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加权,也称为代价敏感学习,通过调整训练期间不同类别的损失值来对类别进行重新平衡,近期的研究提出了各种代价敏感学习方法来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包括类别级重加权和类别级re-margining,大家熟知的Focal loss、动态权重等都属于重加权方法。2. 类别级重加权2.1 Weighted Softmax Loss最直觉的方法是直接使用训练样本的标签频率对损失进行重新加权,即加权so
attention 1.在模型举例在机器翻译的任务当中,翻译得到的每个y的时候,更加关注于某个x,当翻译am的时候,就应该更关注输入当中的 是,让机器也具备这种关注的能力。 2.怎么关注?当翻译y1的时候,y1是通过H1得到的,x1通过特征提取又可以计算出h1,点积的方式可以计算 出两个向量的相似性。H和每个h之间的点积去计算,翻译y1的时候更应该专注哪个x/h。 self-attention:
0. 引言在实际使用中,我们通常希望有一个预训练模型帮助加速训练,如果使用原生的模型,直接使用加载即可。但我们经常会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进行backbone的修改,此时直接加载预训练模型就会出错。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下面引入如何加载部分模型的权重(修改的部分不需要加载)。1. 分类网络最后一层一般PyTorch官方实现的网络中,训练集使用的ImageNet数据集,所以分类数(1000)与我们的任务分
权重确定的主客观赋权法组员:余芳云1011200110卢玲婕1011200147钟灵欢1011200148 一、引言在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中,属性的权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被用来反映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很多多属性决策方法( 如简单加性加权法、TOPSIS 法、多属性效用理论等) 都涉及到属性权重,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属性权重, 关系到多属性决策结果的可靠性正确性。目前已有许多确定属性权重的方
1. 引言再过一个月就是春节,相信有很多码农就要准备欢天喜地地回家过(xiang)年(qin)了。我们今天也打算讲一个相亲的故事。讲机器学习为什么要讲相亲?被讨论群里的小伙伴催着相亲,哦不,催着讲特征工程紧啊。只是我们不太敢讲这么复杂高深的东西,毕竟工程实践的经验太复杂了,没有统一的好解释的理论,一般的教材讲这方面的内容不多。我们就打算以一个相亲的故事为例,串一些特征工程的内容。2. 故事背景事先
PCA(主成分分析)方法浅析降维、数据压缩找到数据中最重要的方向:方差最大的方向,也就是样本间差距最显著的方向PCA算法主要用于降维,就是将样本数据从高维空间投影到低维空间中,并尽可能的在低维空间中表示原始数据。PCA的几何意义可简单解释为:0维-PCA:将所有样本信息都投影到一个点,因此无法反应样本之间的差异;要想用一个点来尽可能的表示所有样本数据,则这个点必定是样本的均值。 1维-PCA:
统计学软件SPSS1. 软件设置1.1 语言设置2. 视图2.1 数据视图2.2 变量视图2.2.1 测量尺度2.3 输出视图3. 操作3.1 打开文件3.1.1 导入模板数据3.2 分析3.2.1 非参数检验3.2.1.1 卡方检验3.2.1.2 二项式检验3.2.1.3 K-S检验3.2.1.4 游程检验3.2.1.5 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列联表分析)3.2.2 参数检验3.2.2.1 t检
## Python 多重赋值 ### 介绍 在Python中,多重赋值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技术,它允许我们在一条语句中同时为多个变量赋值。这使得代码更简洁、易读,并且在处理一些常见的任务时非常有用。 本文将帮助你了解多重赋值的流程和步骤,并提供相关的代码示例和解释。 ### 流程图 ```mermaid journey title Python 多重赋值流程 section 操
原创 2023-09-12 08:23:48
132阅读
 随笔记录方便自己和同路人查阅。#------------------------------------------------我是可耻的分割线-------------------------------------------  多重赋值技巧是一种快捷方式,让你在一行代码中,用列表的值为多个变量赋值。不必一个下标一个下标的赋值。#--------------------------
转载 2023-05-27 14:49:39
61阅读
