,通过模拟复杂环境中精确捕获食物的机
蝙蝠算法 蝙蝠算法是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特性开发的优化算法。下面为蝙蝠算法的几个基本规则。 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可以感觉到距离,它们在食物/猎物和背景屏障之间也有差异。蝙蝠的速度由(Vi)和蝙蝠的位置表示为(Xi),具有频率Fmin、变化波长λ和寻找食物的响度A0。响度A0也作为Amin常量值。文章考虑了各种参数,在Matlab中对BAT函数进行编码。在勘探开发和遗传算子的一般背景下,我们可以分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BP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神经网络学习算法[4],其原理是在梯度下降法,利用梯度搜索技术,以期使网络的实际输出值和期望输出值的误差均方差为最小。其优点在于泛化能力、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强,及特别适合于求解内部机制复杂的问题。BP神经网络算法步骤BP神经网络的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号的前向传播,从输入层经过隐含层,最后到达输出层;第二阶段是反向传播,从输出层到隐
转载 2018-11-07 11:46:43
411阅读
BP神经网络中隐藏层节点个数怎么确定最佳1、神经网络算法隐含层的选取1.1构造法首先运用三种确定隐含层层数的方法得到三个隐含层层数,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然后从最小值开始逐个验证模型预测误差,直到达到最大值。最后选取模型误差最小的那个隐含层层数。该方法适用于双隐含层网络。1.2删除法单隐含层网络非线性映射能力较弱,相同问题,为达到预定映射关系,隐层节点要多一些,以增加网络的可调参数,故适合运用删除法
转载 2023-07-24 18:08:21
432阅读
*本文参考书籍《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设计及应用》在之前我们讨论了线性神经网络,并对于异或问题进行了简单分类。今天我们探讨一下BP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也成为反馈神经网络。其基本思想就是学习过程由信号的正向传播与误差的反向传播这两个过程组成。输入数据经过隐藏层处理后传向输出层。若输出与期望不符,则进入误差反向传播阶段,调整权值。 在讨论BP网络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激活函数s
今天来讲BP神经网络神经网络在机器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数据压缩,数据挖掘等领域。接下来介绍BP神经网络的原理及实现。  Contents   1. BP神经网络的认识  2. 隐含层的选取  3. 正向传递子过程  4. 反向传递子过程  5. BP神经网络的注意点  6. BP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的原理在网上有很详细的说明,这里就不打算细说,这篇文章主要简单的方式设计及实现BP神经网络,并简单测试下在恒等计算(编码)作测试。 BP神经网络模型图如下BP神经网络基本思想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由信息的下向传递和误差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正向传递:由模型图中的数据x从输入层到最后输出层z的过程。反向传播:在训练阶段,如果正向传递过程中发现输出的值与期望的传有误差,由将误差从输
神经网络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仿生),并受其启发,但神经网络的发展早已摆脱了仿生物学的思路。 该领域现在研究的热门方向为深度神经网络。 “标准BP算法”并不“标准”,真正使用的是累计BP算法(目标为最小化训练集上的累计误差)。 BP算法是梯度下降法的应用。 梯度下降算法:在参数寻优的过程中需要避免目标函数陷入局部极小。生活中的例子:盲人下山很有可能下到半山上的一个深坑中,这个“坑”就是局部极小。 梯
# 基于蝙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实现数据预测 ##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神经网络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见的前向反馈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模型拟合能力。然而,BP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导致预测效果不佳。为了提高BP神经网络的性能,我们可以借助蝙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 蝙蝠算法是一种基于群体智能优化方法,模拟了蝙蝠的飞行和捕食行为。它通过
原创 2023-10-15 05:57:39
112阅读
%本代码为bp神经网络的matlab代码,对大量数值大的数据较准确,对少量数值小的数据不准确 clcclear allclose all%bp 神经网络的预测代码%载入输出和输出数据load C:\Users\Lenovo\Desktop\数学建模资料\数模资料自整理\数学建模matlab程序\bp神经网络\p.txt;load C:\Users\Lenovo\Desktop\数学建模资料\数模资
转载 2023-05-29 15:02:19
170阅读
