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句子对的分类任务 b)是单个句子的分类任务 c) 是问答任务 d)是序列标注任务首先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文本分类、序列标注和文本匹配。 这四个都是比较简单的,我们来看d)序列标注,其实就是把所有的token输出,做了一个softmax,去看它属于实体中的哪一个。对于单个样本,它的一个文本分类就是使用CLS这边,第一个CLS的输出,去做一个微调,做一个二分类,或者是多分类。 a)这个其实本质
这篇文章介绍Bert,但是暂时还没研究完,所以只能分两部分写。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bert的思想和创新点,下一篇文章主要介绍bert的结构。BERT的新语言表示模型,它代表Transformer的双向编码器表示。与最近的其他语言表示模型不同,BERT旨在通过联合调节所有层中的上下文来预先训练深度双向表示。因此,预训练的BERT表示可以通过一个额外的输出层进行微调,适用于广泛任务的最先进模型的构建,比
微调(Fine-tune)原理   在自己的数据集上训练一个新的深度学习模型时,一般采取在预训练好的模型上进行微调的方法。什么是微调?这里已VGG16为例进行讲解,下面贴出VGGNet结构示意图。  上面圈出来的是VGG16示意图,也可以用如下两个图表示。  如上图所示 ,VGG16的结构为卷积+全连接层。卷积层分为5个部分共13层,即图中的conv1~conv5。还有3层是全连接层,即图中的fc
引言Bert在工业使用中表现相当优异,但是预训练时间非常的长。Bert的作者公开的记录是用了16块TPU训练了三天。 本论文就是针对训练时间上进行的优化,提出了LAMB优化方式,在损失训练精度的情况下,将BERT的训练时间缩短到了76分钟,如下:背景从上图可以看到,论文作者提出的方法用了1024块TPU,训练时间为76分钟,F1值相对原始的Bert训练有了微小的提升。简单来看,这个缩短的训练时间
转载 2024-05-17 13:43:49
605阅读
bert微调步骤:首先从主函数开刀:copy    run_classifier.py 随便重命名 my_classifier.py先看主函数:if __name__ == "__main__": flags.mark_flag_as_required("data_dir") flags.mark_flag_as_required("task_name") flag
转载 2023-11-26 12:21:22
795阅读
1 简介          有关BERT的知识点可以参考如下链接 ,这里使用官方预训练好的BERT模型,在SQuAD v1.1上进行微调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Language Understanding_SU_ZCS的博客    &nb
转载 2024-08-16 20:50:06
150阅读
对于序列级和词元级自然语言处理应用,BERT需要最小的架构改变(额外的全连接层),如单个文本分类(例如,情感分析和测试语言可接受性)、文本对分类或回归(例如,自然语言推断和语义文本相似性)、文本标记(例如,词性标记)和问答。在下游应用的监督学习期间,额外层的参数是从零开始学习的,而预训练BERT模型中的所有参数都是微调的。我们可以针对下游应用对预训练的BERT模型进行微调,例如在SNLI数据集上
背景介绍文本分类是NLP中的一个经典任务, 通常在大型的数据集进行一些预训练的模型在文本分类上可以取得很不错的成绩。例如word2vec, CoVe(contextualized word embeddings)和ELMo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Bert是基于双向transformer使用masked word prediction和NSP(next sentence prediction)的任务进行
本期AI论道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BERT的模型压缩技术。众所周知,大规模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已经成为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NLP)的新驱动力,例如BERT在对下游任务进行微调后,显著提高了模型的表现。尽管这些模型在各种NLP任务上获得了最先进的结果,但是通常内存占用和功耗过高,以此带来很高的延迟,包括训练阶段和推断阶段。这反过来又限制了这些模型在移动和物联网等嵌入式设备上的部署。模型压缩旨在解决这类问
问题阅读正文之前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如果能准确回答,这篇文章不适合你;如果不是,可参考下文。为什么会有偏差和方差?偏差、方差、噪声是什么?泛化误差、偏差和方差的关系?用图形解释偏差和方差。偏差、方差窘境。偏差、方差与过拟合、欠拟合的关系?偏差、方差与模型复杂度的关系?偏差、方差与bagging、boosting的关系?偏差、方差和K折交叉验证的关系?如何解决偏差、方差问题?本文主要参考知乎文章,如有