## Python支持多元赋值和多重赋值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开发者,我将教会你如何在Python中实现多元赋值和多重赋值。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整个过程的流程。 ### 流程 | 步骤 | 描述 | | --- | --- | | 1 | 了解多元赋值和多重赋值的概念 | | 2 | 使用多元赋值进行简单的赋值操作 | | 3 | 使用多元赋值交换两个变量的值 | | 4 | 使用多重赋值
原创 2023-11-30 13:50:49
103阅读
使用赋值语句可以更新一个变量的值,最简单的赋值语句是将变量放在“=”左边,新值放在右边。x = 1 // 命名变量的赋值 *p = true // 通过指针间接赋值 person.name = "bob" // 结构体字段赋值 count[x] = count[x] * scale // 数组、slic
转载 2024-09-18 16:11:43
63阅读
1.列表多重赋值常规方法>>> cat = ['fat', 'black', 'loud']>>> size = cat[0]>>> color = cat[1]>>> disposition = cat[2]2.列表多重赋值技巧'''Python大型免费公开课,适合初学者入门加QQ群:579817333 获取学习资料及必备软件。'''>>> cat = ['fat', 'black', 'lou
转载 2021-07-22 09:07:26
949阅读
import sys print(“当前值为1的字符串对象的引用计数为:{}”.format(sys.getrefcount(“1”))) a = “1” b = “1” dic = {“1”:“1”} list1 = [“1”, “2”] print(“变量a指向的内存地址为:{}”.format(id(a))) print(“变量b指向的内存地址为:{}”.format(id(b
目录python 语法风格和模块布局变量赋值合法标识符关键字案例:查看,判断python中的关键字内建字符串格式化详解字符串函数 python 语法风格和模块布局变量赋值1. python支持链式多重赋值>>> x = y = 10 # 将10赋值给x和y >>> x # 查看x的值 10 >>> y # 查看y的值 102. 给列表使
## Java 特殊多重赋值写法 在 Java 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赋值语句将一个变量的值赋给另一个变量,例如:`int a = 10; int b = a;`。但是,除了普通的赋值语句外,Java 还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多重赋值写法,可以一次性给多个变量赋值,让代码更加简洁和高效。 ### 多重赋值写法示例 在 Java 中,我们可以使用逗号 `,` 分隔多个变量来实现多重赋值的写法。例如:
原创 2024-03-01 06:54:47
61阅读
BMI即体重指数,是衡量个人身体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判断BMI的数值大小,我们可以判断个人身高体重是否协调。下面我将用IBM SPSS Statistics来为大家介绍BMI的计算方法。一、BMI计算如果只有一两条数据,我们可以直接计算,但若是几十几百条数据,就需要使用SPSS来辅助计算了。1、首先打开我们提前准备好的统计数据;图一:统计数据2、点击SPSS主界面菜单栏的转换按钮;图二:转换
转载 2024-04-19 14:32:33
781阅读
目录一、保存模型-torch.save()1.只保存model的权重2.保存多项内容二、加载模型-torch.load()1.从本地模型中读取数据2.加载上一步读取的数据 load_state_dict()三、torch.optim.Adam1.optim.Adam()参数说明一、保存模型-torch.save()torch.save(parameters, addr)parameters: 是待
# 理解Python中的多重赋值 在Python中,多重赋值是指将多个值赋给多个变量。这种功能在Python中是完全支持的,但可能会让一些新手感到困惑。因此,今天我将带你一步步理解Python是如何处理变量赋值的。 ## 流程概述 下面的表格展示了我们将要遵循的步骤: | 步骤 | 描述 | |--------
原创 2024-10-23 05:52:23
86阅读
文章目录前言参数量param和计算量FLOPs简介参数量计算量YOLOv5计算模型参数训练和验证输出模型参数不同的原因分析输出模型参数结果(以YOLOv5s-coco2017为例)参数不同的原因分析Reference 前言评价一个用深度学习框架搭建的神经网络模型,除了精确度(比如目标检测中常用的map)指标之外,模型复杂度也必须要考虑,通常用正向推理的计算量(FLOPs)和参数个数(Parame
一  流程控制流程控制的定义流程:代码执行的过程流程控制:对代码执行过程的管控流程控制三大结构:顺序结构:从上到下,代码依次执行分支结构: 一共4个循环结构:while for分支结构:单项分支双项分支多项分支巢状分支二 if分支2.1 单项分支语法代码块if条件表达式:code1code2......如果条件表达式成立,则执行if代码块中的内容2.2 双向分支语法代码块if条件表达式: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