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质量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现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根据解决质量问题的手段和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将现代质量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可以看作是第一阶段,这们通常称之为质量检验阶段.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始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检验的方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出或转入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手工业时代,产品大多是以作坊式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工匠个人经验和技能.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广泛采用,工厂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企业依然主要依靠经验业进行生产和管理.在质量控制方面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为进行把关.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分工与专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企业中大量设立了检验人员的职位,专职负责产品检验.这种做法只是从成品中挑出废,次品,实质是一种"事后的把关".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质量检验不是一种积极的质量管理方式.因为它是"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无法防止废品的产生.如何才能预防废品的产生,实现被动的"事后把关"向积极的"事前预防"的转变呢.数理统计方法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能.其中,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的工序质量控制图,以及他的同事道奇(H.F.Dodge)和罗米格(H.G.Romig)进行的抽样检验方面的探索最有影响.
在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格和标准人们通过对工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定产生缺陷和原因,迅速采取对策加以清除,使工序保持在稳定状态.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看,由以前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从质量管理的方法上看,广泛深入地应用统计的思考方法和统计的检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在科技上取得了许多划时代的重大突破,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战后物资生产的大发展使得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市场的竞争达到了空前的激烈程度,消费者权益运动呈现出日益高涨的局面,员工的能动性和参与对于企业的成功愈加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们普遍认识到,依靠制造领域中的统计质量控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顾客对于质量的要求,也远远不足以应付日益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各个国家都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各方面的创新.其中,日本是质量管理是最优秀的实践者.成功的质量管理使得日本产品在全球成为了高质量的代名词,对于日本的战后复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日本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实践,应当说,日本的做法对于我国企业的实践具有相当的影响.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经过长期广泛的实践,积累,总结和升华,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了全球的共同实践.全面质量管理逐渐由早期的TQC演变为TQM,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质量职能领域,而演变成为一套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