# 深入理解 BERT 微调:PyTorch 实现指南 ## 引言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一种基于Transformer的语言表示模型,因其预测语言上下文的能力,在多个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走过使用PyTorch对BERT进行微调的全过程。 ## 流程概
原创 10月前
254阅读
本篇内容:配置好谷歌开源bert运行环境。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google-research/bert关于BERT的介绍就不多说了,直接看我们将配置的环境:tensorflow_gpu 1.11.0CUDA 9cudnn 7python 3.6注意,这些环境都是一一对应的,不能乱下。如果想下载其他版本,附上对照表链接:配置好后,就可以运行google-bert模型了,当
转载 2023-12-04 22:17:17
334阅读
逐行注释,逐行解析。可直接运行。 code from https://github.com/graykode/nlp-tutorial/tree/master/5-2.BERTimport math import re import time from random import *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
转载 2024-03-27 06:33:44
108阅读
展示如何利用Pytorch来进行模型微调。 本文目的:基于kaggle上狗的种类识别项目,展示如何利用PyTorch来进行模型微调。PyTorch中torchvision是一个针对视觉领域的工具库,除了提供有大量的数据集,还有许多预训练的经典模型。这里以官方训练好的resnet50为例,拿来参加kaggle上面的dog breed狗的种类识别。1 导入相
转载 2023-08-07 11:56:37
271阅读
编辑:小舟、杜伟为机器学习项目选择合适的优化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优化器是深度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模块之一,执行深度学习任务时采用不同的优化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这也是研究者们不遗余力「炼丹」的原因之一。常见的优化算法包括梯度下降(变体 BGD、SGD 和 MBGD)、Adagrad、Adam、Momentum 等,如此繁多的优化器应该如何做出抉择呢?不久前,Lightly-ai 的机器学习工程师
Fast Trasnformer 加速BERT推理实践上篇BERT做NER的文章很受大家欢迎,其中不乏童鞋询问我如何加速BERT方法的推理速度,本文就对此进行简单的描述,主要是基于NVIDIA开源的Fast Transformer的一个实践。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Fast Transoformer文本分类加速实践其他可以加速推理的方法小调研1. Fast Trasnformer 加速BERT推理环境
一名卑微的研究生记录开始接触bert:昨天终于在修好了的服务器上给我们课题组的小伙伴开启了访问权限,今天开始搭建bert的基本环境了,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知识图谱)拉开序幕。本机:win10 + putty (访问服务器)实验室服务器:linux  GTX1080,以及驱动和cuda的配置信息如下图一、安装anaconda1、下载安装包:wget https://repo.anacon
 一、BERT原理 BERT取名来自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架构为:预训练 + fine-tuning(对于特定的任务只需要添加一个输出层)。 1、引言        通过预训练语言模
转载 2024-08-08 15:04:55
189阅读
前不久,谷歌AI团队新发布的BERT模型,在NLP业内引起巨大反响,认为是NLP领域里程碑式的进步。BERT模型在机器阅读理解顶级水平测试SQuAD1.1中表现出惊人的成绩:全部两个衡量指标上全面超越人类,并且还在11种不同NLP测试中创出最佳成绩,包括将GLUE基准推至80.4%(绝对改进7.6%),MultiNLI准确度达到86.7%(绝对改进率5.6%)等。BERT模型是以Transform
前段时间仔细研究了下Bert论文:《BERT: Pre-training of Deep Bidirectional Transformers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了解到bert其实用的网络结构就是Transformer,因此,又去仔细看了下《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对Bert和Transformer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但是其中有个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