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好像天赋异禀。很多人在第一次得知那个因为《蒙娜丽莎》“永恒得微笑”而誉满全球的画家居然可以同时担当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和军事工程师这些“职称”时,惊讶不已。在此之后,便能欣然接受一个人的卓越,因为他们天生就独厚。
 
  冯方回却不同意这个观点。
 
  冯方回是本期CIOAge品牌栏目《CIO在路上》的受访嘉宾。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冯方回的身份: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即被美国人口理事会选定的中国人口学家,他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CIO,从他翻译的学术作品的水平来衡量,也可以被称为翻译家。
 
  采访前,同行对笔者描绘的冯方回是这样的:亲切,健康,充满活力。第一次见到冯方回的人,很难猜得到他已是甲子之年。
 
  魄力“出去”稳健“回归”
 
  用现在的说法,冯方回是个“海龟”。
 
  而且是个比较珍稀得“海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自费出国留学的人员中,现在还在国内生活的已经凤毛麟角。
 
  1983年,本科学习地球化学专业毕业的冯方回,开始考虑下一步的道路。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并不适合再继续向地质业深造。
 
  得益于家庭,冯方回接触到了广阔的视角。冯方回的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冯定先生,当年受毛主席钦点而任教北大哲学系,并担任北大副校长一职。受父亲的影响,冯方回的视角从理科转向了文科。
 
  最后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时任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雷洁琼的介绍下,冯方回选择了一个在现在都仍然是冷门的专业——人口学。这是个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都联系紧密的专业,让他觉得很有趣。
 
  他决定自费出国留学,学习社会人口学专业。1983年的软环境与今天是完全不同的。那时托福、雅思这些标准化测试在国内还没有设点,冯方回到处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受认可的入学测试。测试受到官方认可,形式却非常民间,由一位密歇根大学的委托人出售辅导资料,约定时间进行笔试,笔试结束后,还有一个口试环节,委托人直接当面交流测试口语,直接根据面谈情况给出成绩。
 
  通不通过就是人家一念之间的事。口语测试的结果是,委托人发现冯方回说的一些词汇他也不了解,于是一场测试变成了完全的交流。就这样冯方回通过了在今天看来最容易事实上却比现在难得多的的考试,并且拿到全额奖学金,成为布朗大学的一员。
 
  以学风“最最自由”而闻名的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是美国的老牌私立大学,也是著名的“长青藤联盟(IVY),也称常春藤联盟”成员之一。
 
  长青藤大学并不是特指某一所大学,而是指包括八所大学的一个大学联盟。它们都位于美国的东部,北至新罕布舍尔州,南到宾夕法尼亚州。虽然这些大学都有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墙壁上爬满了长青藤, 但长青藤大学一名最早却不是由这种植物来的。最早的长青藤学校实际上是四所大学结成的校际体育联盟。这四所大学是麻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康涅狄克州的耶鲁大学、纽约州的哥伦比亚大学和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四的罗马数字写为IV,然后加上词尾Y,就成了IVY,于是又称为长青藤大学。由于校际进行体育竞赛,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各校为争抢体育学生高手,而忽视了学习成绩和其它方面的入学要求,所以长青藤学校之间共同制定了招生原则,即不因体育才能而依家庭经济情况而发放奖学金。后来这四所大学的联盟又扩展到八所,加入了罗得岛的布朗大学、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新罕布舍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州大学。这八所大学都是公认的一流大学,它们的历史悠久,治学严谨,教授水平高,学生质量好,因此长青藤大学又时常作为顶尖名校的代名词。
 
  美国人对布朗大学的评价是:长青藤盟校中资力最浅,但最有性格、最会创新、最为开放也极受学生欢迎的大学。
 
  布朗大学给了冯方回一个自由的空间,课程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同时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人口学中有一个重要分支——人口统计学。需要接触很多计算机课程,布朗大学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学习系统。冯方回对这个科学产生了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常常一钻到机房里就是一天。
 
  那时计算机使用费用是由导师来支付的,期末的时候结算计算机使用计费,导师气急败坏的找到冯方回:“你怎么用了这么多?”
 
