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缓冲区 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write()/send() 并不立即向网络中传输数据,而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缓冲区发送到目标机器。一旦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区,函数就可以成功返回,不管它们有没有到达目标机器,也不管它们何时被发送到网络,这些都是TCP协议负责的事情。 TCP协议独立于 write()/send(
转载 2024-05-08 21:03:49
52阅读
在《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一节中讲到,可以使用 write()/send() 函数发送数据,使用 read()/recv() 函数接收数据,本节就来看看数据是如何传递的。 socket缓冲区每个 socket 被创建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 write()/send() 并不立即向网络中传输数据,而是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中,再由TCP协议将数据从缓冲区发送到目标机器。一旦将数据
# Python Socket 接收缓存详解 在网络编程中,Socket是进行数据传输的核心工具。它可以实现不同主机之间的通信,而接收(recv)数据时的缓存问题是许多初学者在使用Socket时常会遇到的一个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Python中的Socket接收缓存,提供代码示例,并以流程图和旅行图的方式帮助理解。 ## 什么是Socket和recv? Socket是一种网络通信的端点,
原创 9月前
65阅读
在使用Python进行网络编程时,`recv`方法用于接收数据,但通常会受到缓冲区大小的限制。当数据量超过缓冲区的限制时,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连接中断。因此,解决“Python `recv`缓冲区上限”问题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记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包括备份策略、恢复流程、灾难场景、工具链集成、迁移方案和扩展阅读。 ## 备份策略 为确保数据安全性,在处理Python `recv`缓冲区上限的
原创 6月前
28阅读
目录前言环境准备初步分析代码编辑导库主体用户确认进入用户需要重新选择文件夹用户退出程序结语 前言哈罗!大家好呀,我是落枕! 最近突发奇想,想要整一个自动缓存清理程序,因为很多人都在用 广告软件 杀毒软件360清除缓存,秉持着 造福大众环境准备编辑器:pycharm64 运行环境:python3.7.0 系统环境:win7(windows7以上应该都可以)初步分析这个项目的关键点就在于要找到缓存文
转载 2024-09-12 11:19:45
40阅读
 有一个问题: 我搜索了一些关于recvbuf/sndbuf的blog,基本上说的是recvbuf就是socket的滑动窗口大小,而滑动窗口大小是16位的,最大也就是64k, 你这边读取出来的数据已经超过64k了,是否我理解上有什么偏差?答:在TCP头部只有16位来表示,所以它的最大值是65536,但是对于一些情况来说需要使用更大的滑动窗口,这时候就要使用扩展的滑动窗口,这时会使用扩展的
转载 2023-10-18 17:13:28
133阅读
网络的概念:主机   端口  IP  协议           服务器:      localhost/127.0.0.1  客户端:      只是在本机启动客户端,用127.0.0.1访问
一、缓冲区 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为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卡组,提高代码运行效率 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dir',
转载 2023-07-10 20:35:05
670阅读
linux send与recv函数详解 1 #include <sys/socket.h> 2 ssize_t recv(int sockfd, void *buff, size_t nbytes, int flags); 3 ssize_t send(int sockfd, const void *buff, size_t nbytes, int flags); recv
Socket有一个缓冲区缓冲区是一个流,先进先出,发送和取出的可自定义大小的,如果取出的数据未取完缓冲区,则可能存在数据怠慢。其中【recv(1024)】表示从缓冲区里取最大为1024个字节,但实际取值大小是不确定的,推荐其值小于等于8192。黏包问题:Socket发送两条连续数据时,可能最终会拼接成一条进行发送解决方法一:两条数据间进行延时发送,如【tiem.sleep(0.5) #延时0.5