本文实例讲述了Python实现的三层BP神经网络算法。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具体如下: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三层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ython实现,下一步我准备试着将其修改为多层BP神经网络。下面是运行演示函数的截图,你会发现预测的结果很惊人!提示:运行演示函数的时候,可以尝试改变隐藏层的节点数,看节点数增加了,预测的精度会否提升import math import random import str
深度学习入门(二)——卷积神经网络前言一、为何提出CNN?二、数据输入层三、卷积层3.1 卷积计算方法3.2 填充3.3 步幅3.4 从二维走向三维3.5 卷积层工作过程3.6 特征提取四、ReLU激励层五、池化层六、全连接层七、总结7.1 卷积神经网络之优缺点7.2 典型的CNN网络 前言卷积神经网络CNN(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s)在1998年由YannLecu
​ 一、 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简介 说明:1.1节主要是概括和帮助理解考虑影响因素的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即常规的BP模型训练原理讲解(可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是否跳过)。1.2节开始讲基于历史值影响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使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时,从考虑的输入指标角度,主要有两类模型: 1.1 受 ...
转载 2021-07-25 17:56:00
296阅读
2评论
0. 前言上篇文章 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说明了神经网络正向传播以及反向传播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个计算的过程是怎么来的,下面想通过代码来实现这个过程 !1. 代码实现神经网络BP算法1.1 网络结构这里的网络结构和相关的数据还是采用上一节中举的例子:1.2 代码实现数据准备import numpy as np # 权重 w = [0, 0.1, 0.15, 0.2, 0.25, 0.3, 0.35,
转载 2023-07-04 11:46:53
364阅读
去参加鹅场的笔试,问到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时,用了半个小时写下了这写答案,分析了深度学习的起源,发展,以及优缺点,为什么会有些有问题的存在,有些地方还不完善,还需要补充。神经网络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3次起伏,这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神经网络的优缺点在不同时代得以体现。在理论上讲,只包含单层隐藏层神经网络,可以拟合任何函数,然后这在实际情况中是不常用的。往往采用含多层隐藏层的神经网络来对数据进行拟合。 一、缺
基于蝙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预测数据源码 # 导言 在数据分析和预测中,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然而,传统的BP神经网络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并且训练速度较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蝙蝠算法改进的BP神经网络。 # 蝙蝠算法简介 蝙蝠算法(Bat Algorithm)是一种基于蝙蝠群体行为的优化算法。它通过模拟蝙蝠在搜索食物时的行为,来优化问题
原创 2023-09-28 09:31:58
54阅读
GA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matlab)这里我首先要介绍一下BP神经网络的一些特点,因为在以下的编程中,我将把这些特点运用在其中,防止大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1.bp神经网络的层数一般3层效果较好,即只包含输入层、一层的隐藏层、输出层。2.bp神经网络的隐藏层神经元个数一般为输入层神经元个数的2倍再加1,即hiddennum=inputnum*2+1。3.我们用的是遗传算法工具箱来解决的问题1.G
本文用Python实现了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根据鸢尾花的4个特征,实现3种鸢尾花的分类。 算法参考文章:纯Python实现鸢尾属植物数据集神经网络模型2020.07.21更新: 增加了分类结果可视化result_visualization。2020.07.09更新: 完善代码中取数据部分的操作。1.数据准备鸢尾花数据集包含4种特征,萼片长度(Sepal Length)、萼片宽度(Sepal Wi
1 反向传播算法BP网络简介 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简称反向传播算法(即BP算法)。使用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感知器又称为BP神经网络BP算法是一个迭代算法,它的基本思想为:(1)先计算每一层的状态和激活值,直到最后一层(即信号是前向传播的);(2)计算每一层的误差,误差的计算过程是从最后一层向前推进的(这就是反向传播算法名字的由来);(3)更新参数(目标是误差变小)。迭代前面两个步骤,直到满足停止准则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