  这段经历,在冯方回的追述中,依然是充满了温馨的暖色调。而真正的事实时,在他在布朗大学学习人口学期间,他遇到了自己保持一生的兴趣——计算机科学。
 
  获得社会学系研究生后,冯方回打算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但因为诸多原因,愿望被搁浅了。1985年,他回国了。
 
  对于回国,冯方回对记者坦承,当时不是主动选择回国的,阴差阳错就回来了。“既然回来了,就踏踏实实的做,不要一山望着一山高”,就这样他自从回国后进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便再也没有换过。
 
  “宿命”的计算机科学
 
  冯方回和计算机科学的缘分,一定很对宿命论者的口味。
 
  冯方回进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时,中国的计算机应用还没有开始。1987年9月20日,中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是受到普遍认可的中国互联网应用的开始。八十年代末的中国,计算机应用还是个相当阳春白雪的领域,哪怕是在“国字号”的政府机构。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因为是联合国资助单位,所以经常要与国外联系。同时人口学又是个情报型的科学,需要交换很多数据,这些客观的需求无形中成了中国最早的信息化建设源动力,冯方回开始摸索着用计算机与国外交流,几次攻坚下来,领导很满意,后来想建个局域网,领导干脆对他说:“就是你了,这个任务交给你了”。就这样冯方回开始续写他与计算机科学的缘分。
 
  在冯方回的主持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后组建了计划生育委员会首个局域网,建立了全国计生系统第一家微波通讯站。较之同期的国内信息化发展情况,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至少提前了5年。
 
  现在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职能定位中有一条: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基地。而冯方回因为在政府信息化领域的突出贡献,业绩被收录入《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百年人物篇》等书籍,2008年,冯方回获得中国信息安全突出贡献奖。
 
  人们通常能够看到成功人物的机遇却经常忽略他们的努力。事实上冯方回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爬坡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想开展信息化建设这样强技术性的工作也非易事,接手初期冯方回开始利用一切时间学习,他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大学学习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后来又考取了微软的MCSE认证。从业三十余年,冯方回对于职业的总结是:“在实践中不停学习,不能只死守书本。”
 
  冯方回的计算机梦想,没能在愿望迫切时实现,却在无心插柳时成荫。人生总是有很多的怪圈,有时朝着一个目标去而不可得,转了弯却是路转峰回了。宿命论者通常将之称为命运。冯方回认为“人生没有捷径,一切只要专注并努力就够了”。如同对开篇“天才论”的不赞同,冯方回觉得任何人的人生都需要足够的努力才可能成功,“没有天生的天才”。
 
  与人口相关的IT系统
 
  作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属机构,对于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信息中心的业务,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计划生育做数据研究。事实上,人发中心的人口统计系统是全国最庞大最广泛的系统,用冯方回的话说就是“横到边,纵到底”,横到全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纵到各省下属的地、市、县、镇、乡。因为计划生育独具的中国特色的广泛性,人发中心信息系统的业务职责,也被延伸了。
 
  2008年的春节,南方的一场绵绵不断的大雪与冰冻,把许多流动在异乡的人,困在异乡,留在路上。中央迫切的想知道,这个“许多”具体是多少?冯方回和他的团队三天没合眼,利用他们的系统统计出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上报到中央。
 
  5.12地震后,百废待举,人发中心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承担了统计死亡儿童的任务,并从中筛选出其中的独生子女。
 
  这些是冯方回带领的团队管理的一部分工作。现在他们的任务是完成“宏观人口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项目,这个被简称为“padis”的项目,目前系统的的一期工程正在验收,项目将受到人口学家、IT专家、系统动力学专家、发改委专家等无数专家的层层把关。未来的二期的全源人口工程将包括奖励扶助、流动人口、快速直报、信息服务系统四大系统,“这是项目具有战略意义,国家非常重视。”
 
  冯方回在谈这个项目时很低调,但是记者得知,这将是个先进、成熟的IT架构,这个项目的所有构件都是通过招标稳步进行,并且项目的监理制度执行到苛刻。项目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包括ESB、数据仓库等在政府单位很少应用的架构,并且架构将完全以SOA为基础。
 
  在冯方回的描述中,这个项目将能够充分将IT与业务结合,非常令人期待。
 
  30%技术,70%管理
 
  对于管理,冯方回的观点是:30%技术,70%管理。对此冯方回解释说,政府机构是应用型的单位,通常不选择用最先进的技术,而是选择最成熟的技术。
 
  “所以不要盲目的追求新技术,在管理不完善,方向不明确的时候,不要乱谈技术。只有战略方向明确之后,技术才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冯方回始终对新技术保持足够的敏感度,但提倡理性考察思考。“技术的应用最重要的是适合,像SOA,它倡导的灵活理念非常适合我们这个需要与多部门接口的架构,所以我们会选择它,而像虚拟化,虽然目的旨在削减成本,但是投入的成本也会很高,它更适合的是超级企业。”
 
  平凡人的生活
 
  谈起生活,冯方回有些神采飞扬。他现在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半小时,回家后会煮绿豆汤喝,非常喜欢单位购置的健身设备。
 
  访谈结束,他背着轻便的电脑包跟记者轻轻挥手再见,那一刻在阳光下,他更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长者。