转载 2023-08-11 15:26:19
1166阅读
1.缓冲区每个socket被创建以后,都会分配两个缓冲区,输入缓冲区和输出缓冲区,默认大小都是8k,可以通过getsocket()获取,暂时存放传输数据,防止程序在发送的时候卡阻,提高代码运行效率.首先看python的系统交互subprocess:import subprocess sub_obj = subprocess.Popen(    'l
转载 2024-05-02 18:16:02
309阅读
文章目录前言1. 环形缓冲区工作机制1.1 实现原理1.2 区分缓冲区满或者空1) 总是保持一个存储单元为空2) 使用计数数据3) 镜像指示位2. Qt实现环形缓冲区2.1 QByteArray环形缓冲区2.2 QSemaphore实现环形缓冲区参考资料 前言环形缓冲区(Ring buffer/Circular buffer)或称环形队列,是一种用于表示一个固定尺寸、头尾相连的缓冲区的数据结构,
一、属性Buffer有四个基本属性:1、capacity  容量,buffer能够容纳的最大元素数目,在Buffer创建时设定并不能更改2、limit buffer中有效位置数目,不能对超过limit中的区域进行读写。3、position 下一个读或者写的位置4、mark  用于记忆的标志位,配合reset()使用,初始值未设定,调用mark后将当前position设为值四者关
环形缓存:       环形缓冲器(ringr buffer),也称作圆形队列(circular queue),循环缓冲区(cyclic buffer),圆形缓冲区(circula buffer),是一种用于表示一个固定尺寸、头尾相连的缓冲区的数据结构,适合缓存数据流。背景:     当有大量数据
转载 8月前
45阅读
一、IPv4首部  IPv4数据报的最大大小是65535字节,包括IPv4首部二、IPv6首部  IPv6数据报的最大大小是65575字节,包括40字节的IPv6首部;IPv6的净荷长度字段不包括IPv6首部三、MTU  1)IPv4要求的最小链路MTU是68字节,这允许最大的IPv4首部(包括20字节的固定长度部分和最多40字节的选项部分)        拼接最小的
转载 2024-06-20 13:56:22
43阅读
Buffer是一个抽象类,位于java.nio包中,主要用作缓冲区。注意:Buffer是非线程安全类。缓冲区本质上是一块可以写入数据,然后可以从中读取数据的内存。这块内存被包装成NIO Buffer对象,并提供了一组方法,用来方便的访问该块内存。NIO 有以下几种Buffer类型:ByteBufferMappedByteBufferCharBufferDoubleBufferFloatBuffer
转载 2023-07-06 21:54:27
181阅读
1 #include <stdio.h> 2 #include <string.h> 3 #include <malloc.h> 4 5 struct CircleBuf 6 { 7 char *pFirst;//指向循环表开始的位置 8 char *pLast;//指向循环表结尾的位置 9 char *
转载 2024-07-23 21:15:05
34阅读
3.缓冲区大小及限制影响IP数据报大小的限制。1)IPv4数据报,最大大小是65535.2)硬件规定的MTU。以太网的MTU是1500字节、SLIP链路1006字节或296字节3)路径MTU。两个主机之间路径中最小的MTU。1500字节常见的路径MTU4)IP数据报>MTU,IPv4执行分片5)IPv4,DF位被设置(不分片)。路由器接收到一个超过其外出链路MTU大小且设置了DF位的IPv4
转载 2024-03-21 22:10:37
111阅读
# Python Serial 缓冲区大小的探索 在进行串口通信时,Python 的 `pySerial` 库常被采用。它提供了一种与串口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便捷方式。理解串口缓冲区大小对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 `pySerial` 的缓冲区设置,并用代码示例加以说明。 ## 什么是串口缓冲区? 串口缓冲区是存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临时存储数据的区域。它的作用是**平衡数据的发
原创 2024-09-27 05:15:56
1101阅读
# Python Socket 接收缓冲区大小设置指南 在网络编程中,Python 的 `socket` 模块是实现网络通信的关键部分。当我们通过 socket 接收数据时,接收缓冲区大小会影响到数据的传输效率。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设置 Python socket 的接收缓冲区大小,并通过示例代码讲解每一步的实现流程。 ## 流程概览 | 步骤 | 描述
原创 2024-09-15 04:39:13
94阅读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